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稱他炒股者: “芯片狂人”趙偉國讓紫光走向破產重整,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7月11日,紫光集團完成100%股權交割。無論是股權關係,還是個人關係,紫光集團的“趙偉國時代”已經落下帷幕。執掌紫光集團13年,趙偉國被業界稱之為“芯片狂人”,曾經放過很多難以實現的狂言,也做成了一些大事,將紫光集團打造成一家從芯到雲的高科技產業集團。紫光集團在經營層面失敗導致資不抵債、破產重整,但當年趙偉國的氣吞萬里如虎,不完全是業內人士茶前飯後的談資。

據報導,紫光集團原董事長趙偉國7月上旬被有關部門從北京家中帶走,目前仍處於與外界失聯的狀態。7月11日,紫光集團及下屬公司發佈公告稱,已於當日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原股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健坤投資集團全部退出,公司100%股權已登記至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名下。李濱接替趙偉國擔任紫光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執掌紫光12年的趙偉國時代已經結束。

趙偉國被調查,其實完全不出意料。一個房地產商人為一己之利把中國芯片搞的很尷尬,不僅失去了上一個芯片週期收購的大好時光,還把讓紫光系背了一屁股債。此前,國家芯片基金管理公司原總裁路軍被查、國家大基金管理人高松濤被查,昨天中國國家大基金總經理丁文武也被查,顯示中國有關部門對於芯片投資的腐敗已經開始了真正的行動。

2022年7月13日,北京一中院裁定確認紫光集團等七家公司重整計劃執行完畢,並終結重整程序,標誌著紫光集團等七家公司實質合併重整案順利完成。郭台銘的鴻海集團此次成為紫光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紫光集團公開招募引入600億人民幣現金償債,通過“現金清償+股票抵債+留債”等多種組合清償方式,債權清償率最高可達100%。根據法院方面介紹,重整計劃執行期間,已向1062家債權人償付資金596.29億元。該案在引入資金額度、債權清償率、即時清償效果三個方面走在全國大型企業集團類重整前列。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團總負債規模達到2029億元,相比2012年底增長約44倍。其中,超過半數為流動負債,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合計達794.28億元。

截至2021年4月26日,紫光集團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債務的累計金額為人民幣70.18億元,子公司紫光通信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債務的累計金額為人民幣10.63億元,子公司紫光國際控股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美元債本息合計4.6億美元,紫光芯盛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美元債本息合計10.99億美元。

而在資產方面,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團的總資產為2966.49億元,其商譽高達521.76億元,佔總資產比重為17.59%,占淨資產的55.68%。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企業都將面臨資不抵債的局面。

通過司法重整程序,紫光集團依法平穩化解1500多億債務,維護集團體系內近300家企業持續運營,穩住5萬多名職工崗位,最大限度維護企業集團運營價值。無論對於中國芯片半導體的發展還是對於穩定社會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芯片狂人”趙偉國 是如何讓紫光走向破產重整的?

收購展訊通信、銳迪科、華三通信

資料顯示,趙偉國上世紀8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早年曾在清華同方任職,後成立健坤投資,涉足天然氣、房地產、礦業等行業。2009年,紫光集團出現經營困難,趙偉國在清華大學支持下獲得經營權,並在2010年~2013年通過建坤投資取得紫光集團49%股權,趙偉國出任董事長。執掌紫光集團大權後,趙偉國迅速開啟了一系列震驚業界的佈局。

2013年,紫光集團以17.8億美元收購展訊通信,後者是中國大陸最大的獨立手機芯片開發商。2014年,紫光集團再接再厲,以9.07億美元收購了展訊通信頭疼的競爭對手銳迪科,最終整合為紫光展銳,在獨立手機芯片廠商中份額僅次於美國高通和中國台灣聯發科。紫光展銳還獲得了英特爾90億元人民幣巨資注入,風頭一時無兩。當年展訊通信和銳迪科都不止紫光集團這一個買家。

但趙偉國出手其疾如風,侵掠如火,很快就擊敗了競爭對手。失意者們後來成立了翱捷科技(ASR),並先紫光展銳一步在科創板上市。翱捷科技雖然還不構成對紫光展銳的挑戰,但也成為中國芯片行業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趙偉國並沒有滿足。2015年再度出手,以不低於23億美元的價格從惠普手中收購了華三通信51%股權,成立了新華三集團,如今是中國最大的ICT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

2018年,紫光集團成立紫光雲,從而形成了從芯到雲的完整佈局,紫光雲也獲得了中國移動的戰略投資,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然而,趙偉國的成功併購,到此就基本結束了。上述被收購對象均是中國大陸公司,針對中國台灣科技巨頭、美國科技巨頭的收購狂言,最後都成為行業笑柄。

揚言收購台積電、收購聯發科

在收購了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後,趙偉國放言,紫光集團能成為一家世界級的芯片巨頭,想用5年、10年甚至20年來實現這個願望。隨後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趙偉國語出驚人:“如果台灣地方政府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業,紫光願意讓旗下兩家IC設計公司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攜手超越高通。”此番言論在台灣業界引發震動,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當時曾隔空回應稱,紫光倡導兩岸半導體產業合作與聯發科的立場不謀而合。

蔡明介強調,只要政策許可,聯發科願採取開放態度,攜手兩岸,共同提昇華人企業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和競爭力。

不過,此事最後不了了之,紫光集團似乎也沒有花大力氣去推動。趙偉國還放言要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商談入股收購的事宜,也沒有後續,反而被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諷刺為“炒股的”。此外,紫光集團還要收購台灣半導體封測廠商力成25%股權,以及入股半導體封測廠商矽品、南茂科技,均無疾而終。台灣業界震驚於紫光集團的“鈔能力”,但台灣在僅剩半導體產業具備競爭力的大背景下,戒備心很重,最終拒絕了紫光集團的投資。

豪言收購西部數據、收購美光科技

趙偉國曾提出,紫光集團將以國家戰略為方向,以國際併購為路徑,以資本運作為手段,以團隊激勵為基礎,以產業整合為目的,以快速卡位為突破,從而超常規、超大規模的快速形成產業集群。因此,除了在中國大陸買買買、在台灣什麼都想買,紫光集團還把目光放在了擁有最多半導體巨頭的美國。

紫光集團幾乎所有的收購動作,都在2013~2016那四年,的確是想“快速卡位”。

其一是計劃收購存儲器巨頭西部數據,雖然不成功,但還是通過認購新股成為西部數據的股東,並在國內成立了合資公司紫光西數。其二是計劃230億美元收購存儲器巨頭美光科技,這一次,紫光集團的鈔能力讓美國人都震驚了。

當然了,這是一起註定不會成功的收購。紫光集團“退而求其次”,在國內收購了武漢新芯,並在武漢新芯基礎上成立了長江存儲,如今是中國最具潛力的存儲器製造商之一。在如今業界人士想都不敢想的一些收購計劃,尤其是收購美國和中國台灣的半導體巨頭,在當時也沒人做出任何嘗試。當時國內芯片行業規模小、也很窮,過著苦哈哈的日子,趙偉國率領的紫光集團,如同一個全身纏著各種金鍊子的大土豪闖入了這個世界,出手之闊綽,令人嘆為觀止。哪曾想不到10年時間,竟資不抵債,被迫重整呢?

如今紫光集團已經完成重整,走向新生。憑藉新股東的鼎力支持和已有的產業佈局,紫光集團擁有光明的前景。趙偉國為紫光集團留下了一大片家業,但在經營層面明顯失敗,其功過是非,就留待後人評說了。

清華紫光與北大方正經歷如出一轍

清華紫光從風光無限到陷入破產重組,前後不過數年時間。然而,公司的債務問題早已經暴露,早在去年4月的時候,清華紫光當時有一期短期融資券就已經傳出兌付困難的傳聞,這一傳聞令清華紫光的債券價格出現閃崩。

這篇文章的關注重點是國內評級公司的評級模型的問題。因為就是在債券價格出現閃崩,清華紫光的債務即將出現違約,問題快要暴露的時候,評級公司仍然給予清華紫光AAA的主體信用評級,和發行的債券的AAA債項評級。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

當時2019年的年報還沒有公佈,作者根據2018年及之前的年報進行分析,認為評級模型高估了清華紫光集團的主體信用評級,對於清華紫光集團發行債券的債項評級給予AAA的評級,更是存在無可爭議的高估。

當時的主要觀點包括:

當前國內信用評級存在普遍的高估,多年以來,評級只見往上調整,罕見往下調整,導致AAA評級滿天飛,在評級的時候,過多強調股東背景和規模,而評級公司評估財務狀況的時候,過多依賴於合併報表的數據。

然而,清華紫光與北大方正這類控股型公司,旗下有持股比例不高但是卻能實際控制的上市公司,因此這些上市公司被合併報表處理。這些上市公司如方正證券的財務狀況較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合併報表。

清華紫光的債券都是信用債券,是以母公司發行的。然而,清華紫光集團自身並不進行實體經營,業務都是由控股的子公司進行運營,相應的資產也都是由子公司持有和控制。

因此資產和負債存在錯配。

這些子公司也有自身的債權人,這些子公司的債權人對於資產的求償優先度,高於集團發行的信用債券。集團還將上市公司股票質押用於融資,這些質權人的求償優先度也高於集團的信用債券。

因此,清華紫光集團發行的信用債券,是一種優先級較低其實是優先級最低的債券,即使清華紫光按照合併報表的財務數據,能夠獲得AAA的主體信用評級。這種劣後級的債券評級也應當下調兩個評級。

當清華紫光披露2019年年報之後,年報內容透露一個令人不安的信息:

清華紫光在2019年的這一年裡,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出現負值,為-34億元。而在2018年,這一數值為443億元。在此前很多年裡,這一數值一直為正。這一數值為負,也就是紫光在當年從金融機構融進來的錢,少於償還金融機構的錢。

這表明,紫光集團在經歷去槓桿。

對於多年以來一直依靠債務加槓桿並且形成了較高的資產負債率的企業而言,一旦出現這種去槓桿,將會帶來重大危機。

然而,在年報出來之後的七月份,評級公司在進行跟踪評級的時候,仍然給予清華紫光的信用債券以AAA的評級。

直到2020年11月份:清華紫光先是不贖回永續債,然後是“17紫光PPN05”遭遇投資人回售,公司無力承接,發生實質性違約,評級公司才向下調整評級。

北大方正在被債權人北京銀行提起破產重整申請之前,也是先經歷了債券違約,而債券違約之前,也是融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出現負值。直到債券違約之後,評級公司才急急忙忙將北大方正在的評級下調。這是屬於事後諸葛亮了。


北大方正與清華紫光陷入破產的原因?


北大與清華,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無數學子們的夢想。對於身受科舉傳統影響的中國人而言,這兩所大學還具有一種有如宗教聖地般的神聖感。這兩所大學的校辦企業,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自帶明星光環,要品牌有品牌,要資金有資金,要人才有人才,有人脈資源有人脈資源。

企業為何卻將一手好牌打得如此稀爛?

這兩家企業存在的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高槓桿的運作,遭遇了去槓桿的金融形勢,在沒有強有力的外部救助的情況下,陷入難以自拔危機。

這兩家企業都是大肆舉債進行併購或是各類運作,進行多元化擴張,但是在涉及的各個產業領域裡,缺乏盈利能力,並且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也因此而難以抵禦市場的殘酷競爭。

這種控股型的企業,商業模式更加接近或者類似於金融企業的套利模式,即依託於低成本的資金,然後投向於高收益的股權。這種商業模式與福耀玻璃或華為那樣,踏實經營實體並且在特定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商業模式,有著重大的差別。

前者推崇的資本運作和資源整合的長袖善舞,

後者講究的苦心經營與厚積薄發。

企業的成敗,與企業領導者有很大的關係。

北大方正是在李友擔任領導者而清華紫光是在趙偉國擔任領導者的時間段內,造成失敗後果的,對於企業的失敗,這兩人難逃其責。當然,這樣的歸因,的確也有一種成王敗寇的殘忍。

有個管理學家總結成功企業家的主要特點:是把自己和企業視為命運共同體,不可分離,而且專心致志,做事一心一意。

李友因為違法亂紀,已經身陷囹圄,

趙偉國的諸多行為曾引來很多非議,也因違規而被證監部門處罰。

這兩家企業的領導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沉迷於多元化運作,善於長袖善舞,卻相對缺乏耐心與定力。

反諷的是,恰恰是這兩家企業之前具備各類優勢,使得其在金融形勢好的時候,更容易融得資金,從而有了資本運作和資源整合的基礎。很少有企業經營者,能夠抵擋得住這種誘惑。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些企業是被無視風險的金融機構捧殺的。

這正應了一句話:“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碼”。

2018年的去槓桿改變了中國的金融形勢。去槓桿本身也是應對中國經濟形勢變化的一種對策。隨著經濟進行中速增長的常態發展階段,各個傳統產業都出現產能飽和和過剩,大力加槓桿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必須要轉變。在金融形勢發生變化之後,金融機構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像原先那樣寬鬆的提供融資了。

當金融機構開始抽離資金的時候,高槓桿的企業即使是經營良好,也仍然會面臨危機,單純依靠自身,難以挽救。然而,這兩家企業的強大的股東背景,在出現危機的時候,並沒有發揮起來作用。

原因有兩個:

① 一方面,北大方正與清華紫光並不是純正的國企血統。

清華紫光的股東中,清華控股持有51%,北京健坤持有49%。北京健坤是清華紫光董事長趙偉國控制的民營企業。趙偉國持有北京健坤70%的股權。民營股權的存在,而且佔比較大,這使得國資在進行救助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壓力。

② 另一方面,這兩家企業的攤子都是鋪得太大。

2018年北大方正的總資產為3606億,

2018年北大方正的總負債約3000億,

2019年清華紫光的總資產為2978億元,

2019年清華紫光總負債為2187億元。

導致即使是如北大、清華這樣具備雄厚實力的單位,也難以調動巨量的資源來進行救助,而且救助的風險巨大。

北大方正與清華紫光的情況,也不同的地方。

一個不同之處在於:

北大方正更加多元化,

而清華紫光則相對聚焦在電子、芯片等科技領域。

從事業心的角度而言,清華紫光明顯要高出一籌。

清華紫光涉及的產業,是國家大力扶持的。旗下兩家公司紫光國微和紫光股份,股票價格近一年多時間裡出現大幅上漲,表明資本市場非常看好這兩家公司的前景。

另外一個不同之處在於:

清華紫光集團持有的上市公司市值很高,本可以用以減持變現來償債的,可以避免違約。而北大方正持有的股票市值相比債務的比例,要小的多,且大部分被質押了。

紫光國微總市值1033億元,紫光集團持有32.39%,合計約330億元。

紫光股份總市值為658億元,紫光集團通過紫光通信持有46.45%,合計約300億元。

另外還有紫光學大,總市值32億元。

根據母公司報表,紫光集團公司直接欠下的債務為715億元,其餘有1400億元是旗下子公司欠下的。而此前違約的PPN,就是紫光集團公司發行的,屬於直接欠下的債務。

按道理,紫光集團可以通過在市場上賣掉一些股票,在不失去控制權的情況下,回收部分現金可以避免違約。而在此前,紫光集團在202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時候,的確也減持過一些紫光國微的股票,持股從36.33%減少到32.39%。

為何後續不再減持,而是任由違約發生,這是個迷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在一些文章中,試圖去發掘其中的太史公筆法。


清華紫光的故事

清華紫光的故事,可以從趙偉國講起。趙偉國控股的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2009年入股清華紫光,趙偉國自此之後擔任清華紫光的董事長,成為清華紫光的領導和靈魂人物。自此之後直到違約前的十幾年的時間裡,清華紫光處於趙偉國時代。

趙偉國,1967年出生於新疆人。新疆還有個著名的資本運作高手,德隆的唐萬新,與趙偉國屬於同一年代的人。這兩人都具備西部人的粗獷與勇猛、熱愛冒險的性格特點,行事風格果斷大氣。

趙偉國198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原無線電電子學系),先後獲本科、碩士學位。趙偉國是根正苗紅的清華人和紫光人,還在讀碩士階段,趙偉國就在紫光集團兼職。

碩士畢業後,趙偉國在1993年-1997年擔任紫光集團自動化工程事業部的副總經理,後面於1997年進入同方股份研發中心,擔任通信研究所所長。同方也是是清華大學控股的科技企業。

1998年到2004年,趙偉國先後任同方股份電子公司總經理和北京同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4年,趙偉國離開清華系統,並且在短短幾年時間之內,積累起幾十億元的巨額財富。很多中國富豪的第一桶金一直是個迷,很多富豪後面對於自己的第一桶金諱莫如深。然而,趙偉國卻是坦蕩,公之與眾。

據說,趙偉國是帶了100萬元資金去了新疆,從事房地產行業。趙偉國公開表示“2003年-2008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幾年。在房地產行業,那幾年看起來不像我們在賺錢,更像我們在印錢。”

2005年,趙偉國和李義、李祿媛共同成立了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其中,趙偉國持股70%;李義和李祿媛分別持股15%。

2009年,趙偉國再次回到清華紫光的時候,已經換了一個身份,從之前員工一變而為股東。根據相關媒體的報導,紫光集團2009年的資產規模只有13億元左右,淨資產只有2億元,收入只有3億元。趙偉國參與紫光改制,也是各種因緣巧合。

或許是因為他之前有紫光的工作經歷,屬於老紫光人。

有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在於,趙偉國之前曾經在相當於印錢的房地產行業已經積累起巨額財富,並且打下事業進一步的基礎。2009年正是房地產行業的爆發之年,之後房地產還有十年的黃金時代。這個時候,這種形勢之下,趙偉國為何卻從房地產行業退出,去做一個二股東?

引入趙偉國之後,紫光集團的股東結構變為:

清華控股持股51%,

趙偉國控股的健坤集團持股49% 。

此後,趙偉國擔任紫光集團董事長。

2013年,趙偉國兼任清華控股高級副總裁。

趙偉國執掌紫光集團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併購,紫光集團的資產規模和負債規模都在迅速提升。到2015年時,紫光集團資產規模約為1000億元,合併淨資產約為350億元,收入約為500億元。

當前,根據2019年的財報,清華紫光的商譽高達539億元。

商譽通常是企業併購形成的,企業收購另一家企業股權的時候,支付的價格超過被收購企業的淨資產乘以收購比例的部分,就是商譽。

比如,紫光收購一家企業70%的股權,支付的價格是70億元,而該企業的淨資產只有50億元。紫光相對應的商譽就35億元。

這些年裡,清華紫光主要的併購案例包括:

2013 年7月,以17.8億美元,收購手機芯片公司“展訊”。

2014年7月,以9.07億美元,收購射頻芯片公司“銳迪科”。之後,將展訊、銳迪科整合為“紫光展銳”;

2015年5月,以25億美元,收購華三通信51%的股權,整合為“新華三”。

2018年,紫光集團以22.6億歐元成功收購法國芯片組件商Linxens。

對於自已的併購行為,趙偉國有自己的一套邏輯。

趙偉國認為,在我國芯片總體落後的背景下,如果完全從零開始做研發,可能永遠落後,“好不容易你研發出一個產品,但等你研發出來,那個產品已經落後了,你就只能一直追、一直追,也不一定能追上”。

因此通過大舉併購的資本運作的方式,是一條有效的捷徑。在此期間,清華紫光還有幾個大手筆的投資。

2016年3月,與全球最大硬盤供應商西部數據合資,成立“紫光西數”,紫光佔股51%;

2016年7月,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共同出資組建“長江存儲”,負責實施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其中,紫光集團佔股51.04%。

紫光集團的投資與併購都是聚焦在科技領域,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對於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大推動意義。因此受到政策的支持。特別是金融方面的支持。某種程度而言,趙國偉與紫光是抓住了國家政策給予的機會,實現了跨越性的增長。

2015年時候,趙偉國聲稱,紫光實現了百倍擴張。

然而,也有人對於趙偉國這種完全依仗財大氣粗,能“買買買”的方式實現增長的這種做法,發出了質疑的聲音。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公開稱,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

郭台銘說這句話有個背景。原來在2015年的時候,趙偉國風光來台,當時仗著資金豐厚,表現過於炫富囂張。趙偉國一邊批評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對大陸開放“死路一條”,一邊發豪語要買下台積電、聯發科。台積電的張忠謀則回應:“怕你買不起”

郭台銘當時也不滿趙偉國作風,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

“一個在業界沒有太多成就的人,怎麼能去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個世界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公司多少錢能賣?郭台銘特意強調,張忠謀60多年的的半導體經驗“不是你今天用錢就可以買的”,還說張忠謀面對趙的豪言壯語,修養很好,要是他的話,早就動怒了。”

有觀點認為,趙偉國的這種高調的做法,在事實上對於中國的科技產業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在併購的時候,仗著資金優勢缺乏對於企業家和科技研發人員的一種尊重,體現出來一種資本的傲慢。跨境的併購,本就是一個高度敏感的事情,很容易會刺激被併購企業所在地區的民眾的情緒,讓他們產生一種今不如昔的“屈辱感”。

趙偉國面對其他企業,動輒展現“我有錢,看我我立馬把你買下”的這種傲慢姿態,無疑會給清華紫光自身後續的併購運作,以及中國其他企業的併購運作,帶來更多的阻力。

紫光後續入股力成、收購美光等多項計劃被叫停,投資西部數據更是在最後階段被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緊急終止。東芝出售儲存業務時,日本政府直接點名,如果賣給中國資本,交易會被終止。

原因很多,紫光的傲慢雖然不是主要原因,或許“國際政治”才是主要原因,但是謙卑相比傲慢,總是更有利於併購,這是毫無疑問的。

2018年,中美髮生貿易衝突。發達國家顧忌到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會動到他們的奶酪,對於中國企業收購科技企業,施加了更多的非市場化的限制。這也倒逼中國將重心放在培養自己的科技企業,重視科技人才上面來。

2018年,國家推出科創板,全面大力支持本土科技企業的發展。

從清華紫光的發展可以看出,通過“買買買”的方式,可以較短時間內達到一定效果類比足球運動。通過引進國外優秀的足球運動員,使其改為中國國籍,然後利用這支由眾多歸化球員組成的球隊參加世界杯,或許能夠實現一時的輝煌。然而,這些都是表面光鮮,優異成績難以保持,也沒有真正提高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

科技發展是日新月異。如果企業認為有錢就能夠搞定一切,缺乏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推崇創新的文化,一家掌握先進技術優秀的科技企業,被併購進來之後,缺乏後續的持續創新,經過幾年的時間,該企業就會變得平庸和落後。真正特別優秀的企業,你可能買不起,其他國家也不一定讓你買。

要發展高科技產業,最終需要投資的人和形成能夠激勵科技人才的相應體制。

對於這個問題,任正非有著更深刻的認識。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央視新聞《面對面》節目中,曾經被問到如何追趕上國際前沿技術,打造自己的芯片產品、芯片產業的問題。

任正非認為:

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了,這個芯片砸錢不行的,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中國要踏踏實實在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各個方面努力努力地去改變,我們可能在這個世界上站得起來。

因此,清華紫光雖然產業報國的追求,但是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卻沒有依照高科技企業的發展規律,試圖走捷徑,急功近利卻無功而返。最終,產業報國的目標沒有實現,反而自身因為之前大量的併購,巨額的投資,積累起天文數字的負債。這些併購、投資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負債卻是剛性的,到期總是要還的。

從財務數據來看清華紫光的情況。

根據紫光集團披露的信息,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上半年,公司合併報表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2.09%、73.42%、73.46%和68.41%。

公司負債率長期居高不下。

2017年至2019年,紫光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90.71億元、483億元、766.56億元,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為10.61億元、-6.31億元和14.30億元。

如此巨大的資產規模只有如此小的規模的利潤,而且還有一年利潤為負,這反映了集團公司盈利能力較差。

進入2020年,紫光的財務情況進一步惡化。

公司當前仍然沒有出具2020年的年度審計報告。根據未經審計的2020年半年報,截止2020年6月末,

紫光集團總資產2966.49億元,

總負債2029.38億元,

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41.64億元,

已經失去自我造血能力。

貨幣資金515.63億元,

短期借款327.48億元,

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466.8億元。

2020年上半年,紫光集團:

營業利潤為-40.38億元,

淨利潤為-45.44億元,

虧損同比擴大23.01%。

其中,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33.80億元。

盈利情況嚴重惡化。

潮水退去的時候,才能發現誰在裸泳。

當國家的發展戰略發生轉變,去槓桿政策推行,金融機構開始審慎對待融資的時候,清華紫光最終將為自己激進而錯誤的行為付出代價。紫光集團之前花費巨額成本獲得的一些資產仍然比較優質,旗下的幾家上市公司業績都還可觀,而且股價一路上漲。

當前的問題是,或許是有人已經意識到,這些資產在清華紫光手中無法發揮出最大價值,必須要讓清華紫光出局,讓更有能力的企業接過紫光的資產,繼續沿著產業報國的道路前進。或許,這才是理解清華紫光破產重整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