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佈對貿易夥伴徵收所謂的“對等關稅”措施。川普表示,對所有國家的基準關稅稅率為10%,該稅率4月5日正式生效。
此外,針對對美國徵收更高稅率的國家收取的更高關稅,預計將於4月9日開始執行。
自“對等關稅”公告後,近兩日,全球金融市場大幅調整。其中,美股連續兩日暴跌,蒸發近6.5兆美元(折合人民幣超47兆元)的市值。
具體來看,美股方面,道指兩日累計跌超9%,納指跌超11%,標普500指數跌超10%。
歐股方面,英國富時100指數兩日累計跌超6%,法國CAC40指數跌近7%,德國DAX指數跌近8%,義大利富時MIB指數跌近10%,歐洲斯托克50指數跌超8%。
亞太市場方面,日經225指數兩日累計跌超5%,韓國綜合指數、印度SENSEX30指數累計跌超1.6%,澳洲標普200指數跌超3%,越南胡志明指數跌超8%,泰國SET指數跌超4%。A股滬指周四跌0.24%,深證成指跌1.4%,港股恆指周四跌1.52%,恆生科技指數跌2.09%。
商品市場方面,倫敦金現、COMEX黃金兩日跌超3%,倫敦銀現暴跌超12%,COMEX白銀暴跌超14%,ICE布油跌超11%,NYMEX WTI原油跌超13%。
而金融市場慘烈的調整,讓世界富豪們損失慘重。福布斯即時富豪榜統計顯示,僅過去一天,全球最富有20人的財富蒸發了超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7200億元)。
另據外媒報導,在彭博億萬富翁指數中的全球500名富豪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兩天損失。從上周四(4月3日)股市開盤到上周五(4月4日)收盤,該富豪榜上的富翁總共損失了5360億美元(合人民幣超39000億元)。上周五,億萬富翁財富縮水3290億美元,創下2020年新冠疫情高峰以來的最大降幅,超過了上周四2080億美元的跌幅。該財富指數追蹤的億萬富翁中,近90%的財富在上周五縮水,平均縮水3.5%。
美國經濟學家和商界人士警告說,加征關稅將推高價格,並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由於擔憂物價飆升,美國一些消費者已開始囤貨模式。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測,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後,如果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措施,美國低、中、高收入家庭平均將損失1300美元、2100美元、5400美元。
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分析,美國新一屆政府已宣佈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今年美國整體通膨率上升2.3%,包括食品價格上漲2.8%和汽車價格上漲8.4%,相當於給美國每個普通家庭每年造成3800美元的損失。
據美國智庫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估算,在不考慮其他國家和地區反制的情況下,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在今年將導致如下情況:
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高額關稅可能意味著從汽車、家電到汽油、雜貨所有商品價格都將上漲。
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皮革製品、衣服、農作物、金屬、羊毛等類別產品價格漲幅將超過10%。
對此,一些美國人已經開始緊張起來,忙著“把東西加到購物車裡”。
據央視新聞,4月2日下午,美國知名投資人、億萬富翁馬克·庫班在社交平台寫道,是時候開始囤貨了。庫班說:“從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儲存的東西,都應該趁早買起來,最好是在商店補貨前購買。”庫班說,即使是美國製造的商品,也有可能漲價,“他們會歸咎於關稅”。
美國網友稱,當地排隊領取食物的隊伍已經爆滿
在超市和電子用品零售店內,一些消費者似乎已經採納了庫班的建議,推著滿載物品的購物車穿越停車場,試圖在商品價格上漲之前多多囤貨。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發言人迪雅裡克4月4日警告,在貿易戰中沒有贏家,而那些最脆弱、最缺乏能力應對當前挑戰的國家更令人擔憂。
迪雅裡克還表示,貿易戰將對聯合國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帶來負面影響。
英國首相辦公室5日表示,英國首相斯塔默當天與法國總統馬克宏進行了通話,雙方均對美國新關稅政策帶來的經濟和安全影響表達了擔憂。兩位領導人一致認為,貿易戰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但是不應該排除任何選項。兩人同意在未來幾周內繼續保持聯絡。
當地時間4月5日,法國總理貝魯在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總統川普的加征關稅政策“對我們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對美國來說危害更大,並且將導致全球經濟危機”。
貝魯表示,加征關稅是一場“地震”,美國將首先成為受害者。另外,預計川普的稅收政策可能會讓法國損失超過0.5%的GDP,政策的不穩定將會長期削弱全球經濟。
法國經濟部長隆巴德當天在接受採訪時呼籲法國各大企業推遲其在美國的投資。
當地時間4月4日,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主持人斯蒂芬妮·呂勒稱,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無法忍受川普政府“荒謬的(對等)關稅演算法”,已打算辭職不干。
呂勒在《早安,喬》電視節目中說:“我的消息來源說,斯科特·貝森特(在川普政府中)行為另類。就川普的核心圈子而言,川普根本不親近貝森特,也不聽他的。”
呂勒說:“有人對我說,他正在尋找退路,找機會去聯準會。因為在過去的幾天裡,他真的在損害自己在市場上的信譽和履歷。”
貝森特本人尚未就此事作出回應。 (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