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中國出口商,還是美國進口商,以及美國的使用者都無力承受當前的關稅
4月6日,川普政府關稅2.0發酵效應才剛剛開始。一家位於深圳的美資企業辦公室裡,關稅實施倒計時釘在牆上,但辦公室異常安靜,沒有一個人提這件關乎企業存亡和個人職業的大事。
“用沉默去面對未知和恐慌是最體面的方式。”公司高管張賢評價,這(川普政府關稅2.0)對公司來說堪稱“噩夢”。作為一家美資企業,該公司在中國設廠進行研發和生產,產品100%出口到美國。
張賢不知道公司將如何應對“高到離譜”的關稅大棒。“我已經做好了上街擺攤賣小吃的心理準備”,他對《財經》說。但轉而又強調:堅決表示支援對美國反制,“這次不挺起腰桿,以後會更被動”。
供應鏈和客戶根植於中國的美資企業在中國還有很多,最典型的是蘋果和特斯拉。據公開資料,蘋果在中國有300多家核心供應商,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供應鏈本地化率超過95%。4月2日至9日,即美國關稅新政頒布後的五個交易日內,蘋果公司股票下跌超過22%,特斯拉股價下跌超過12%。
截至本文發表,美國總統川普已在社交媒體上宣佈對中國關稅再加到125%。美國對華關稅政策層層疊加,隨時變化,對紮根中國的美企,以美國業務為主的中國出口商、美國進口商影響巨大。
官方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為72187.89億美元(包含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5246.56億美元,中國自美國進口1636.24億美元,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為3610億美元。
王晶(化名)在河北經營羊絨服飾外貿生意已經十餘年。今年已經有三個北美大客戶向王晶提出,希望能給出針對美國關稅的解決方案,王晶理解,對方希望賣方承擔多出來的成本。其中一位北美客戶最直接:“新的價格如果沒有任何利潤空間,我就要去找其他的供應商了,比如說尼泊爾廠家。”
王晶陷入兩難,公司一直處於低利潤狀態,沒多少降價空間。
做了20多年外貿生意的蘇岳(化名)告訴《財經》,中國外貿行業基本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裝置製造商)或者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模式,即為外國的品牌商進行產品代工,這個環節位於製造業微笑曲線的最下方,利潤本來就不高——“毛利能有15%就不錯了”。
失去美國客戶的現像已經開始發生。在山東曹縣做木質供應品出口的張寒(化名)表示,最近在跟他們接洽的一個美國客戶提出了降價的要求,原本一個木盒子批發價是2美金,客戶要求降到1.2美金,雙方最終沒談妥,客戶選擇了越南供應商。
另一位國資背景大型外貿公司的主管方勁(化名)說,目前關稅已經超出了正常可以承受範圍,無論國內出口商,還是美國進口商都承受不住增加的成本。
《財經》綜合訪談瞭解到的資訊顯示,目前各類中國產品的美國進口商並不希望把新增成本轉嫁到下遊客戶身上,即普通美國使用者。方勁認可了這一說法,他認為,除非中國產品有非常強的競爭力,沒有其他國家產品可替代,那增加的成本才可以向下遊客戶傳導,但這樣的產品顯然還不夠多,美國才能以關稅為武器。
多位受訪者告訴《財經》,綜合關稅為54%的時候,他們還在跟客戶討論各自分擔一些新增成本,共渡難關,但是當這個數字史無前例飆到104%時,他們反而覺得輕鬆了。“沒什麼可操作的空間了,只能把美國業務全部暫停。”
近兩年快速起規模的跨境電商業務也不好做。按照此前美國關稅政策,中國內地和香港輸美的跨境小包裹(價值低於800美元)有免稅待遇。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宣佈,從5月2日起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小包裹徵稅額提高3倍,稅率從30%飆升至貨值的90%或每件75美元;6月1日起,會固定徵收每件150美元關稅,這意味著10美元商品就被徵收1500%懲罰性稅率。
張澤(化名)在深圳經營一家跨境電商公司,主要通過亞馬遜、Temu、速賣通等平台往海外市場銷售手機殼、耳機、資料線等3C配件產品,來自美國的訂單約佔全部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張澤表示,他的跨境業務利潤只有10%左右,顯然承受不了高額關稅,因此計畫在4月10日後暫停美國市場的業務。但他只是把店舖庫存調為0,店舖還是會暫時保留,如果未來美國這條路真的走不通了,他會重點考慮東南亞市場。
方勁希望政府對行業能加強指導和協調,國內企業團結起來,比如,“不能為了出口美國,自己內部先打價格戰”。
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質疑,美國發起貿易戰不是一天兩天了,“你們沒有提前準備嗎?”
當我們問到這個問題,張賢回應,有準備,但沒想到加得這麼瘋狂。
蘇岳說,有準備,所在公司2023年開始在菲律賓建廠,今年開始投產。東南亞各國中,美國對菲律賓關稅相對較低,更多同行去的是泰國和越南建廠。
“他們現在都傻眼了。”蘇岳的話語中有一絲慶幸。
根據美國現有政策,菲律賓關稅17%,越南46%,泰國36%。
蘇岳認為,僅是當下,把美國客戶訂單全轉移去菲律賓工廠是比較現實無奈的決策,但另一個現實是這麼做不現實——無論是產能還是其他因素,無法短期內實現。
他羅列了幾個因素:其一,自家產品對工人素質要求高,但目前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的工人素質能跟中國工人相匹敵;其次,川普政策說變就變,一旦美國發現從菲律賓進口的產品規模大幅上升,“一定會一棒砸下去”。
川普政府高舉關稅大棒核心目的之一是重振美國製造業。4月8日,川普公開表示,他警告晶片製造企業台積電(TSMC),如果不在美國建廠就對其徵收100%關稅。
台積電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兩座晶圓廠,去年4月還宣佈將建造第三座晶圓廠。但對中國大多數外貿企業,在美國建廠基本不可能。
蘇岳斬釘截鐵地對《財經》說,他和他的同行沒人會考慮美國建廠,因為零配件都要靠中國,產業鏈也主要在中國,並且也難以負擔美國的人力成本。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透露,其朋友兩年前曾去美國建廠生產太陽能元件,但去年底就把公司賣掉了,因為良品率始終提不上去,各類成本又太高,完全無法維持正常的營運。
即便是那些資本相對雄厚、出口業務量大的大型外貿公司,在美國建廠的可能性也不高。例如,即使去美國建廠,最多也只是做輕資產投入,進行簡單的加工或裝配,大部分零部件還是要從中國或東南亞運去美國。
此外,還有外貿人公開探討能否通過轉口貿易來規避高額關稅。所謂轉口貿易,指國際貿易中進出口貨品的生意,不是在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直接進行,而是通過第三國易手進行的買賣。
有人甚至將此舉戲稱為“尋找陽澄湖”。墨西哥則被有些外貿人認為可能是一個“陽澄湖”。因為墨西哥屬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在川普此輪宣佈的全球關稅名單中,墨西哥被豁免了。
但《財經》接觸到的外貿行業人士普遍表示此舉不太現實:美國關稅政策說變就變,更重要的是,不合規的轉口貿易行為存在極大風險。蘇岳解釋道,出口產品的原產地有嚴格的本土生產比例要求,如果簡單“洗個澡”的話,被查到了,輕則貨物被沒收,重則面臨法律風險。
在川普政府層層疊加關稅後,中國宣佈,自4月10日12時01分起,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的加征關稅稅率由34%提高至84%。
儘管業務壓力巨大,受訪者均向《財經》明確表示支援對美國反制。在社交媒體上,很多外貿人雖然多引用“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肩上就是一座山”來感嘆自身未來,但支援國家反制的聲音同樣佔據了主流。
更多外貿行業人士期待中美兩國能通過談判盡快解決關稅爭端。多位受訪者表示,中美徹底脫鉤斷鏈只會兩敗俱傷,不僅外貿人,他們的美國客戶們也強烈希望中美恢復合作,例如,蘇岳向《財經》展示了一位美國客戶給他們的一封信。
在信件中,署名為“John”的美國進口商人如此寫道:“謝謝Ren,和千百萬美國人一樣,我和我的家人不支援川普先生以及他的所作所為。我們認為他既危險又愚蠢。我和我的妻子昨晚還在談論,我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和美國不能成為合作夥伴——合作共事、成為朋友對我們雙方都最有利。我們知道中國是願意這樣做的,而行為惡劣的是美國。”
中國政府部門一直關注在華美企發展環境。4月6日,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主持召開美資企業圓桌會,特斯拉、GE醫療、美敦力等20餘家美資企業代表參會。凌激表示,商務部將一如既往為包括美資企業在內的在華外資企業提供保障,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積極推動解決外資企業問題訴求。 (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