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美國海運管理局遞交了一份建議草案,提議對所有中國建造的商用貨輪入境美國港口時,徵收一筆高達150萬美元的港口附加費用。這不是標準操作,也不是市場協商,而是一次典型的行政動議。檔案還沒完全審議完,國內媒體已經開始傳了,說這相當於對中國造船業「點穴」。
但被戳痛的不是中國第一時間,而是世界前十大航運企業中的那幾家。地中海航運公司(MSC)和達飛輪船(CMA CGM)在收到草案後,分別在內部會議上通報了初步預案,其中一個關鍵詞很冷:船期重算。他們知道這不是臨時收費,而是「結構性變數」──如果這筆費用成為慣例,建在舟山、滬東、中船澄西的那些船,可能就得改港了。
沒人吭聲,但算帳的人已經把風險攤在白板上。這類消息一般不會提前公開,但《路透社》在3月19日的一篇獨家稿中提到,有兩家能源出口商要求USTR推遲草案通過,因為「可能對美國煤炭出口在60天內造成運力衝擊」。這不是替中國說話,而是實打實地擔心自己運不出去。
美國對中國船加價,看起來是懲罰,實則更像「偷樑換柱」。他們在瞄準造船業開火,其實打的不是船廠,而是航運鏈金融。換句話說,不是讓中國少造船,而是讓別人不敢用。
這套打法熟不熟? 1985年,美國強迫日本簽下《廣場協議》,理由是貿易逆差,但手段是干預匯率。那時的對像是日本車,如今是中國造船。但本質沒變——都是製造一個“成本炸彈”,讓出口強國自己下不了單、接不了活。
《BBC》3月20日一篇評論寫得很直接,說這是一次“翻譯現代工業優勢的定向干預”,目標是拆掉中國在造船業上形成的“全球集中度”。文章裡用了個詞叫“containment by fees”,很有味道,不是封鎖你,是讓你貴得走不動。
但事情在中國這邊沒出現以往那種「譴責+交涉+沉默」流程,而是政策落地很快。 《新華網》24日報導,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反外國製裁法》實施細則。看似是一套法律聲明,實則已經完成了「懲罰機制」到「資產凍結執行鏈」的閉環。最關鍵的幾個包括:對被列入製裁名單的外國個人或公司,可以實施財產凍結、交易限制、在華業務禁入。
一位熟悉政策的人士說得很實在,這套細則不是新發明,是2021年立法時就已經預埋的“執行按鈕”,只不過現在被按下了。按誰? ——以那些想靠在中國賺錢,又在外面對中國「設障」的資本集團。
貝萊德是第一個被點名提起的名字。不是因為它特別激進,而是因為它的在華敞口太大。 2023年起,貝萊德透過子公司間接持有上海洋山深水港一間資產公司超過30%的權益,這家資產公司涉及物流倉儲管理,跟港口調度是兩碼事,但一旦定性為“港口配套”,就有可能納入懲罰範疇。一位熟悉企業治理結構的法務說:“他們要做的不是直接扣錢,而是製造一種'資產無法定價'的風險。”
這話不好聽,但真的。打擊不是鎖倉,是讓你自己做不成投審會。
最緊張的不是在輿論層面,而是在實際操作鏈上。中船澄西今年原本計劃為兩家希臘租船公司交付8艘8萬噸級乾散貨船,但就在美國草案曝光之後,其中一家提出「暫緩交割商談」。這不是訂單取消,但明顯是“風向轉向”。
消息沒公開,沒人會寫,但船廠的裝配計劃已經往後排了20天。你要知道,中國現在很多訂單是「準周期融資結構」——船還沒完工,租約已經在金融市場上做了預抵押。船交不了,融資到不了位,這不是延遲,是骨頭斷了。
這個時候,再回頭看美國提的那個“150萬美元港口附加費”,它到底是什麼?不是費用,是控制權。你用中國船,我就讓你難受;你不用,我就不管。聽起來不至於“亡我之心”,但確實是“逼你避我”。
一位日本資深造船業顧問在私下說,他們1990年以後就再沒回到全球第一造船國的位置,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造得再快,也進不了人家的港」。這句話從來沒印上書,但在業內是老話。
而現在,中國把這個風險擺上桌了,不是說“我不怕”,而是說“我也能讓你害怕”。反製法的落地不僅是一套規則,而是告訴所有在華佈局的外國企業:你可以選邊站,但別指望在這邊做生意,那邊踩紅線還能全身而退。
《金融時報》專欄作者Tom Mitchell的評論很犀利,他說這不是外交報復,而是「貿易信任的閉環重組」。過去是「我打你一拳,你打回來」;現在是「我動你一刀,你的投資自己開始流血」。
關鍵是,那些投資太大了,大到不敢跑。我們不該用「意氣」這兩個字來解釋這場對抗,也不能說這是情緒化的反制。這是一場長線邏輯的顯性賽局:中國不是突然爆發,而是忍到臨界點──不是受不了,而是算清楚了。
這就像一筆多年的舊帳,過去不翻,是因為你還在付利息。現在你既想賴帳,還想翻牌,那就請先把你存在我帳上的資產做好審計準備。
最後你會發現,掀桌子的不是中國的憤怒,也不是美國的焦慮,而是全球貿易信用的再協商機制。以前中國被困在產業鏈上游的時候,可能只能向外喊兩句。現在既有產業鏈,也有消費市場,還有一個可以凍結你資產的法規系統。
你說船進不了美國港口,那中國就讓你的資本在岸上走不出去。這不是魚死網破,這是一場主場規則的重設。而所有的博弈,都會從一個「手續費」開始,看誰先不敢收,看誰先不敢用。 (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