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今年中國元首出訪開篇之作,也是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後方向周邊的首訪。
風雲激盪中,新一年元首出訪,起筆周邊,牽動世界目光。
「鄰居好,賽金寶」、「遠親不如近鄰」。家如此,國亦然。和睦鄰邦、親仁善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為鄰之道」。
這些年來,中國和周邊國家像走親戚一樣越走越親、越走越近。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就任總書記後首訪就來到中國;馬來西亞總理安華上任兩年多已經三次訪華;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就任後把中國作為首個正式出訪的國家。
常見面,多走動。密切交往的背後,是「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生動實踐。
2013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
十餘載春華秋實。如今,中國已與周邊17國達成建構命運共同體共識,成為18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以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命運與共為理念方針”,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強調。一以貫之的理念,引領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不斷向前,讓鄰國真切感受到中國的善意與誠意。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當習近平主席再一次開啟東南亞之行,這重要理念的豐富內涵將如何拓展充實,備受期待。
周邊,唇與齒,手與足。面對周邊各國共享機會、共同發展的期盼,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順風車」。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西赴哈薩克、南下印度尼西亞,「一帶一路」倡議一呼而百應。
源自中國,始於周邊,造福世界。 10多年來,中國已同周邊25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中老鐵路打開寮國「陸鎖國」困境,雅萬高鐵為當地經濟插上騰飛翅膀,中馬「兩國雙園」開創產業合作新模式……一大批計畫造福人民、惠及民生。
「周邊是搬不走的鄰居,成就鄰居就是幫助自己」。越南「兩廊一圈」框架、馬來西亞東岸鐵路等重點項目、柬埔寨「鑽石六邊」合作架構等同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加速對接,正形成「1+1>2」的強勁合力。
在雙邊,中越建構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中馬深化提升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中柬命運共同體進入高品質、高水準、高標準的新時代。
看區域,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預計年內簽署,數位賦能、綠色發展助力東協國家轉型發展,在中南半島和中亞地區形成命運共同體「兩大叢集」。
全球化逆風中,各方期待:中國和周邊國家如何不斷建立合作典範、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如何進一步走深走實。
這是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34年前,中國與東協正式開啟對話進程。在東協的對話夥伴中,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協啟動自貿區談判,第一個成為東協的戰略夥伴。正是在中國—東協關係快速前進的帶動下,各國紛紛加大與東協的合作,從而逐步形成了東亞合作蓬勃發展的局面。
回望歷史,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舉行的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高峰會上深刻總結雙方發展的寶貴經驗,其中一條便是「包容互鑑,共建開放的區域主義」。
不拒眾流,方成江海。 “以開放理念引領地區經濟一體化,以平等協商推進東盟主導的地區合作,以包容心態構建開放而非排他的朋友圈”,正是真正的多邊主義。
當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挑動分裂對立還是倡導開放共贏、是共商共建共享還是霸權霸凌霸道?兩種抉擇,兩種前途,關乎人類整體利益,也考驗各國的智慧。
中國和東協人口總量約佔全球1/4,分別是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經濟體。 「一個更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進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符合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 (四川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