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川普政府以「對等關稅」之名,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加至104%(此前累計54%,新增50%)。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中國外交部以「奉陪到底」四字定調,商務部同步宣佈對美34%的關稅反制,並限制稀土出口、制裁美企等組合拳,標誌著中美貿易戰進入「硬碰硬」階段。
貝森特稱中國在「一對二牌局」中必敗,因美國對華出口僅佔中國對美出口的五分之一,貿易逆差使中國「無牌可打」。
盧比歐將關稅戰包裝為“亞太安全保衛戰”,聲稱需“擺脫中國脅迫性貿易政策”,實則意圖拉攏亞太國家孤立中國,鞏固美國霸權。
然而,這種邏輯忽視了全球化經濟的共生性。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警告,中美若徹底脫鉤,可能重演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後的世界大戰風險。中國人民大學趙錫軍教授指出,關稅戰已淪為“數位遊戲”,中美若走向“零和博弈”,全球產業鏈將面臨系統性崩盤。
在貿易戰白熱化之際,中國宣佈黃金儲備連續5個月增長,總量達7370萬盎司(約2292噸),釋放出多重訊號。
1929年大蕭條中,黃金儲備成為英法維持經濟穩定的基石;2018年貿易戰後,俄羅斯透過增持黃金規避美元制裁,2022年俄烏衝突中更以黃金換取中國商品,打破美元封鎖。
全球央行近年來加速“去美元化”,2023年全球黃金需求創歷史新高,中國作為最大黃金生產國(年產375噸),兼具自給能力與增持空間,形成“黃金+人民幣”的雙重保障。
美國濫用金融制裁,迫使多國尋求美元替代方案。中國透過黃金儲備增強人民幣信用,推動與30余國的“人民幣-黃金兌換通道”,削弱美元霸權。
黃金作為“終極避險資產”,可抵禦貿易戰引發的匯率波動與資本外流。中國3.2兆美元外匯儲備搭配黃金增持,建構「雙重保險」防線。
此時公佈資料,意圖向美方展示「持久戰」能力。正如網友所言:「加稅誰怕誰?十四億市場與黃金儲備就是底氣!」。
中國內需市場規模達18億美元,新能源車、5G等新興產業全球領先,削弱了外部衝擊的影響。
美國對華科技封鎖倒逼自主創新。 2025年一季度,中國半導體專利年增40%,國產晶片自給率突破70%。
美股在關稅戰下連續暴跌,特斯拉、蘋果等巨頭市值蒸發超10%,暴露美國資本市場對政策的脆弱依賴。
馬斯克等商界領袖公開反對加稅,共和黨與民主黨在對華政策上分歧加劇,削弱了美國談判的一致性。
盧比歐試圖拉攏亞太國家“圍堵中國”,但多數國家拒絕選邊站。越南、印尼明確表示“不參與大國博弈”,凸顯美國影響力的衰退。
歐盟雖對華貿易存疑,但德國車企、法國奢侈品巨頭均反對對華脫鉤,強調「中國市場不可取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2025年全球成長預期至2.7%,稱「貿易戰為最大風險源」。
短期內,中美或將陷入「以戰逼談」的僵局,但長期看,中國手握四大王牌:
黃金與外匯儲備:提供充足流動性保障。
全產業鏈優勢:從稀土到高端製造,中國掌控關鍵環節。
內需市場:消費升級與鄉村振興孕育成長新動能。
多邊外交網路:「一帶一路」合作國超150個,分散對美依賴。
貿易戰沒有贏家,但歷史一再證明:唯有手握「硬通貨」、堅持戰略定力者,方能穿越周期。中國的“奉陪到底”,不是逞強,而是基於實力與智慧的清醒選擇。當美國仍在揮舞關稅大棒時,中國已悄悄築起黃金與創新的「長城」。這場世紀博弈的終局,或許正如網友所言:“時間在中國一邊。” (環球新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