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壓不住黃金?真相在「實際利率」悄悄變臉
傳統邏輯講,高利率壓制黃金:利率高了,買黃金的機會成本大,資金自然流向債券等能生息的資產。
但這一次,邏輯反轉。
聯準會表面上仍維持高利率,可市場預期早就悄悄鬆動。
2024年已開始降息,2025年預期再降兩次。
儘管聯邦基金利率仍處於4.25%-4.50%區間,但市場已定價2024年降息幅度達100BP,實際利率下行預期成為黃金上漲的催化劑。
數據顯示,美國2024年CPI年比徘徊在3%-4%區間,而聯準會利率維持高位,實際利率回落,黃金持有成本迅速下降。
與此同時,美國國債利息支出飆升,本財年前四個月赤字已達8,400億美元,財政赤字率回到6%以上。
2025年一季度,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單周暴漲近50個基點,創2001年以來最大漲幅。
高盛報告指出,美債避險屬性削弱,機構開始以黃金取代部分美債組態,
黃金/美債比價創歷史新高。
此外,全球三大航運通道(巴拿馬、紅海、馬六甲)中斷,全球2/3海運貿易受阻;
中東衝突升級;川普關稅重啟-避險情緒一層一層地疊加上來。
黃金年化波動率升至26%,世界黃金協會資料顯示,地緣風險溢價在黃金定價中權重達35%。
黃金和比特幣,過去一個是避險,另一個是風險,現在卻手牽手衝天飛?
因為──不是資產屬性變了,是投資者變了。
2024年末,黃金創新高,比特幣也突破10萬美元,二者共同成為「去美元資產」代表。
機構通過黃金避險系統風險,散戶則以比特幣避險法幣貶值。
黃金/比特幣比價跌至0.3,創20年新低。
現在黃金價格衝破3250元,比特幣預計在8萬附近有支撐。
金融創新推動比特幣地位升維:ETF規模突破1,200億美元,納入傳統託管體系,金融屬性大幅提升。
黃金方面,程序化交易佔比升至42%,交易演算法開始納入「央行購金量/美債CDS利差」等因子。
黃金與VIX指數相關性從0.65降至0.28,已不再與傳統風險資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傳統資產分類,在這一刻顯得蒼白無力。
全球央行連續三年購金破千噸,2024年達1,045噸,2025年前兩個月繼續淨增加24噸。
新興市場國家主導購金,中國2024年增持44噸,2025年2月末儲備達2,289.53噸,已連續四個月增持。
76%的央行表示,「避險美元貶值」是購金主因。
川普重啟關稅、美元成製裁武器,全球央行乾脆掏出一個Plan B——黃金+本幣國際化的「雙軌制」。
央行購金均價約2,800美元/盎司,當前金價給央行提供超21%的安全邊際,性價比遠優於持有負利率美債。
不為投機,只為穩住資產負債表的底線。
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降至58%,自2000年以來下降13.7個百分點。
一方面是美債系統性風險失控;
另一方面,是美元在全球支付和結算體系中越來越「有脾氣」。
美債CDS利差大幅走高,黃金價格與之高度正相關,黃金/美債負相關機制瓦解。
黃金,不再是通膨避險工具,而是跨主權信用錨定資產。
黃金沒法取代美元成為全球結算貨幣,但它是信用最差時的錨點。
但別忘了,黃金也不是萬能:
央行雖然不能配比特幣,但華爾街可以。
因此,黃金仍是底線,不是頂替。
黃金這一波不是單因子行情,是三重定價範式共振:
高盛、瑞銀、中信等多家機構一致看多黃金中期趨勢,預測2025年底衝擊3,400美元。
但也別忽略三大逆風:
黃金漲到3250美元,不是因為某個指標動了,而是因為整個信用體系「裂了一道縫」。
當央行不信美元,機構不信美債,散戶不信法幣,黃金就是那個最後能信的東西。
它不是替代美元,而是在告訴你:
未來要緊盯三件事:
洞友,這不是一輪漲價,是一輪秩序的換擋。
別光看金價,聽聽這場系統心跳的頻率。 (藏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