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關!大起底疫情三年香港300家新店

香江風聲,暖意襲來。

1月8日起,內地與香港逐步、有序、全面恢復通關;自香港入境人員也不再實施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2月6日起,香港與內地將全面通關,所有出入境口岸開放,不設人數安排,無須預約,並取消出入境前核酸檢測的要求。

1月13日,K11創始人鄭志剛在微博上寫道:“很開心聽到通關的消息,2022年我們一直在做努力和準備,中國香港K11 Art Mall 緊貼'Z 世代'潮流,備受本地及國際創意品牌的歡迎。”

K11 Art Mall,點名被讚。在剛過去的聖誕、元旦,這座出租率100%的商場,銷售額、客流同比雙位上升,單日客流創近十年新高。

40個新租戶,及一批在疫情下穩定續租的老商戶,撐起了K11 Art Mall迷人的品牌組合,網羅著數万通關後的首批遊客。



圖片來源/微博@Adrian鄭志剛


飄搖在疫情風暴中,香港的“購物天堂”光環黯淡了不少。奢侈大牌,排隊離場;租金暴跌,空鋪難填;食肆倒閉,珍寶海鮮舫沉淪。

但在充斥著唏噓聲的“主線”中,卻有一條大大小小品牌逆勢拓店築起的“暗線”。它們是香港商業穿越風暴之韌勁,活力回歸之底牌。

通過恆隆、太古、九龍倉、新鴻基、新世界5大港資年報數據,以及公開報導資料,商業地產頭條整理了一份疫情三年香港新開店品牌名單

這近300家新店,雖只是個小切面,卻可清晰看到:疫情三年,有三類玩家還在香港“勇敢”開店——來去自如的歐美奢侈品牌、逆勢奔走的日資品牌、立於復蘇潮頭的本土品牌。

這份勇敢,非“魯莽”之舉,皆有理可循


“來去自如”的歐美奢侈品:集體撤退

花樣回歸

過往三年, 疫情疊加社會事件影響,歐美奢侈品大牌在港門店調整頻繁。它們曾集體撤退,終因各自的戰略選擇,而呈現花樣回歸之態。

/ / 出走眾生相:租金太貴、失去信心、門店重整

奢侈品集體出走,一度是香港失守“奢侈品購物天堂”的重要側寫,而出逃戲碼的集中發生地是寸金寸土銅鑼灣。

這里平均商業租金曾連續3年位列亞洲第一,並在2018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登頂全球最貴商業街。

遊客不來,在地消費不佳,華麗麗的奢侈品牌也扛不住銅鑼灣租金之“貴” 。

最先“潤”的是Prada,吃不消900萬港幣月租,2020年其位於銅鑼灣羅素街的香港最大旗艦店租約未到提前閉店;2021年,同樣扛不住月租金800萬港幣,Burberry也關閉了其羅素街旗艦店;同年,減租未果,LV關掉了時代廣場門店,當時月租金500萬港幣......

於奢侈大牌而言,高租金不可怕,撤退的根本“心結”,是疫情下香港零售環境的持續惡化。香港海港城主動降租50%都留不住Valentino ,即是力證。


當然,“出走的大牌”並非只有撤退這一路數,還有騰籠換巢者,一如Hermes:趁著疫情空檔期,閉店純粹只為了門店搬遷、擴建重裝。

在Cushman執行董事兼零售服務主管Kevin Lam看來,“奢侈品零售市場在過去幾年經歷了根本性調整,奢侈品牌關閉門店是對此前過度擴張戰略舉措的優化。”

這種因時而變的“戰略優化”,在香港開始進入復甦期後,則具象為一批奢侈大牌“蹬蹬蹬”回歸。


/ / 強勢回歸:玩法各異,優質商舖update

租金觸底,疫情平穩,2022下半年以來,集體嗅到復蘇氣味的奢侈品在港新動作不斷——舊店重開、快閃吸睛、祭出新店,一眾熟悉的大牌面孔活成多種新鮮姿態

▶ ▶  “捲土重來派”,擴建翻新、優化舖位

告別銅鑼灣1年後,Fendi於2022年重返銅鑼灣時代廣場,落位二樓中庭Louis Vuitton原址,毗鄰香奈兒,位置較之前更優。


圖片來源/小紅書@行車距離三米


奢侈品擴店/遷舖的玩法在太古廣場、海港城等多家購物中頻繁上演,2021年,海港城內有超過6個奢侈品店煥新重開,包括Max Mara、Alexanderwang、Loewe、Maison Margiela、Van Cleef & Arpels等。

▶ ▶  “輕盈回歸派”,錨定快閃、展覽等靈活短租形式

2021年,LV在畢打行大廈兩層店鋪中舉辦了Objets Nomades系列展,展出家具和家居用品;2022年,Tiffany & Co.、LVMH集團旗下高端酒品牌Hennessy都將品牌活動的亞洲首站帶到香港;Marni、Burberry、Montblanc等也在港舉辦重磅全球或地區性活動。


LV Objets Nomades系列展 圖片來源/小紅書@夏洛特Charlotte


奢侈品租賃方式,隨之而變。2021年,仲量聯行香港分部的零售主管唐偉樂透露:“我們已經確認幾筆大品牌的交易,在中環和銅鑼灣佔據1000平方英尺(約93㎡)到10000平方英尺(約929㎡)的空間,租期從10天到3個月不等。”

快閃能有效利用空間,交出與品牌精神契合、有話題熱度的答卷,或拉動品牌季度系列銷售,這種靈活的商業形態成為奢侈品應對不穩定外部環境的生存策略

▶ ▶  “祭出新店派”,門店能級更高、從街道湧向mall

2022年,一眾奢侈品大牌的高能級新店落地購物中心—— Dior在海港城開設了全港最大旗艦店;同樣位於海港城的CASA LOEWE、Miu Miu也是雙層大店;Alexander Wang在港威商場拿下近一千呎門店空間,開出全新體驗式概念店;Gucci置地廣場新店舉辦了隆重開業活動,邀請張曼玉前往門店打碟的相關話題在社交平台被熱烈討論。


正如世邦魏理仕香港執行董事兼研究主管Marcos Chan所言,“香港奢侈品零售行業的格局已經發生不可逆的變化,奢侈品牌在香港的業務重心正在從商業街轉向購物中心。”

變化背後的要因,在於過去名店林立的黃金街道貴氣不再——香港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繁華地段隔三差五就有店鋪拉“執笠(關門)大平賣”橫幅,羅素街上諸多奢侈品店則被口罩、廉價服裝和運動用品特賣場等廉租店所取代。


羅素街一角 圖片來源:小紅書@NB香港站


從出走到歸來,無不透露一個信號:奢侈品從未放棄香港市場。實際上,經過兩年調整後,香港奢侈品零售2022年初起就逐漸止跌,基於此,部分購物中心業績回溫。正是靠著這份“鈔能力”,奢侈大牌們才能進退自如。


逆勢奔走的“日資品牌”:新餐飲集體抄底

堂吉訶德連連加碼

歐美大牌,來去如風;低調日系玩家,則俯衝抄底香港。以業態品類和行為軌跡分類,它們分別是“集體行動”的日本新餐飲品牌、連連加碼的日資零售前輩。

/ / 開店即火、頻頻排隊,日本新餐飲集體抄底

日料,向來是香港異國料理中的主流角色。2020年以來,一批新入場的日本餐飲品牌在港掀起新一輪和風。

2020年,銅鑼灣百德新街上,日本清酒藏所SAKE SAN開業爆火,被港人稱嘆清酒愛好者必到之地;同年,日本京都人氣甜品店Pancake專門紗織登陸銅鑼灣,招牌日本和粟紗織秒售空,在香港美食平台open rice上有高達6500+收藏。而在日本與台灣知名度頗高的上村牧場於2021年開進時代廣場,憑自家牧場產的A4薩摩黑毛和牛圈粉無數......

集體入港的日料品牌,中高檔價位見多,熱衷佈局以本土中產為目標客群的中高端mall。在這裡,願花費千元尋一份正宗口味的刁鑽日料愛好者不在少數。如open rice上的高讚分享,“(日本清酒藏所SAKE SAN)雖然主打清酒,但是這裡的食物也很高質,omakase套餐每款食材都很高質很新鮮,完全對得起價錢。”

高端範走俏,壽司郎等平價日料亦在港刮起旋風。從小看日漫、卡通等日本流行文化影像、讀物長大的香港人,高頻消費性價比日料。香港市民Estrella女士向商業地產頭條表示,“香港人真的很喜歡吃日料,壽司郎、一蘭拉麵這些人氣日料,都是天天爆滿,排隊幾個鐘那種。”此外,便捷的日料便當也迎合了香港人忙碌的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很多上班族不做飯,像'爭鮮'這些壽司店,一到晚上下班時間,就被搶光光。”


2021年9月3日,壽司郎坑口店開幕,早上9點已人山人海,大排長龍 圖片來源/壽司郎

高需求刺激外,新日本餐飲品牌積極入港的另一動因,是將香港視為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如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香港)所長高島大浩所言,這些行業“為了積累進駐中國大陸的經驗而來香港的情況越來越多”,以“抓住新冠疫情下不能去日本的人的需求”


/ / 低成本拓店、靈活選址,堂吉訶德連連加碼

2019年,堂吉訶德高調入港,循環播放的魔性音樂、壓縮式陳列的“小偷市場”、以尾貨和微瑕品為核心的獨特商品組合,尋寶氛圍拉滿。

入港即火,堂吉訶德同樣吃了日資品牌在港的紅利。品牌香港門店的一位促銷員Cherry表示,由於封關,很多人無法出去旅遊,而香港人又尤其對日本情有獨鍾,“他們就將出門旅遊的渴望轉變成消費的動力,在日本超市購物、消費,直接帶火了這個品牌。”

飆升的消費熱情,疊加地緣優勢,堂吉訶德充分踐行“高喊機會主義,抄底優質店鋪”的拓店哲學,2019年至今已在港開出10店。


以低價盤下奢侈品、快時尚退租的中心地段優質空鋪,是唐吉訶德的加碼策略。

據報導,2020年7月,堂吉訶德開業的銅鑼灣名珠城店,共四層,月租僅100萬港元,比原租戶HMV唱片旗艦店下降超三成;2020年10月開業的中環100QRC店,月租僅120萬港元,較前租戶東方表行租金(220萬港元)下降逾四成;2022年斥逾百萬元,租用荃灣嘉民達力中心兩層接近8.8萬平方呎的工廈樓面,擴充其物流倉儲空間,租約年期長達十年。


堂吉訶德中環店 圖片來源/品牌官網


抄底旺舖的堂吉訶德,在門店打造上則盡顯因地制宜之戰術。針對東南亞市場推出的門店“DON DON DONKI”主打高質量日本產品和日式餐飲,門店面積約2000-2500㎡,有12000-15000個SKU,且顧提供現制堂食。這些門店80%銷售額來自食品(日本多數門店約30%),包括果蔬、魚肉類、季節性食品等。

PPIH門店分佈 來源/PPIH官網(2022.09)


在香港,唐吉訶德還特別推出了以壽司、和牛為主題的餐飲+零售模式,經營利潤率高。去年8月,其宣佈在黃埔花園店內供應台灣、馬來西亞熱賣的和牛串;10月,於荃灣海之戀商場開設了全球第一間壽司餐廳「鮮選壽司海之戀店」,以“日本魚市場與海底世界”為主題,定期舉行不同餐飲娛樂活動,如鮮魚解體及炙燒表演等。餐飲業態人氣甚至不輸零售,Estrella表示,“逛過幾次堂吉訶德的日料餐廳,都很熱鬧。”

敏銳的搶鋪嗅覺、靈活的門店策略,堂吉訶德香港業務佔了海外半邊天。據堂吉訶德母公司PPIH的2021財年數據,香港為亞洲區收入貢獻最多者,增長了209.07億日元(遠超過次名新加坡的增長54.95億日元)。2022財年數據中,香港業績雖未具體披露,但仍被重點指出“Sales of restaurant & retail format are strong”


復甦潮頭的“本土品牌”:有人首進試水 有人低谷反彈

通關暢行,香港加速復蘇。瞅准探底的租金,以李寧、Manner為代表的首進香港的試水派,以及以IT為代表的低谷反彈派,以立於復蘇潮頭之姿全速前進。



/ / 首進試水派:Manner小步入場、李寧霸氣歸來

2022年11月,Maners coffee (由於品牌名稱註冊問題,Manner進入香港使用的名字是Maners)圍擋出現在香港銅鑼灣世貿中心,儘管沒有任何宣傳預熱,小紅書上相關帖子還是引起了熱議。


小紅書上,不少香港網友高呼期待,其中一條高讚評論為:“Manner應該改中文名,叫我卷死你們” 圖片來源/小紅書@Wyatt Tang

在上海,“高品質+性價比”的Manner,證明過自己的影響力,忠粉紮實,銷量突出,盈利能力亮眼。眼下進駐香港,瞅准的是試水絕佳時機——

  • 一方面,鋪優價低。如同香港美聯旺舖高級區域營業董事陳起所言,疫情為小本經營的咖啡店帶來更多商機,尤其不少本土咖啡店,可以較低價承租市區地段。Manner香港首店,正符合其城市核心商圈、成熟標誌性商業選址的要求,銅鑼灣商圈及寫字樓的白領是理想目標客群。
  • 另一方面,高性價比餐飲品類受寵。一位在香港從事餐飲業人士觀察發現,“香港的咖啡市場從過往中高價位,到近年來多了一些低價咖啡店”。這對於小店模式、定價較低的Manner而言,優勢很大。

相較於各方麵條件都適於小步入場的Manner,李寧的此番試水更顯勇氣。

去年12月,李寧香港首家旗艦店開業,立於尖沙咀廣東道,與PRADA隔街相望,碩大紅色logo襯著銀色反光外立面。實際上,這是李寧二次入港,2009年其曾在尖沙咀租下1900平方呎店鋪,月租45萬港幣,次年因業績不佳關閉。


圖片來源/李寧官微


這一次,李寧以月租200萬港元拿下新港中心逾7000平方呎複式鋪,霸氣歸來,人氣不小。不少小紅書網友自發帖,“香港終於有李寧了”“工作日店裡光顧的人也不少”。

如果說,日本新貴們是以香港為跳板,跳向內地;那Manner、李寧此番入港,則有以香港為跳板,試水出海的考量。

畢竟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是中國連接世界的重要窗口,更早之前,湊湊正是以此拓展海外市場—— 2019年,湊湊開出香港首店後,在港門店一路高增至8家(截至2022年),並於2022年初開出首家新加坡門店。


/ / 低谷反彈派:IT集團憑“1+N”模式高速拓店

一度在內地失勢IT ,藉著香港零售銷售加速回暖,於今年初,一口氣在香港置地廣場新開七家品牌店,分別為街頭服裝品牌集合店EXI.T、合作代理的AMBUSH、Mihara Yasuhiro、NEIGHBORHOOD、SOPH.、VETEMENTS品牌專門店,以及mastermind vs A BATHING APE聯名店。


圖片來源/IT Facebook


近年來,在潮流賽道洗牌、品牌退市等內外因素影響下,IT集團幾受衝擊,但憑直營、獨家代理、合資等多元打法,無形中築起了一條護城河,且能以彎道超車之勢實現低谷反彈

強大品牌矩陣背書下,IT集團與香港置地、華潤置地等商業地產巨頭抱團而行,落地標杆明星mall,以“1+N”模式(“1”指的IT集合店,“N”代表IT集團合作的國際品牌或自營品牌店鋪)打造品牌店面群

除了此次在港7店齊開,2022年末,IT以代理的方式在前灘太古里也引進了AMBUSH、CDG POCKET、Rick Owens以及BAPE CAFE多個中國內地首店。


圖片來源/IT 官博


往後,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時尚行業的焦點,搶占中國消費者成為多個海外品牌的重要課題。作為國內消費者時尚啟蒙者,IT的拓店勢頭或再現兇猛。

可這種“兇猛”,需要時間來過渡和沈淀。立於復蘇潮頭的品牌們,嗅到了機會,但繞不過事實—— “(香港)目前總體還是蕭條,見到很多大牌子關店,很多平價商場的店鋪也關得七七八八。”

在國際金融、港口優勢被新加坡追趕,內地多城崛起而遭威脅之下,屬於香港的“傳統優勢”已經被削弱,身處一個截然不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中,其回血之路必定漫長而崎嶇。

但,要相信:“香港還是個香餑餑,不至於不回來,哪怕很難回到那個輝煌時代。”(贏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