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FORTUNE:瑞銀吃下“發霉的蘋果”

最近,楊紫瓊憑《瞬息全宇宙》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亞裔最佳女主角,而美聯儲可能會對這個電影名稱心有戚戚,因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目前也陷入了類似多元宇宙的局面中。

“有一個宇宙中,價格數據令人失望、勞動力市場指標強勁,存在著壓倒所有其他擔憂的、並未減弱的通脹風險(高通脹加息);還有一個宇宙中,金融風險的無區別蔓延,抹殺了所有其他政策問題(08危機模式)。” 東方證券(香港)首席策略師張楠在3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報中稱,第三個宇宙中,少數金融機構的有限問題是否會蔓延還非常不確定,但必須解決其他政策問題,這意味著FOMC本週選擇繼續加息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3月21日至22日,美聯儲將舉行議息會議。一周前才稍微平息的“矽谷銀行事件”已經讓FOMC陷入兩難,在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瑞士政府親自上陣促成瑞銀收購瑞信並於週一(3月20日)亞洲市場開盤前宣布收購方案,則令美聯儲本週的議息決定又添了幾分變數。

對於此次收購,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財富中文網專欄作者王衍行表示,收購是在瑞士聯邦政府、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和瑞士央行的支持下實現的,也就是說瑞銀集團的出手可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是單純的商業利益,促成此次收購旨在為了防止銀行系統信心進一步受損。“由於'強扭的瓜不甜',瑞銀集團的未來之路肯定荊棘密布。”

週一亞洲開盤後,市場整體比較平靜,但思睿投資集團合夥人、首席經濟學家洪灝撰文指出,瑞信這個複雜的交易裡,最引人關注的是瑞士當局對於瑞信那160億瑞郎AT1債券的處理。“市場現在暫時認為瑞信的AT1債券減記是單一事件,不會蔓延到其它銀行。但是可以想像,其它銀行的AT1債券價格將很可能下跌,並有可能危及到其它銀行的資本充足條件。”

交易數據顯示,美國市場的金融條件並未收緊,而美國債券市場的隱含波動率與美股隱含波動率分道揚鑣,債券居然比股票還危險——這一史無前例的景象,或預示著風險遠未終結。


“正常人吃下一個有點霉變的蘋果

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的瑞士信貸成立於1856年,有167年曆史,是瑞士第二大銀行集團,2022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位列第494位。今年2月,瑞信宣布2022年淨虧損73億瑞士法郎,連續第二年淨虧損。3月14日,瑞信發布報告稱,該行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引發軒然大波。存款持續從瑞信流出的同時,該行第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持股9.9%)表示“絕對不會”增加對瑞信的持股,加劇股價暴跌,關於其被瑞士政府國有化或被瑞銀收購的猜疑也甚囂塵上。

距離瑞信發佈業績“爆雷”公告僅僅一周後,3月20日,靴子落地。

瑞銀集團當日發佈公告說,根據全股份交易的條款,瑞信股東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將獲得1股瑞銀集團股份,相當於每股0.76瑞士法郎(1美元約合0.9252瑞士法郎),總對價30億瑞士法郎(約合美元32.37億元),相當於較瑞信最近一個交易日的市值打了大約四折。與瑞信合併後,瑞銀現任董事長Colm Kelleher和CEO Ralph Hamers將各自在新公司擔任同一職位。合併後公司的總投資資產將超過5萬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合併將讓公司年度成本削減超過80億美元。

公告還稱,收購的相關磋商由瑞士聯邦政府的財政部、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和瑞士央行(SNB)聯合發起,收購得到了他們的充分支持。交易無需獲得銀行的股東批准。瑞銀已獲得FINMA、SNB、財政部等核心監管機構的預先同意,他們及時批准了該交易。

瑞銀官宣的同時,瑞士政府也宣布,為幫助瑞銀接管瑞信資產,將提供最高90億瑞郎的損失擔保。具體來說,假設瑞信的投資組合產生損失,瑞銀將承擔前50億瑞郎的損失,瑞士政府承擔此後的90億瑞郎,再有任何進一步的損失將由瑞銀承擔。

另外,瑞士央行發布聲明稱,除了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SNB現有的工具獲得SNB的流動性,瑞信和瑞銀還可以根據瑞士聯邦委員會的緊急條例,獲得破產時具有特權債權人地位的流動性援助貸款,總額高達1000億瑞郎。此外,根據緊急條例,SNB可給予瑞信高達100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援助貸款,由聯邦政府違約擔保支持。

實際上,從瑞銀將收購報價從最初提出的10億瑞郎最終提高至官宣的30億瑞郎,到瑞士官方為促成此次收購所做的“全方位護航”,就可見這一世紀交易背後各方斡旋局面之複雜。“瑞士政府撮合的這次併購,如同讓一個正常人吃下一個有點霉變的蘋果,期望著自己只會鬧下肚子,至於會不會要自己的命就先不管了。”有市場人士如此評價道。

而引發最大爭議的是,瑞士FINMA稱在瑞士政府支持瑞銀收購瑞信後,面值約160億瑞郎(約合172億美元)的瑞信Additional Tier 1(AT1)債券將被完全減記。洪灝解釋稱,這些債券銀行發行的高息債券,是為了補充銀行的一級資本金而設,也是投資者可以買到的、銀行發行的最高息的債券。雖然當銀行資本金不足,比如出現擠提的風險,監管根據判斷可以觸發AT1債券全部減記的條款(像現在瑞信的情況),但令人費解的是,瑞銀的32億美元的收購款項,將付給瑞信的股東,而不是先兌付AT1債券持有人。

《財富》英文版3月20日的報導援引Aquila Asset Management AG的投資組合經理Patrik Kauffmann說:“這種做法毫無道理。這將是對AT1市場的全面打擊。你可以引用我的話。”


不要期待美聯儲能“預防性”阻止危機發生

瑞信AT1債券投資者的憤怒,顯然並非力圖避免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央行們所在意的景象。

作為央行的央行,美聯儲雖未直接參與瑞銀併購瑞信一事,但據美聯儲網站,加拿大銀行、英國銀行、日本銀行、歐洲央行、美聯儲和瑞士國家銀行於當地時間3月19日宣布採取協調行動,通過現有的美元流動性互換安排加強流動性提供。目前提供美元業務的央行已同意將7天期限業務的頻率從每週一次增加到每天一次。這些每日業務將於2023年3月20日星期一開始,並至少持續到4月底。

張楠認為,央行還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要讓危機衝擊顯現,才能證明救助政策的“正當性”(政治正確),因此不要期待美聯儲能持續的採取“預防性”措施阻止危機發生。央行加息和擴表並不矛盾,歐洲央行上週按預期加息50個基點,他預計美聯儲本週仍將加息25個基點,未來則可以“加加停停”,根據每個月經濟數據及時調整節奏。

毋庸置疑的是,無論美聯儲本周是否加息,在金融風險蔓延的這個宇宙中,隱患尚未消除。最大的隱患可能還是瑞信AT1債券“清零”所引發的餘波,這也是歐洲規模達2750億美元的AT1市場中最大一次價值減記事件。週一,受此事件衝擊,部分亞洲銀行的AT1美元債價格創下了有紀錄的最大跌幅。

“畢竟,這些債券在資本結構裡優先於股票。當然,有人會說這只剩一點兒渣了,無所謂了。但是,市場的規則是必須要遵守的,否則市場將無從談起,禍由亂生。”洪灝直言。

安聯首席經濟學家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 也認為,危機還沒結束,除了瑞銀併購瑞信後續效應之外,他也將關注美國區域銀行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的消息。

作為美國第14大銀行,第一共和銀行雖然獲得華爾街11家大銀行聯手注資300億美元,但上週五股價暴跌之勢並未止住,上週累計跌幅近72%。週日,標普宣布把第一共和評級打入更深的垃圾級,也是其在一周內第二度下調該行評級。週一,該行美股盤前繼續暴跌約35%。


巴菲特的那些“神操作”和“神預言”

無獨有偶,在第一共和銀行搖搖欲墜之際,美國媒體當地時間週六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巴菲特最近幾天一直在與拜登政府的高級官員保持聯繫,主題是如何應對銀行業危機。另有網友發現,大量專機週五下午飛抵伯克希爾哈撒韋總部奧馬哈。這些飛機“從區域銀行的總部、滑雪勝地(瑞士)和華盛頓”起飛,分多組抵達奧馬哈,“有時幾乎在同一時間著陸”。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巴菲特曾向高盛提供50億美元資金以緩衝雷曼兄弟倒閉引發的衝擊,此後在2011年他還向因次級抵押貸款相關虧損而暴跌的美國銀行注資。這令市場揣測,美國銀行業此番再臨危機,巴菲特是否會再度出手?

實際上,除了救助式出資,在巴菲特過往的持倉中,銀行股一直佔據較大版圖,且是他最長情的板塊之一。例如曾位列伯克希爾組合前十大重倉股的美國合眾銀行,被巴菲特持有超16年。但進入2022年以來,巴菲特連續減持該銀行,年初時其持倉尚有1.2億股,到年末持股數量僅剩667萬股,佔組合權重僅0.1%。另外,巴菲特的另一重倉股紐約梅隆銀行去年也被連續減持,截至四季度末該股持倉僅剩2507萬股,較原有持倉減少60%多。

巴菲特此前那些讓人迷惑的操作,現在來看都有跡可循,而且都稱得上“神操作”。再往前看,在1990年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提到,“銀行業稱不上我們的最愛。這個行業的特性是,資產約為股權的20倍,這代表只要資產發生一點問題就有可能把股東權益虧光。”這就簡直是對矽谷銀行和瑞信事件的“神預言”了。

值得注意的是,週一下午歐洲市場開盤後,瑞銀債務違約的保險成本飆升,表明市場對瑞銀的未來疑慮急劇上升。看起來,美聯儲的多元宇宙還在變得更加混亂中。(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