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地認定規則成為中美關稅大戰的核心

半導體關稅問題確實極其複雜的,除了製造環節多,每個製造環節又是跨國全球化,再加上太多技術分類導致如何定義產地是複雜的,最後再疊加從美國、中國、非中美國家等截然不同的政策,而這些國家地區的政府與企業的立場又不不盡相同,所以關稅在半導體產業上尤為複雜。

例如最終商品是出口美國,元件由美國品牌在東亞國家與地區生產,這些所謂美國元件會進入中國海關,並在中國組裝成最終商品向美國出口。

這導致作為供應商,既要考慮美國的關稅政策又得考慮中國的關稅反制,不同國家的供應商市場不同又有不同的考量,涉及的層面著實複雜。

根據4月10號,美國駐華大使館公眾號最新發佈的最新關稅修正公告,川普政府在4月9號正式對中國的關稅再提高50%,累計關稅來到125%,並立即生效。同時對中國以外未對美提出報復的國家與地區暫緩90天實施關稅加征,90天期間關稅下調至10%,並立即執行。

在川普加征50%關稅之後,中國商務部在隔天4月10號也宣佈在現行基礎上加征84%的反制,這是雙方你來我往,第二次的加征與反制後,雙方対彼此的關稅都加征到100%以上,等同於中美兩國全面脫鉤,沒有任何關稅可以脫鉤,沒有任何關稅可以從100%的關稅。

同時,中國海關總署也針對已經出貨的『在途貨物』明確了豁免規則,保稅區加工的美國商品也進行了規則確認。

而在剛4月11號下午,中國商務部又公告對原產地美國的進口商品加稅率提高到125%與川普的數字完全對等,並宣佈未來不論美國是否再加,中國不會理會也不會再加。

在雙方對彼此關稅對等加征至125%之後,貿易將出現沒有任何緩衝的硬著陸,從即日起,所有美國向中國的出口商以及中國向美國的出口商將承受巨大的損失,也就是還沒有裝船啟運的貨物將毫無疑問的被放棄,由於屬於不可抗力,未來將會有大量的訂單被臨時取消。

本國出口商被對方客戶取消訂單,已製造好的大量商品只能轉入國內低價傾銷,由於事出突然這些商品的數量是不可想像的,最終本國內銷的製造商也將出現巨大損失,由於商品已被大量製造出來而臨時被取消訂單,這也將會出現,出口商,製造商,零部件與材料供應商的大量三角債問題。

我們可以從中國對美的進出口資料大致瞭解情況到底有多嚴峻,2024年中國向美國出口5246億美元,進口1636億美元,中國順差為3610億美元,從5月開始向美出口的5246億美元將斷微又下滑,只有極少數商品可以承受125%的關稅,其中微乎其不可的替代品一定會出微乎其數。

再從中國的出口國家與地區來看,前五分別是東協(8,000億美元)、美國(5,246億美元)、歐盟(5,164億美元)、日本(1,520義美元),韓國(1,463億美元)。

從上述中國出口國家與地區來看,中國對東協的出口,由於東協本身消費需求有限,所以8000億美元出口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國向美國轉出口的商品,尤其是東協擅長的傳統產業商品,低階機電產品由於利潤較低,東南亞有人工優勢鏈,所以這個幾年中國供應鏈培養了東協本地供應鏈。

向美國的出口則不用說,都是直接出口。歐盟27成員國的消費需求也不亞於美國5,000多億的出口額,這部分應該全部用於歐盟的消費。沒有轉出口的必要。

中國向日本與韓國的出口則有不同特性,作為零元件製造大國,日本與韓國大量在中國設立工廠,例如三星在西安與蘇州的工廠,海力士在無錫工廠,松下的杭州工廠,日本電產浙江平湖工廠,大冢製藥的天津工廠,這裡面有大量製造後轉回本國向全球

最突出的就是三星與海力士在中國的生產據點均屬於保稅區,在中國保稅區生產的大量NAND與DRAM等儲存晶片,不會近入中國海關,全部會再運回韓國測試與封裝,再從韓國向中國出口,由本土或電子代工企業接收,製作成電子產品後,一部分由中國市場吸收,部分由中國市場吸收。

有許多國內媒體,以中國消費全球大量晶片與元器件來闡述中國為消費大國是錯誤的,中國進口了全球7成的元器件,主要原因是電子組裝行業集中在中國境內,台灣島上的鴻海(富士康),和碩,仁寶,廣達,長期名列全球電子產品系全世界出貨,近年本土EMS的立訊表現強勢,超越鴻海以外的小島企業,影響力不斷擴大。

上述台灣省EMS在中國大陸大量設廠,進口大量元件,也造成中國大陸向台灣省進口額長期保持高位,大量小島製造的晶片,元器件與半成品從小島出口至中國大陸,造成長期的大陸對台灣省的大量逆差。

2024年中國大陸向台灣省進口2177億美元,出口751億美元,中國對台逆差1400多億美元,這經常被斷章取義的媒體稱為讓利台灣,國內因為讓利大量向台灣購買產品,實則不然,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台商EMS的進口。

2020至2022年全球晶片大缺貨,也正是中國大陸對台島進口額的巔峰,最高達2500億美元左右,對台出口則一直是6~800億浮動沒有太大變化,但出口額卻在2023年以及2024年連續下滑至2000~2100億美元水平下降,除了美國大陸大型晶片對23年連續下滑至2000~2100億美元。超過了對大陸出口的下滑,以是說台島晶片對大陸出口的多寡很大程度的影響大陸對台的進口額。

這顯示了台島以及大陸的EMS企業在東盟,印度以及墨西哥工廠隨著技術的提升開始進入晶片組裝的較高技術水平環節,這些地方開始向台灣省進口晶片,即便中國還是晶片最大消費國,全球總需求的新增量,在其他國家地區所呈現上漲趨勢,這必然是對原本中國本土製造的取代。

如今,川普的關稅政策將會極大的加速這一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的趨勢,畢竟美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他的關稅政策主導全球供應鏈走向,包含韓國以及台灣省供應鏈也包含中國本土供應煉。

再回到中美桌上,從中美的進出口資料來看,中國將承受500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出口損失,再加上數十億美元的東盟以及其他國家的轉出口損失,這些原本由中國千千萬萬供應鏈廠家提供的商品,目前正遭受滅頂之災,這裡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商品總金額可能會達到驚人的上兆美元等級。

但事實上,聰明的中國製造商或進出口商也在想辦法減少沖擊,這裡面有個兩個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美國對非中國家的關稅到底是多少,以及各類產品的豁免細則,必須弄清楚這兩個核心關鍵,供應鏈才會有明確的下一步。

如果美國對東協國家的關稅最終定調在10%,這肯定是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對美國承諾降關稅以及對中提高關稅的結果,這必然是美國要的前提,但東盟對美的零關稅並非川普想要的,畢竟美國對這些國家的出口額很小,如此一來,司馬昭之心昭堵,聯合東盟,聯合東盟的圍若。

目前看來,中國廠商的應對之策是真的必須到東協國家建立生產基地,中國供應鏈還是有無可取代的優勢,沒有中國供應煉東南亞無法獨立完成最終商品,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對中國廠商來說,不可能有生意不做,去東南亞投資建立本土化工廠,川普關稅政策是逼著中國上下游全部產業煉都必須去東南亞,這將大量減少中國的投資,也培育了東南亞供應鏈的完整度,而不是以前的99%中國本地生產,1%在東盟組裝轉出口,洗產地。

去東南亞建立本土工廠,對中國供應鏈的企業說影響不大,生意還是能繼續做,企業利潤影響也有限,對企業來說,想做生意就遷工廠還繼續做,老闆繼續賺錢,但對中國政府來說影響將非常大,投資,就業這兩個GDP增長主要原因則從中國本土轉換到東盟國家,這個影響是深遠的。

除此之外,中國供應鏈企業為了繼續做生意,只能大量將原本不願意轉移的技術門檻較高工廠轉移至東盟,長遠來說,這將影響中國供應鏈的競爭力,有點類似80年代,先是大量港台企業到大陸投資,歐美日企業在90年代跟進,在10年代本土企業逐漸替代港台歐美局面,形成今天中國強大製造業的年代。

當然中國製造業強大的核心原因還有很多,上述只是其中一點,比如工人的高素質高學歷以及工作態度是東南亞所不能比擬的,還有政府高效的決策過程以及不遺餘力的招商引資。

改革開放,對港台外資的吸引,完成初步工業化後帶動經濟,經濟上漲又帶動土地價格節節上漲,政府從巨大的土地財政上除了強化財政,完善教育與民生,並不斷投資產業,又促進服務業,各環節良性循環,造就今天的中國。

不過工人素質的問題同樣發生在00年代初期的中國大陸,當時的筆者國內同事部分還有吃大鍋飯的態度,能不做盡量不做,尤其是較低學歷的普通工人,雖然是個別人,但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至今印象深刻,當時並非如今整個中國社會理所當然的狼性與積極,回想過往來,現在對東南亞的看法,當時並非如今整個中國社會理所當然的狼性與積極,回想過往來,現在我們不可能翻倒

目前中美關稅的態勢,對以製造業立國的中國打擊是深遠的,但現在我們也只有奮起努力以扭轉趨勢以及做好應對之策,沒有第二條路。

應對之策必然是降息放水去促進內部消費,這是最有效的手段,提升內需是當務之急也是這幾年中國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這條主軸,政府已經付出大量努力,但效果還是一般,如今只能繼續加大政策力度,不過消費的提升還是得民眾有能力以及有消費,這裡涉及的問題更是

關稅大戰隻影響中國?必然不是,美國也看不到有太大好處,所有政治經濟政策都是雙面刃,有好自然也有壞。

突然失去中國輸出上兆美元直接或轉出口的物美價廉商品,美國社會將會產生混亂,川普關稅政策一出,許多美國人大量囤積中國生產的生活物資,這只是基本操作。

物資短缺將為美國社會帶來通膨,美國必須尋找新的供應來源,以目前全球製造業以及貿易格局,東協以及墨西哥將是中國供應鏈的最佳替代,即便技術上無法馬上替代,但剛才有說中國供應鏈到東協與墨西哥落地不會被加徵關稅。

美國針對的是中國,並非中國企業,所以中國企業直接在美國投資設廠也能避免關稅。

無論如何,短期內東協以及墨西哥不可能直接取代,美國社會還要承受一段時間的物資短缺以及通膨。

嚴重的通膨帶來的貨幣緊縮,縮表帶來的高利率也將抑制經濟成長,還有匯率的風險,不過美國作為全球貨幣主導者,將有較大的空間處理匯率壓力。

匯率是中美經濟大戰的最終戰場,美國主導全球貨幣,而中國一直能獨善其身的主要原因還是封閉的外匯政策,讓我們有更多的空間避免外部衝擊。

這次的關稅大戰,人民幣適當貶值以避險關稅是必然,但是目前125%的關稅,匯率的調整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大家要面對的重點是即將到來的硬脫鉤。

中美的脫鉤會先從市場開始,關稅大戰會加速這一進程,下一階段是技術脫鉤,比如半導體製造方式,晶片架構,軟體系統等,技術真正脫鉤之後,你生產的電子產品與我生產的將不再相容,未來全球將是兩極化,猶如冷戰時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派的水火,將不容重現。

晶片的關稅

晶片的關稅在文章開頭有事先聲明,由於產業鏈全球分工,目前中美互相加徵關稅造成非常複雜的局面。

在市場分工上,美國是消費主力,中國是製造同時也是消費主力,東亞的韓國與台灣省是製造主力。

市場雖然如此分工,但電子產業分工還有品牌方(設計產品)跟組裝代工廠的區分,電子產品再往上游的關鍵元件,尤其是晶片製造又有設計,製造與封裝的三個環節,導致整個市場撲朔迷離。

今天4月11號,半官方機構中國半導體協會發布『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中提到,根據新規,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建議協會會員,無論以封裝或未封裝整合電路,進口報關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地進行申報。

協會的這篇報導引起市場高度關注,甚至帶動了股市的半導體晶片股上漲,中國寬鬆的原產地認定標準被確認後,中美晶片硬脫鉤的疑慮消除,尤其是中國所需的大量美國品牌晶片,由於主要流片地是東亞地區,中國對美國的關稅反制,將不會有太大影響。

高通、英特爾、AMD、博通、輝達這些美國品牌的高性能手機與HPC晶片只有英特爾有一部分在美國本土生產,其他幾乎由台灣省的台積電生產,這些高性能晶片將不受中方的反制所影響。

美國作為晶片第一大國,其主要是fabless模式,製造生產決大部分委由外部foundry生產,而台積電幾乎壟斷全球所有先進製程,目前全世界除了英特爾在美國生產極少量的最先進晶片,剩下的100%都在東亞的台灣省以及韓國生產。

而先進製程的高性能晶片也正是中國所欠缺的,由於被美國制裁,中國先進製程止步於7nm,反觀海外最新進製程將在今年2025年量產2nm,足足有四代的差距。

這意味著中國需要海外的先進製程晶片,中國對高性能晶片的需求主要來源有三塊。

第一是手機SOC,國內手機品牌,OPPO、 VIVO、 小米除了中國市場以外,還有大量的海外市場份額,必須搭配全球最先進的晶片才有競爭力,國產晶片以及工藝代差太大,只有被制裁無法拓展海外市場的國內品牌才會考慮落後四代的國產晶片或者代工。

第二是CPU,國內品牌主要以聯想,神州為需求方,尤其時聯想作為全球最大PC以及NB品牌,有大量產品外銷,需要與海外的HP、Dell、還有台灣省的華碩,宏碁等競爭,必須搭配全球最高性能獲批性價比的CPU,反則是將能失去全球市佔率數,而國內被制裁率最大的晶片將落後數目

第三是AI晶片,由於AI的GPU以及ASIC都需要先進製程,國產7nm只能作為落後產品,作為中國最大的AI晶片需求方也就是字節,騰訊,阿里,百度等CSP以及移動,聯通等運營商對高端的AI晶片需求若渴,無奈高端AI晶片被美國直接限制,目前中國市場只能買到諸如H20等。

在晶片被大幅降規之下,H20傳出可能被禁後,國內各大出現了CSP出現了大規模加單的採購潮。

以上是中國市場極度需要且緊缺的先進製程晶片,如果沒有這些晶片,或者這些晶片因關稅成本提高,只能轉嫁到上述中國品牌,最終中國品牌將在全球範圍內大幅度失去市場份額。

聯想、小米、OPPO、VIVO、神州等中國品牌有強大的海外競爭者,如果因中國關稅反制導致這些品牌失去競爭力將得不償失,今天半導體協會的原產地規定說明,給市場鬆了一口氣。

其實數年前,中國也有非常具備竟爭力的品牌,強大的設計能力,加上全球最優秀供應鏈,並利用台積電三星等最先進工藝,該品牌在2019年某一個季度,一舉登頂全球手機銷量冠軍,但很可惜被制裁多年以後,現在已不具備任何出海的競爭力。

由於品牌到現在的不認輸與努力,假以時日,王者是否歸來也難言定論,這是後話,此時此刻,關係著中國千萬勞工生計且能外銷的品牌才是核心關鍵,必須先解決他們的問題,我想這也是中國政府透過半官方的半導體協會發表原產地規定的最大用意。

至少必須讓中國外銷品牌保持足夠競爭力,讓國內涉及AI的CSP以及運營商盡可能去買到合適的AI晶片,而不是美國禁止,我們自己又去加關稅為難自己。

針對AI,筆者一直向市場宣導所謂國產AI晶片取代被禁的輝達等海外晶片這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邏輯,也就是並非美國禁止,我們就只能買國產,這邏輯看似簡單明確,但事實上,產業的操作層面並非如此非黑即白。

例如輝達H20可能被禁,那國內CSP該如何應對,首先有個基本邏輯,商業公司必須使用性能最好的產品來保持其與同行的競爭力。

效能最好的晶片代表其單位功耗最低也就是性價比最高,即便可能高性能晶片購買價格貴兩倍,但換算單位功耗比卻是上一代更便宜晶片的數十倍提升,這幾十倍的單位功耗提升就是競爭力的體現,也就是中國CSP大廠與國巨頭PK的本錢,如果國內CSP採用單位功耗,最終結果可想十倍的晶片最終結果可知。

這個基本的商業邏輯將導致國內CSP會想盡一切辦法去獲取高性價比的算力,這些辦法包含,海外建立數據中心,海外租賃算力,購買H20,走私算力超標的不合規晶片,透過馬甲去海外流片,最後才是購買國產AI晶片,或者說國產AI晶片只是國內需求

無論如何,中國的產地認定規則讓國內品牌方與美國晶片企業都鬆了一口氣,比較不利的將是需要強力限制海外晶片的國產算力。

至於國產先進製程也就是SMIC等fab廠,由於先進產能少,短期無法自主擴產,未來數年將都是緊缺的,這部分將沒有啥影響。成熟過程的華虹與晶合將受惠於國產成熟晶片的爆發,長期將保持不錯的作物。

假如,中國政府強力去限制海外先進晶片,雖然有利國產算力,但由於國產產能不足以及晶片性價比問題,最終將導致全社會的算力競爭力嚴重不如海外。

未來AI時代算力即國力,我們必須要有足夠且自主的先進晶片產能才可以實施對外打擊,對內保護的強力措施,目前還是要盡量利用西方的資源,再加上文前所言限制海外先進晶片將對中國外銷品牌是一大打擊進而影響經濟,我想這次國家對晶片原產地用心有良苦的重要規則。

這些壟斷全球的美國高性能晶片廠家,以流片為原產地規則讓他們在中國關稅反制上算是逃過一劫,這些廠家只有英特爾是在美本土有產能的IDM,但英特爾由於在愛爾蘭以及以色列都有先進製程生產基地,又把最新的3nm 晶片交給美國多元化的製造基地製造商,這也不用說了這個唯一的晶片。

先進的高性能晶片躲過反制,代表中國的關稅反制在半導體產業是無效的嗎?當然不是,還是那句話,國家這麼做必然依照現況並經過每個環節的深思熟慮。

先進製程晶片我們極需,自然不會去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但成熟製程可就不一樣了,筆者在川普關稅大戰一開始就攥文寫到,利多國內成熟製程的模擬晶片以及成熟製程的數位晶片企業,利空美國幾家模擬晶片巨頭。

根據這次的中國半協的規則通知,我們可以明確影響最大的就是TI德州儀器,因為TI還是秉持IDM模式,雖然其在台灣省,四川成都,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地均設有晶圓廠,但全部是0.25um以上的6吋以及8吋線的落後產線,其主力的12吋工廠全部在美國,有超過1326吋以及8吋線的落後產線,其主力的12吋工廠全部在美國,有超過126吋的15732125725737吋工廠的圓。

海關總署的原產地認定還一條規定就是,前段在美國生產之後,後段在其他地區生產如果有超過30%以上的價值量提升,後段的產地可作為原產地,如果TI想要規避中國125%的反制關稅,勢必要在腳裝上做手腳,降低美國前段的價值並以此為單位增加1%,但以輸出的標準手。也將成為必然。

TI的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增加非美國本土的製造,他在台灣省,成都,墨西哥,愛爾蘭跟馬來西亞都有生產基地,但都是6吋與8吋的落後產線,必須在美國以外興建12吋線。在自有工廠興建期間大量下單foundry,但由於TI產品有大量know how,這註定核心產品他們必須自己做。

對於非技術的貿易面,如此離譜的關稅將導致無可取代的商品有極大的走私需求,這將是華強北老闆們的一大商機,只要產品有絕對的硬需求,不論關稅100%還是300%他都會流通。

透過上述方法,TI應對中國關稅反制應該是有一定辦法,但也無法全部轉嫁,這將對TI的業務會有一定打擊,上周筆者針對關稅的文章已經說明。

至於全球第二大的類比晶片企業美國ADI,中國的反制關稅對他影響就沒有TI來的大,主要是兩者的業務模式不同,TI走的是傳統IDM模式,ADI是fab-lite,他有一大半的晶片是由台積電代工,所以影響也將有限。

整體來說中國對美國的關稅反制對全球晶片格局的影響有限,因為還是有針對性的開口子,避免中國自己的產業也受影響,但長期來說中國的模擬晶片越來越強大是必然,關稅反制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模擬晶片在製造上沒有代差,這會讓中國廠商有更好的追趕機會。

關稅之戰,利多中國模擬晶片?

(以下節錄公眾號TechSugar的統計內容:)

根據市場機構的數據,最近兩三年全球模擬IC銷售額約為794.33億美元,即接近人民幣6000億元;如果加上分立器件,則市場規模為1109.7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接近800億元。

WSTS對類比晶片市場規模的統計與推測

一些國內外機構對中國模擬晶片市場規模的推測,近年來基本上在3000億元左右,基本上相當於全球模擬晶片的一半,例如國內非常喜歡引用的Frost&Sullivan的數據,就在這個規模。

假設這3000億元中,有一半由本土企業來供,即1500億元,按前十名廠商佔據70%份額來計算,前十名營業額之和要超過1050億元,如果龍頭廠商按15%的份額來估算,其銷售額要上200億元。這對本土廠商來說,就算後續有連續收購,恐怕也難以在三、五年內跨越200億門檻。

2021年全球前十大類比晶片設計公司

目前國內有龍頭模樣的模擬廠商,其銷售額基本上在20億至40億之間,其中在台灣上市的矽力傑2024年營收有望破40億,但想要進入全球前十大模擬晶片設計公司名單,至少還要營收翻倍,達到80億元左右,即超10億美元。

但即便邁過10億美元門檻,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仍然很大。根據德州儀器(TI)最新財報,其2024年總收入為156.41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區的收入為30.12億美元。 2024財年,德州儀器模擬業務收入為121.61億美元,如果在中國區銷售的產品類別比例接近全球營收類別比例,那麼2024年,德州儀器至少在中國區銷售了超過23億美元的類比晶片,即約167億元人民幣,至少是本土廠商的四倍以上。

全球領先類比晶片公司2024年營收(未區分類比晶片業務與其他業務)

整體來看,近年來本土類比晶片企業成長迅速,若干企業從市場小透明化變成國際競爭對手重點盯防的對象。

但就體積而言,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仍然很大,僅為全球類比晶片公司在中國區業務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當然,換句話說,想成為國內模擬龍頭的企業,至少還有三四倍於當前營收的市場空間要去佔領,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也是一個光榮的任務,想成為本土模擬晶片龍頭企業,僅靠內生性增長顯然不夠,需要出現大型公司之間的併購。

並藉助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擾亂市場供應秩序,以及中國對上述美國類比晶片巨頭反制加征關稅的利多機會迅速壯大自己。

從技術上來看,依賴350nm~65nm成熟製程的類比晶片,是國內廠商技術上可以去碰觸的,國產成熟過程更是有產能與物價的優勢。而非先進製程那般,國產晶片被卡在7nm與國際主流差距3代,2025年2nm量產之後,差距更來到4代。

反觀,成熟製程的中國類比晶片市場,則出現截然不同的光景。

即便TI,ADI等巨頭在模擬晶片上掌握許多高端的know how,但至少國產的晶片工廠在製造上並沒有代差,國產模擬晶片大廠必然可以依賴關稅優勢,在國內市場逐步取代國外巨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先從低端到中端,再到中高端,隨著時間積累,技術能力的突破,大量取代國外模擬晶片,這個趨勢幾乎可以明確。

目前的狀態對國產的類比晶片將是天時地利人和,本土類比晶片廠商,預計在五年內超過100億人民幣的門檻,並持續壯大。 (梓豪談芯)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