目前來看,川普團隊唯有立即改弦更張,才能將美國的短期、長期損失降到最低。可是,他真願意回到正確的路徑上來嗎?
中方反制如期而至,且精確到分秒!
“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這是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所發公告中的一句話。
此前,美國總統川普“向各國宣戰”——
當然,這是一句戲言。無非指的是川普在當地時間4月2日簽署所謂“對等關稅”行政令,10%起步,殺奔美國所有貿易夥伴。
而其中,對中國加征34%。
你34%來,我34%去。很堅決,不手軟!
這就是中方對美國揮舞關稅大棒的態度!中國也成了全世界第一個反制美國所謂“對等關稅”者!
對比其他貿易夥伴,比如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稱,儘管美國的招數很可恨,但澳大利亞方面不準備反制美國,原因是害怕反制招致澳大利亞商人、民眾利益損失更大。而日本方面也選擇縮頭裝老實。
那麼,中方為什麼能迅速反制呢?
在海叔看來,無非三點:
其一,中方對川普如此行徑,早有準備。其實,川普並非突然發炮。其在3月份多次以不同手法,在不同地點發出“預告”。當然,他這個“預告”是對全世界吹風,並非只對中國一家說私房話。但中方早已通過綜合分析,精準研判。能在較短時間內砸出反制措施,顯然是制定好了方案,準備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
其二,中美貿易,到底誰更在乎誰?早在3月4日,中方就宣佈對原產美國的大豆加征10%的關稅,如今加上此輪最新反制,今年以來,中方對美國大豆已經加征44%的關稅了!為什麼中方可以如此硬氣?還不是川普給鬧的?2018年,川普發起中美貿易摩擦之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一度佔中國進口總量的34%。可隨著美國鬧貿易摩擦,中國不得不轉而向巴西等南美國家進口,加上自身連續三年產量超2000萬噸,儲備體系完善,也就減少了對進口的依賴。
同樣,中國原本從美國進口的一些初級農產品等,都是放眼全世界別家也有賣的。原本中國還向美國買些貨,無非考慮貿易平衡。既然美方如今自己打破貿易平衡,那中國也不用特別在乎。
至於美方從中國進口的一些工業成品等等,我看他的國內市場一時半會只能承受漲價之苦。
其三,中國有較大的仍有待開拓的國內市場,以及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發展起來的值得預期的國際市場。就國內來說,一些商品與服務在東南沿海地區已經充分開掘市場,但還可以向中西部開拓,讓更多國人享受到當代品質生活。而由於美國對世界許多國家進行關稅打壓,使得一些受打壓國家國內市場出現失衡,中國產品、服務自然可以進入。這是另一個層面的互補。
中國會不會遇到困難?
總感覺還是會在一些局部環節,遇到川普揮舞關稅大棒所造成的影響。對個別中小企業、出口貿易商當然是一種困難。
從國家層面,如何持續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確實是題中之義!正如昨天(4月5日)有媒體評論稱,中方“不會像美方那樣,逆潮流而動,開歷史倒車”。
海叔要說,美國是一個大國,目前還是世界第一經濟體。但另一方面,除卻美國以外的世界依然很大。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威脅的經濟體,當可尋求進一步的深化合作,擴大開放,以此維護全球自由貿易規則和秩序,才能真正保護自身權益,並使得大家共同發展。
中國與歐盟、東盟,包括與日韓等等,貿易態勢反而可能會有一種積極的重構!
這也是緣何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有些急眼,要求川普“廢除災難性的關稅”的原因。舒默明說,川普此舉將推高美國國內食品、藥品、汽車、汽油、服裝等的價格。但他更為擔心的,恐怕是接下來中國與歐盟、東盟、日韓、拉美等等形成一種新的良性互動。一旦這種良性互動完成,美國再想回頭,就會變得困難,就得付出代價。
舒默無非希望川普懸崖勒馬。那知道川普就喜歡這種已經不拉韁繩,飛馬的感覺。
川普當然不忘“交易的藝術”。飛在天上——
乘坐“空軍一號”時還不忘表態,如果中國如何如何,“可考慮降低對華關稅”。此種說辭,不免覺得可笑。
拿一些商業公司收購問題,來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想什麼呢?
另一方面,如果真如川普所說達成相關交易,川普真就降低對華關稅?降到多少?降到和美國小弟們一樣,只挨10%關稅增量?還是全部取消對華關稅?
真甭去想這些好事!
川普想要的是通過威逼,達成目的。比如就伊朗核問題,他發出所謂“最後通牒”,意思就是,如果伊朗不願意乖乖就範,那美國將轟炸伊朗。
這是好好談交易嗎?當初無緣無故退出伊核協議的是美方,如今又要伊朗來談。談什麼?無非是談在美方極限施壓之下,拿出更多利益給美國享用。
如此看來,美國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增加關稅,還想繼續狠狠撈幾票!
誠然,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已經明說,川普總統加關稅之政策,是希望製造業回流美國。問題在於,川普政府該思考,如今的美國,那些是其所長,那些是其所短。
川普為了兌現競選時期給“紅脖子”選民許下的諾言,想要製造業回流。而美國如今的優勢在那裡?無非研發和資源整合能力。而擅自動了關稅大棒,日長時久,必然導致美國現有優勢的流失。而“再工業化”所需要的優質、相對來說具有價格競爭力的勞動力,恰恰是美國所缺乏的。
美國的勞動力成本超過印度、越南許多倍,其實也超過中國許多。而其“紅脖子”們普遍來說學歷不高,許多人是有讀寫障礙的。如果不整合起美國勞動力資源,如何“再工業化”。
拋開人力資源因素不提,美國的港口、高速公路等不少已經老化,沒有系統地、長期地維護,如何在短期內實現再工業化?
也正因此,美國想要實現再工業化,必然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痛苦過程:
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工人;
最佳化基礎設施。
最起碼得做成上述兩點。
而到時候,美國是否會因為揮舞關稅大棒而讓自身的研發和資源整合能力有所下降呢?畢竟,在貿易上隔絕於世,許多能力是會下降的。川普想學習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美國麥金萊總統的方式,拉高關稅,以讓美國自身製造業能力提升。可如今的美國不再是19世紀末的美國,如今的世界不再是19世紀末的世界。在此前的文章中,海叔已有詳細分析。目前來看,川普團隊唯有立即改弦更張,才能將美國的短期、長期損失降到最低。可是,他真願意回到正確的路徑上來嗎? (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