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弗裡德曼走訪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撰文:《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


2025年4月3日,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刊登了知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的深度觀察文章《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文章以弗裡德曼近期訪問上海華為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的經歷為切入點,詳細闡述了他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深刻認知,原文摘要如下:

『前幾天在上海,我面臨一個選擇:去看那個明日世界?是去上海迪士尼樂園看那個美國設計的假明日世界呢,還是去真正的明日世界?後者是由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打造的巨型研發中心,面積大致相當於225個美式橄欖球場那麼大。我選擇了華為研發中心——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參考閱讀:投資超百億的華為全球最大研發中心】



其實,托馬斯·弗裡德曼站在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的草坪上時,看到的不僅是104棟建築和迪士尼式的小火車,更是一個被美國製裁逼出的“科技烏托邦”——這裡3.5萬名工程師在100家咖啡館裡碰撞思想,人工智慧實驗室與光刻機研發中心比鄰而居,鴻蒙系統的程式碼在螢幕上滾動,隔壁車間正測試著下一代量子通訊晶片。這一幕與他在《紐約時報》文章中的質問形成尖銳呼應:“我們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害怕?又是從何時開始對世界視而不見?”

2019年美國的制裁曾被視為華為的大限:晶片斷供、作業系統封殺、5G市場圍堵。但五年後,華為交出了一份反邏輯的答卷——2024年營收8621億元,同比增長22.4%,終端業務恢復至制裁前90%水平,智能汽車業務收入暴增474%並首次盈利。這種“涅槃”背後是一場史詩級的技術突圍:

晶片的“破壁時刻”:當美國切斷7nm以下製程供應,華為聯合合作夥伴重構國產半導體生態,2023年搭載自研5nm製程工藝麒麟晶片的Mate 60系列橫空出世,標誌著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在光刻、封裝等關鍵環節的突破。

作業系統的“諾亞方舟”:鴻蒙系統最初被嘲笑為“Android的山寨版”,但截至2024年底已搭載於10億台裝置,覆蓋手機、汽車、工業機器人,其分佈式架構讓特斯拉的獨立車載系統相形見絀。原生鴻蒙5.0的發佈更徹底擺脫Android依賴,流暢度提升30%,註冊開發者超720萬。

基礎研究的“深蹲起跳”:華為將30%研發經費投向數學、物理等長周期領域,其“黃大年茶思屋”平台匯聚全球2萬名科學家,在6G太赫茲通訊領域核心專利數量超過高通與愛立信之和。這種“研發前置”模式印證了任正非的觀點:“創新不是急轉彎,而是持續踩油門的馬拉松。”

弗裡德曼敏銳地指出,美國製裁的本意是遏制技術發展,結果卻加速了中國科技產業的自主化——中國半導體自給率從2018年的12%升至2024年的35%,華為5G基站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達95%。正如比爾·蓋茲所言:“制裁反而刺激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突破。”

華為的案例揭示了三個顛覆性認知:

1.封鎖加速創新而非扼殺創新:美國製裁倒逼中國建成全球最完整工業鏈,華為近十年研發投入超1.24兆元,2024年研發佔比達20.8%,持有有效專利15萬件。輝達CEO黃仁勳坦言:“華為把美國的限制搞得一團糟。”

2.創新生態比技術參數更重要:華為鯤鵬、昇騰生態聯合8500傢伙伴,鴻蒙裝置超10億台,這種“網路效應”讓單點技術封鎖失效。

3.全球化2.0需要“韌性連接”:儘管遭遇政治阻力,華為2024年海外收入仍佔30%,在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新城部署5G-A網路,為巴西雨林監測定製物聯網裝置。這反駁了“脫鉤”敘事,證明技術主權與全球化並非零和博弈。

弗裡德曼的憂慮在於,當中國用練秋湖這樣的園區吸引全球人才時,美國卻在討論禁止TikTok。華為在園區中央湖泊旁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這或許正是對未來的最佳詮釋:當技術民族主義的高牆坍塌時,唯有開放創新的河流永遠奔湧向前。

在AI與量子革命的前夜,全球科技權力將屬於那些既能紮根本土又能擁抱世界的“韌性創新者”。華為的故事,或許正是未來秩序的預演。 (藍血研究)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