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香港的隱形巨人,全球最會搞錢的工廠老闆

1985年的香港,世界船王包玉剛,正憑著世界第一商場“海港城”大收租金;七年前入主中華煤氣的李兆基,持有股權的市值翻了幾倍;併購了和記黃埔的李嘉誠又把香港電燈公司納入囊中……

大佬們的事業越來越大,方向卻很統一:不是地產,就是金融。

一個叫鍾志平的年輕人,卻給自己的公司起名“創科實業”,然後一頭扎進了看上去已是大冷門的製造業。


鍾志平


01 隱形巨頭

2019年3月,創科實業入選恆生指數50。

恆生指數50代表了港股中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的50家上市公司。雖然公眾對創科實業知之甚少,但在業內,它卻是大名鼎鼎的隱形冠軍。

專營電動工具、配件、手動工具、戶外園藝工具及地板護理產品的創科實業,旗下擁有13個全球知名品牌。

2018年,A股大熱門公司、億緯鋰能的董事長劉金成非常興奮——公司終於成了創科實業的供應商,並且是大陸企業中第一家。

讓劉金城直呼“行業奇蹟”的原因,既在於創科實業的規模體量,也在於它的行業地位。

2023年3月1日,創科實業公佈了2022年的業績。受困於疫情因素,公司錄得股東應佔溢利10.77億美元,同比下降2%,期內營收為132.54億美元,同比增長0.4%。

但是,創科的毛利率仍實現了第14年連續增長,從2021年的38.8%增加到了39.3%。

這還讓創科實業創造了一項紀錄:在全球營收超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中,創科是唯一一家連續超十年,毛利率呈每半年度持續上升的公司。堪稱全球最會賺錢的製造業公司。


從2011年至2021年,創科實業的營收CAGR(年復合增長率)達13.65%,其歸母淨利潤CAGR更達到21.97%。

製造業利潤薄、盈利慢、很多時候要受週期影響,這是常識。

創科實業能反常識,一個重要原因,是各產品線紮實的龍頭地位。

公司旗下擁有電鑽百年品牌Milwaukee,其產品的價格區間為89-209美元,競爭對手DEWALT品牌的電鑽,最貴只有159美元。

這50美元的差距,意味著創科的Milwaukee,就是最高端電鑽的代表。靠這樣的底氣,創科的產品在各領域抓走了最高的附加值,享受超行業的毛利率。

創科的老闆鍾志平,反反复復強調的“專注工作,不斷創新,做到最好,迎接未來”,因此也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公司內部人人信、樂意聽的箴言。

如今,創科實業已成長為市值1500億港元的香港製造業標杆,全球員工人數5.2萬人,電動工具市佔率超過16%,排名全球第一。

今天的中國位列世界經濟第一陣營,許多行業、企業做到世界第一,並不稀奇。

但創科的第一,卻是在香港幹出來的。

在香港,製造業增加值只佔全港GDP不到1%,已經很多年了。人們提到香港,只會想起它貿易起家、地產發家、金融大家的身份。

很多人印象裡,香港製造業至多也就是平平無奇。

鍾志平是怎麼做到的?


02 人棄我取

1985年春天,33歲的貿易公司老闆鍾志平做了個決定:做代工。

鍾志平不是土生香港人,16歲那年,他從澳門到香港撈生活,進過電視台,應聘過空少,參加過藝人培訓班,最後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找了一份倉庫管理員的工作。

這份工作月薪280元,但大家口中的“鐘仔”卻不太滿意。

身為澳門人,他用博彩中的賽狗,來類比自己對職業目標的追求。

賽狗比賽中,一組狗追逐一個沿著跑道奔馳的機械誘餌(電兔),其中關鍵,在於控制賽狗和電兔之間的距離。所以鍾志平的理論是:

“狗為什麼會跑?因為電兔一直離得很近,好像可以抓到。讓你一直向著很近的目標前進,一直到終點。”

在薪水280元港幣時,鍾志平就把目標設定在500元,漲到500元時,他又把目標修改成1000元……憑著這種信念,他專注於工作,不斷學習充電,補充各種管理知識。每天三餐,不是街邊炒河粉,就是一份煲仔飯。

1978年,他成了月薪1500元的經理,大家對他的稱呼,也從“鐘仔”,變成了“鐘生”、“鐘經理”。

但沒有學歷的鍾志平,很難升到更高的職位,指引他的下一個目標,似乎只剩下創業一條路了。

這一年,他與相識的大眾汽車工程師Horst Julius Pudwill一拍即合,拉起了一家名為馬可·波羅的貿易公司。

20世紀60到70年代,被兩次世界大戰中斷的工業化進程,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作為一個自由貿易港,香港此時優勢盡顯,在人口數量巨大的亞洲、甚至全球貿易中都承擔了轉口中間商的角色。

做貿易的鍾志平,等於選擇了一條最容易實現原始積累的短路徑。

四五年間,鍾志平的貿易公司賺了一些錢,卻始終要面對一個難題:作為代理經銷商,他們只能隨行就市,既無法從根本上決定產品定價,也沒法把控產品質量和開發。

慣於追逐新目標的鍾志平感到很不安,思來想去,他決定從代工開始,自己做製造。

表面看起來,這不是一個好選擇。

80年代的香港,人人嘴裡都在談論著炒樓、地皮和股票,香港曾經稱雄的紡織、玩具、塑料等傳統製造業,利潤日漸微薄,資金周轉又慢,已經露出了下坡跡象。

鍾志平身邊的朋友也不斷勸說,拉他一起炒股炒樓花。但鍾志平思來想去,仍然覺得香港製造業大有可為。

鍾志平看到的香港,雖然已從機器轟鳴的工業大廈中走出,邁向金磚鋪地的金融都市。但它製造業的基礎,卻並沒有失去:

一方面,它盡享大陸充分的原材料供應優勢,另一方面,又擁有自由貿易港的基礎。在這裡,技術、資本、人才都可以自由流動。除了鋼鐵、化工那些需要大量土地的重工業,香港仍是製造業的福地洞天。

更重要的是,雖然老製造在走下坡路,電子加工製造卻隨著全球經濟大潮,步入了新的黃金時代——過去10年裡,香港電子類加工廠從230家增加到1300家,電子產品出口從10億港元增加到134億港元。

1985年,投資2萬美元的創科實業正式成立,Pudwill負責銷售,鍾志平負責工廠管理。公司攬到的最初業務,是為美國品牌Craftman生產電鑽。

此後一年,在香港葵涌貨櫃碼頭,常可看到鍾志平和Pudwill這一對搭檔,在現場盯著報關還盤、裝箱出貨。這一年的年底,創科的出貨量達到了100萬部。

在製造業裡,代工常被比喻成“為人做嫁衣”,這既指代工廠家沒有獨立品牌,也指它不掌握核心技術,不是正牌的製造者。

雖然從代工中賺了不少錢,這個處境,始終讓鍾志平感到難受。


03 龜兔賽跑

1988年,創科撞上了一個大機會。

日本知名電動工具品牌利優比來到香港,準備尋找代工企業,在考察了創科實業之後,覺得公司基礎很不錯,準備簽訂代工協議。

鍾志平和Pudwill卻決定,要和利優比綁得更緊。

接觸、請求、談判多次,最後的結果讓人喜出望外:利優比入股創科實業,持有20%的股權。新股東在給大筆訂單支持的同時,還慷慨地補強了整個技術體系。

通過這次合作,創科實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得到大幅提高。在代工之路上,鍾志平和創科實業距離自己的“電兔”更近了一步。

1990年,創科實業在香港成功上市,走上了一個新台階。但香港的整個電子代工行業,卻在此後幾年,下了一個台階。

玩家眾多、競爭激烈、利潤走低、向大陸和東南亞轉移……90年代中後期,香港的電子代工頹勢初現。看到這些變化的鍾志平做了一個判斷:再乾代工,將沒有未來。

“企業繼續追求低成本,不去尋求產品的增值,總有一天企業會變成'游牧工廠'。”

1999年,創科實業以700多萬美元拿下了英國知名吸塵器品牌Vax。

這個動作背後,埋藏著鍾志平對大環境的深刻思考。

一方面,大陸的民營製造業企業大舉涉足代工,正以低廉的製造成本,和香港乃至全球企業搶生意,無論是土地、人力還是規模優勢材料,香港都很難拼得過。“內地民企很快便會迎頭趕上,請我們在後面吃沙塵。”

另一方面,歐美國家有很多積澱深、歷史久的優秀工業品牌,卻樂於守成,規模不大。“如果通過收購,眼前投入一筆,卻可以通過買到全套技術與品牌,保持領先地位。”

這是鍾志平做出的又一個關鍵選擇:用收購品牌的方式,來跳過創立品牌的艱辛之路。

在他看來,創立品牌要一切從零開始,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培育過程,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相比之下,收購品牌可以看到所收品牌的市場佔有率,也能清楚安排這個品牌將如何經營和管理。

他決定選擇後一種發展方式,並很有新意地再次詮釋了“龜兔賽跑”這個經典故事。

“我們的工廠少,跑得慢,我們是龜。西方國家的工廠多,跑得快,他們是兔。”想要改變這個狀況,方案只有一個:

“利用香港金融中心、財務中心的地位,將兔子買下來,背著烏龜跑。”

在新“龜兔賽跑”理論下,他開始帶領公司在全球大舉併購。

創科第一個收購目標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老客戶,日本利優比。

2000年,利優比準備出售自己的電動工具業務,作為供應商,鍾志平自是佔了近水樓台的優勢,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後,他與Pudwill當機立斷:以1.06億美元吃下利優比的電動工具品牌和業務。

從這一年開始,創科實業運子如飛。Homelite品牌的園藝工具、Dirt Devilge和Hoover的吸塵機系列產品業務、Milwaukee、AEG專業電動工具及配件業務、ORECK品牌及地板護理業務、EMPIRE水平尺、繪圖及計量工具品牌和業務……都被納入創科實業的品牌矩陣。


在十多年時間裡,鍾志平主導的收購幾乎一兩年一起,將十多個日本、美國、歐洲知名電動工具品牌攬入囊中。在這背後,香港發達的金融業優勢起了巨大作用——確保創科的資金頭寸和節奏不至於過緊,又可發揮極致效率。

在這些品牌當中,甚至不乏百年老店。

Hoover正是一個典型。

1908年,美國發明家斯潘格勒製造出了人類第一台真空吸塵器,他的表妹夫威廉·胡佛買下專利,很快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手持式吸塵器,美國百年高端吸塵器品牌Hoover由此誕生。

Milwaukee同樣是百年老店般的存在。

1924年,美國汽車巨頭福特向製造商提出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要求:生產一款輕巧的便攜式1/4英寸直徑電鑽。


世界上第一款插電電鑽由此誕生,也帶來了電動工具品牌Milwaukee(米沃奇)。

但一百年後,不論是Hoover還是Milwaukee,都被創科實業這家由代工廠起步的中國企業收入麾下。

靠著這些收購,創科構建起了一個聲譽、規模都很驚人的品牌矩陣。但在鍾志平看來,這還遠遠不夠。

併購中做到“買得好”,只是戰略和財務的小胜,要把小胜變成大勝的關鍵,既在於產品開發和生產中,實現設計與研發的互通有無、實現總體採購下的降本增效;更在於經營中的品牌協同,把單產品變成成套組合,甚至解決方案,再通過創科的渠道實現整體銷售。

因此,創科一邊在全球收購,一邊對整個佈局進行調整,再針對短板,尋找下一個標的。

經過二十年的佈局,創科形成了電動工具(電鑽、電鎚等)、戶外動力工具(鏈鋸、割草機等)、手動工具及存儲箱櫃、地板護理業務四大板塊的格局。

每一個板塊的設定,又都做到清晰有序。


例如在地板護理業務板塊中,Hoover、Oreck同時面向家用和商用、Vax面向高端市場、Dirt Devil主要供應吸塵器的中端市場。

連橫中西市場,合縱歐美品牌,一波波併購之後,騎在“兔子”身上的創科實業,一步步崛起為行業霸主。


04 獅子山下意難平

1998年5月,德國奔馳與美國克萊斯勒簽署了380億美元的合併協議,創下汽車史上最大一起合併案。

這兩家公司同屬西方,產品、市場又互補,外界一片看好。

但它們的合作只堅持了10年,給併購史上留下了經典的反面案例。

而創科實業這種立足香港,拿下全球十多個品牌,並保持十多年穩定增長的製造巨頭,在全世界實屬罕見。

儘管鍾志平常常謙虛地調侃道:“創科只是運氣比較好。”但在成功了很多次後,他還是為創科歸納了三條原因:

第一,不為收購而收購,要買與自己行業相關的品牌。

第二,成功融合中西文化。創科本身由中國人和德國人合作創辦,一開始就具備國際色彩。在內部融合上,鍾志平將他的經營理念濃縮成“三個一概念”:一個公司,一種人,一個目標。

一個公司,即同屬於創科旗下的一家人;一種人,無論種族,公司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一個目標,就是利潤。

第三,對於十幾個品牌,創科進行了清晰的定位和界定。對此,鍾志平只用一句話就講清了原則:“避免自己打自己”。

鍾志平之所以樂於總結,並不完全在於宣傳自己的需要。他更樂於用自己的成功奇蹟,為香港乃至中國的製造業後輩,提供有益的案例。

談到香港製造,乾了大半輩子的鍾志平,總感到意難平。

“香港不是沒有工業,只不過大家心目中的'經濟'只是相等於'金融投資,錢搵錢',所以人人都只記得投行,卻忘記了背後的實體經濟。”

這個總是喜歡挑戰自己的人,即使功成名就後,他仍然經常提及“獅子山下”精神,鼓勵香港製造在逆境中奮發向上。

“我做工業,從黑頭髮做到白頭髮,從有頭髮做到沒頭髮,心裡有很大熱忱,想幫助它晉級。”

2017年,香港回歸20週年,年逾花甲的鍾志平用時28小時,完成了在比利時的100公里徒步毅行。

在此之前,已經不年輕的他去過南極和北極,還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中,帶著雪橇犬走過8天7夜。


60歲後,鍾志平總是把兩句話掛在嘴邊,鼓勵有志於製造業的後輩繼續向前。

這兩句話,一句是:“我何需畏懼?”另一句是:“我一定可以!”

從當年的香港製造到今天的中國製造,這兩句話,光輝仍不暗淡。(華商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