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管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3月31日至5月4日,新冠病毒在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的陽性率從7.5%上升至16.2%,住院病例陽性率從3.3%增加至6.3%。尤其在4月14日至5月4日的三周內,新冠首次超越長期佔據首位的鼻病毒和流感病毒,成為門急診流感樣病例的主要病原體,這一變化標誌著新冠疫情自2023年後再次出現顯著反彈趨勢。
01
新冠檢出率躍居首位
根據中國疾管中心最新監測數據,自2025年4月以來,新冠病毒在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的檢出率已超過鼻病毒、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成為目前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體。
數據顯示,3月31日至5月4日期間,新冠陽性率從7.5%攀升至16.2%,住院病例中新冠陽性率也由3.3%升至6.3%,連續三周位居門急診病例首位。這一趨勢與2024年末至2025年初的流感高峰期形成對比——當時流感病毒(如H1N1亞型)佔據主導地位,檢出率高達10.8%。
橫向比較發現,2024年12月流感病毒曾以10.8%的陽性率佔據首位,而2025年初鼻病毒也一度在北部地區超越新冠。但目前新冠的快速上升打破了傳統呼吸道病原體的季節性交替規律,凸顯其傳播力的持續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其他病原體如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呈現下降或波動趨勢,新冠的「逆勢崛起」凸顯了其持續變異的傳播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在0-4歲兒童中雖有小幅波動,但整體流行強度已顯著低於新冠。
02
港澳疫情反彈
JN.1變異株的加速擴散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5年3月起,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新冠發病率與重症病例數同步攀升。
先前新冠病毒主要在北部省份佔據檢出率前列,而南部省份以流感病毒為主;至4月底,南北地區新冠病毒檢出率均升至首位。香港、澳門地區新冠病毒發生率及重症病例數自3月起顯著增加,污水監測顯示XDV變異株流行率上升,陽性率超過過去一年高峰。
香港的呼吸道樣本新冠陽性率從3月中旬的1.71%激增至5月初的11.42%,創下一年新高;同期成人重症病例從17例增至75例,死亡病例從3例增至26例。澳門3月中旬檢出率更一度高達42.6%,雖後續回落,但仍維持在16.9%的水準。
尤為引發關注的是兒童重症病例的集中出現。香港自4月以來報告至少5例兒童危重病例,包括未接種疫苗且無潛在疾病的健康兒童。一名17個月大女嬰因合併感染新冠、腺病毒和鼻病毒併發急性喉炎,情況危急。
此現象提示,儘管兒童整體風險較低,但混合感染與免疫空白可能加劇病情複雜性。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本地新冠活躍程度已突破過去52周峰值,污水病毒含量及呼吸道樣本陽性率均創下新高,其中JN.1相關變異株(如XDV)佔比超過90%,其傳播速度和潛在致病性均高於此前主流毒株XBB。
從污水樣本中檢測出變異病毒株的估算比例。圖: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重症與死亡病例的增加也引發關注。香港公立醫院數據顯示,2025年4月後,新冠住院病例增速雖低於確診增速,但重症及死亡病例仍創下新高,提示變異株可能引發更複雜的臨床結果。
此外,根據中國疾管中心發布的《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目前中國內地的主要流行株也為XDV系列變異株,3月份的4周內,XDV及其亞分支佔比分別為72.4%、76.2%、79.9%、87.2%。
根據官方數據,中國內地新冠陽性率近期也有所上升。以廣東省為例,在乙類傳染病中,報告陽性數居首位的即為新冠病毒感染,4月報告例數達23188。 3月份,此數據僅3548,成長約6倍。
03
多重因素驅動疫情反彈
目前疫情反彈與病毒進化及人群免疫衰減密切相關。 XDV變異株的流行反映了新冠病毒透過重組與突變持續適應宿主環境的策略。北京大學曹雲龍團隊研究顯示,NB.1.8.1對中和抗體的逃脫能力較前代株顯著增強,可能導致突破性感染增加。
同時,距離上一波感染高峰(2024年夏季)已逾10個月,人群抗體水平自然下降,形成免疫窪地。
香港大學孔繁毅教授指出,新冠或已進入「每半年一次輕微爆發」的周期性循環,這與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季節性波動類似。此外,疫苗接種率低迷進一步削弱群體防護。香港數據顯示,95%的成人重症病例未在半年內接種加強劑,而兒童病例中60%未接種疫苗。
當然,隨著口罩令等強制措施的取消,人群防護意識普遍降低,加速了病毒傳播。
04
防治策略
科學應對與脆弱人群保護
面對疫情波動,多地疾管部門已調整防治建議。
香港、澳門等地呼籲高危險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接種針對JN.1株的疫苗,並建議兒童接種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而北京、上海等地強調感染後儘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降低重症風險。同時,利用哨點醫院數據即時預警,避免醫療資源過度集中,並倡導公共場所佩戴口罩、手部衛生等習慣。
總的來說,新冠病毒的再度抬頭警告我們:呼吸道傳染病的威脅從未消失。未來需平衡疫情防治與社會經濟運行,透過精準監測、科技賦能與公眾參與,建構更具韌性的公共衛生體系。(壹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