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主江湖說:我說的可能都是錯的,但值得你去探索和反思。
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股全線狂飆!
富滿微、納芯微、思瑞浦、聖邦股份,「20cm」漲停;港股華虹半導體暴漲16%,腦洞科技、英諾賽科、貝克微集體飆漲。
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一紙原產地新規。
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發文:「積體電路」的原產地將以「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
封裝不再重要,誰流片誰認產地。
在中美晶片賽局的戰場上,這項新規,不是調整,而是「開火」。
很多人沒意識到,這項規則切斷的是過去晶片繞道中國的最後通道。
比如:
• 某晶片在美國設計+流片→東南亞封裝→申報「東南亞原產」→進中國免稅
現在不好使了!
只要你流片在美國,中國就當你是美國貨,直接加84%關稅。
結果直接打爆兩個系統:
• 美國本土晶圓廠(如TI、Intel)首當其衝;
• 美國設備製造商,被「地理認定」間接加稅,成了最大隱形受害者。
據統計:
• 中國對離子注入設備、光學檢測設備的美係依賴度為78.8%與37.3%;
• 美國設備製造商如應用材料、泛林集團,60%-70%的核心產能集中在美國本土(加州、俄勒岡州);
• 而其服務客戶,正是這些在美流片的晶圓廠。
所以,中國這道新規就像一把“隱形稅刀”,從終端晶片開始,一路劈向上游設備鏈。
尤其是在《晶片與科學法案》要求本土化的脈絡下,美企被迫左右為難:
• 想拿美國補貼,得留產能在美;
• 想保住中國訂單,就得遷去亞洲。
“政策衝突+關稅打擊”,逼得美企不得不自我裂解。
洞主帶你去看看市場真實反應:
• 中芯國際全球第二大晶圓廠,這波受益最直接;
• 華虹半導體、台積電中國產線訂單暴增;
• 國內「老大哥」北方華創、中微公司,蝕刻機訂單加速上量;
• 材料、封測、光學檢測相關企業迎來訂單潮。
為什麼?
新規之下,誰能提供「中國流片」服務,誰能接住全球62%晶片進口需求。
海關數據顯示:
• 2024年,中國晶片進口5,492億塊、金額2.8兆元;
• 自美國進口晶片總額僅佔1,230億元,卻有84%關稅;
• 而光是英特爾、應用材料在中國的銷售額就高達236億美元。
換句話說:
你想進中國市場,最好「晶片中國造」;否則,不是被稅死,就是被換掉。
讓我們系統看清美國設備企業此刻面對的三大難題:
1)出口設備直接被打“原產地稅”
設備出口加稅,成本飆漲30%-50%,價格競爭力崩塌。
2)服務客戶變成“被連坐”
本土晶圓廠產能被“高稅穿透”,設備商服務價值縮水,等於綁高稅單去送死。
3)政策雙頭困局
• 美國政府要求「本土產能」才能拿補貼;
• 中國市場用「流片地」判定逼你出海。
兩頭堵、兩邊虧,只能選擇──拆廠出海,重建地緣供應鏈。
第一種:技術降級+產能遷出
如泛林集團,將中低端成熟製程產線遷往馬來西亞;科磊將偵測設備佈局新加坡。
第二種:實體切割+非美標籤
應用材料計畫在亞洲建構「非美技術鏈路」設備體系,降低美國產部件使用佔比。
第三種:合作入華+合資突圍
傳出有意仿照Qorvo與立訊精密合作模式,透過與北方華創、中微等企業合資成立新實體繞過敏感計畫。
這不是選擇,而是被倒逼。
洞主估計:未來3-5年內,美設備商將有30%以上的產能東遷亞洲。
洞友們,看明白了嗎?
這場看似微調的“原產地新規則”,本質是一次從晶片末端到設備上游的全鏈條反制佈局。
• 它用「地圖認定」來打斷技術路徑;
• 它以「關稅槓桿」取代高科技斷供;
• 它用「市場進入」倒逼全球供應鏈站隊。
中美半導體之爭,已不再是“你有技術我沒設備”,而是“我有市場你別想落地”。
“股票市場上,晶片戰爭的終極武器,好像不是EUV,是中國的進口商報關表。”
中國玩規則玩的比美國好多了。 (藏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