絆倒蘋果的,不只關稅


趕在關稅落地之前,蘋果拼了老命的把iPhone運回美國。

根據路透社報導,近日蘋果公司租用貨運航班從印度向美國緊急運送600噸 iPhone (或多達150萬部) 。 《財新》也報導,幾家經營美線的航運公司前幾天拚命打電話給上港集團,希望能優先安排他們去美國的貨櫃船優先靠泊。

目前美國美國倉庫目前已儲備超150億美元的iPhone庫存,相當於2024年第四季美國市場銷售的3倍。

蘋果供應鏈總監在內部會議上直言:“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延遲一天,美國倉庫就會損失800萬美元。”

蘋果之所以這麼急著把海外的產能送回國內,就是想搶在川普的關稅政策落地之前,盡可能透過囤貨的方式穩定iPhone價格。

供應鏈降本是蘋果的絕技,就是靠這個,蘋果才能常年把毛利率維持在40%的超人水準。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簽署的「對等關稅」的行政令直接打在了蘋果的七竅上:關稅大戰一開, 蘋果市值四天狂瀉近7800億美元。

當然了,關稅並不是這家公司面對的唯一難題。

在蘋果CEO庫克東遊中國大陸之前,  Bloomberg曝光了蘋果內部會議紀要,先前發布的Siri 相關的 Apple Intelligence 關鍵功能陷入嚴重延期。而在AI之前,讓蘋果遭遇挫折的還有汽車、頭戴裝置。

和前任賈伯斯的偏執、桀騁不馴不同,繼任者庫克扮演的更像是商人的角色。

雖然蘋果早已不是科技人士乃至全球消費者心中的時尚icon ,圍繞在這家企業身上的光環正慢慢消失。今年一季度,蘋果在國內的份額從去年的第三下滑到第五。

他會在廟堂上遊走,搞好和政府的關係;一手打造的供應體系把蘋果塑造成這個星球上最賺錢的公司;在晶片等領域也維持住了自己的優勢。

新的危機下,他還能帶領蘋果走出困境嗎?

1. 果鏈變天

先前伯虎財經討論過許多蘋果需要面對的挑戰,但這次的關稅衝擊一定是最大的一次。

手機的零件雖然不如汽車,但也有數千個。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建立了一個堪稱精密的全球產業鏈。以一台中國產的iPhone為例,它的晶片來自台灣、攝影機模組來自日本、聲學裝置和電池來自中國大陸,這些零件最後在中國組裝,然後出售給全世界。

其中,中國的供應鏈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蘋果先前曾揭露全球供應商名單。2023財年,蘋果98%的全球產品材料、製造和組裝直接支出都給了187家供應商和470個主要生產地點。而這187家供應商中,有84%都在中國設置有生產點。

根據最新的消息,美國對華關稅已經漲到了145% 。華關稅的變動,首先導致的,就是終端產品價格的提升。

美國媒體測算,256GB記憶體的iPhone 16 Pro在美國的官方售價為1,100美元,所有硬體成為大概為 568 美元。一旦算上額外的54% ,注意,還不是現在的145% ,這台手機的成本就會飆升到876.79美元,漲幅超過50% 。

摩根士丹利測算,對華加徵關稅將使蘋果每年增加約85億美元的成本。作為對比,去年四季度,蘋果的淨利潤為363.3億美元。

產品價格上升,就會導致需求的減退。美洲地區是蘋果最大的收入來源,2024財年這部分地區的營收佔比達到了42.7% 。可以說,美國是蘋果絕對要保住的基本盤。所以,蘋果才會趕在關稅政策落地簽拚命把海外產能運回本土,為了就是利用囤貨的手段來穩定住短期定價。

那蘋果會不會透過把成本轉嫁供應商的方式去維持定價呢?

根據伯虎財經瞭解,一些主要的果鏈企業如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都表示,「對等關稅」對公司影響有限。供應商和蘋果大多採用FOB模式(Free On Board ,離岸價) ,供應鏈企業不需要承擔關稅,關稅由進口商(客戶)承擔。包括藍思科技、立訊精密等在內的企業也都在海外佈局有生產基地。

同時由於蘋果的市場地位,供應鏈許多環節如組裝等,利潤相對較低,特別是組裝環節,利潤壓得非常薄,能賺錢完全靠規模,壓價空間較小。相較於其他地區,例如印度等地的工廠,中國的供應鏈整體上在效率、品質等環節領先許多。這也給了果鏈企業一些談判轉圜的空間。

蘋果COO傑夫威廉斯在走訪山東濰坊的歌爾股份工廠時表示:“中國供應商最大的特性是'can do' ,能做、肯做,這也是其它供應商難以比肩的。”

雖然蘋果也在響應川普的製造回流計畫。但在美建廠組裝iPhone ,需要至少5年才能啟動生產。美國韋德布希證券公司高級分析師丹艾夫斯表示,蘋果若脫離原有的供應鏈體系,在美國生產iPhone手機,售價將是原來的三倍以上。

如果關稅政策在短期內沒有改善,蘋果可能需要擴大供應鏈轉移的規模,在低關稅地區打造產能。但對於蘋果的影響註定是巨大的。

2. 蘋果能等到AI嗎?

和關稅比起來,另一個讓人擔憂的,是蘋果在AI上的進展。

過去蘋果不是在創新業務上沒有投入。在公開報導中,蘋果最受人矚目的新項目有兩個,一是全自動駕駛汽車,二是頭顯設備。

從2014年開始,蘋果就開始佈置造車,招攬超過一千名工程師在加州開發電動車,命名為「泰坦計畫」。2019蘋果收購了自動駕駛新創公司Drive.ai 。相關媒體報導,蘋果每年為造車付出的開銷超過10億美元。

但這項業務最終以蘋果官宣放棄告終,惹得友商一把手雷軍也發出感嘆:“我也不知道蘋果為何沒造出來。”

頭顯設備蘋果倒是做出來了,還提出諸如「空間計算」等果味十足的新詞。但這款新產品並沒有帶來類似iPhone 4那樣顛覆性的體驗,3,499美元的售價也讓許多消費者可望而不及。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顯示,蘋果Vision Pro在2024年第四季的出貨量較上季大跌43% ,市佔率也隨之減少。截至2024年末,Vision Pro的銷售量不到50萬台。

在AI這個時代機遇面前,蘋果也面臨困窘。去年WWDC ,蘋果把一半的時間都給了自己的AI —— Apple Intelligence (蘋果智能)。但就在近日,Bloomberg 披露,蘋果 Siri 團隊高級總監 Robby Walker 在全員會議上直言,公司在 Siri 的 AI 升級尚未準備好之前就過早宣傳了這些功能。甚至,這些功能還不一定會在 iOS 19 裡發表。

比自己進度緩慢更讓人揪心的,是同行的進步飛快。同為美股七姊妹的Google、微軟和Meta都在大模型上有足夠的進展,例如Google的 Gemini AI已經整合到Android 設備。

目前,蘋果既要面對舊有秩序的崩潰——關稅大戰很大程度上摧毀了蘋果建立的成本優勢,這是蘋果盈利能力的底氣之一;而AI的落後則為蘋果的前景抹上了一層陰影,起碼從現在的共識來說,大家普遍相信,AI會帶來硬體的革新。 (伯虎財經)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