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土豪集體在瑞士“翻船”

近期再次陷入流動性和信任危機的瑞信,在上週五宣布向瑞士國家銀行借款500億瑞郎、同時回購30億瑞郎債券的行動後,仍未能挽回投資者的信心。短短兩天週末時間,瑞信這家超過160年經營歷史、眾多全球富豪客戶雲集的老牌投行迅速易主。

蘇黎世時間3月19日週日晚八點(台北時間3月20日凌晨三點),瑞銀宣布,計劃以總對價30億瑞郎(約32.4億美元)收購瑞信股份。該交易由瑞士聯邦財政部、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和瑞士國家銀行聯合發起。瑞士國家銀行稱,該交易是確保金融穩定和保護瑞士經濟的解決方案。

瑞銀和瑞信的總部是鄰居,兩者均已走過160多年歷史


為避免瑞信的風險進一步外溢,瑞士國家銀行等監管各方全力支持,力促交易在周一開盤前完成。

至此,瑞士第一大銀行和第二大銀行將合併,一家總投資資產超過5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大投行即將誕生。

在瑞士蘇黎世,瑞銀和瑞信的總部距離不過300米,並肩走過160年曆史長河。2010年時兩者市值一度相近,但在此後的十多年間漸行漸遠。截至上週五收盤時,瑞銀市值565.61億美元,瑞信市值僅剩79.22億美元,前者市值是後者的7倍多。

瑞銀、瑞信的歷史性合併之外,這場席捲歐美銀行業的風暴或許遠沒有平息。


瑞銀四折收購瑞信


根據交易條款,每22.48股瑞信股份將折合為1股瑞銀股份,相當於瑞信股份交易對價為0.76瑞郎/股。這一價格,相較於上週五瑞信的收盤價打了四折。

在併購交易宣布前的幾個小時,彭博報導還稱,瑞信將在最大股東的支持下拒絕該交易,因為瑞銀提出的收購價格為10億美元,瑞信認為該報價太低,會傷害持有遞延股票的股東和僱員。

但除了被瑞銀收購,瑞信的管理層也別無他法,他們看似重磅的改革行動無法重燃投資者的信心。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瑞士當局還考慮將瑞信全部或部分國有化,以作為瑞銀收購失敗的唯一備選項。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點評稱,養尊處優的瑞士銀行家當然不想變成國家公務員。

最終結果是,瑞銀提高收購價至30億瑞郎,並得到瑞士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兩家銀行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瑞士國家銀行的現有政策,以獲得流動性支持。為降低瑞銀的風險,瑞士聯邦政府還提供90億瑞郎的擔保,以承擔瑞銀接管某些資產後可能產生的損失。

瑞銀董事長Colm Kelleher表態稱,此次收購對瑞銀股東來說很有吸引力。但要明確的是,這對於瑞信來講是一次緊急救援。該交易將保留瑞信業務中的剩餘價值,財務條款很有吸引力,並且設有下行保護——保護規模達250億瑞郎。

為確保交易順利進行,瑞士監管部門已預先批准交易,並明確交易無須通過股東同意。兩者合併預計將於2023年底完成。


中東土豪損失慘重

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還宣布,瑞士信貸總名義金額約為160 億瑞士法郎的額外一級資本(源自一級資本票據的發行)將被註銷為零。

一位資深金融市場人士表示,購買這些債券的投資者以瑞信多年老客戶和香港中資機構為主。如今,債券持有者們虧了160億瑞郎,而這不會被視為瑞銀的負債,瑞銀將從這一交易處理中獲益。

洪灝指出,瑞銀的32億美元收購款將付給瑞信的股東,而不是債券持有人,儘管這些債券在資本結構中優先於股票。週末時,這些債券還在20%-70%的折扣區間交易,如今都已歸零。市場現在暫時認為瑞信的債券減記是單一事件,不會蔓延到其他銀行。但可以想像,其他銀行的同類債券價格將很可能下跌,並有可能危及到其他銀行的資本充足條件。

儘管如此,瑞信的股東們也無法輕鬆,瑞信跌跌不休的股價使得他們損失慘重。

瑞信披露的股東架構顯示,沙特國家銀行持股9.88%,為第一大股東;由卡塔爾投資局全資控股的卡塔爾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持股5.03%;沙特最大企業集團奧拉揚集團持股4.93%;美國大型資管集團貝萊德公司持股4.07%。來自中東地區的三大財團合計持股比例達19.84%。

其中,沙特國家銀行在去年12月出資約11.6億美元持股9.88%,這也是瑞信在去年10月份遭遇信任危機後推出的重組計劃的一部分。不到4個月,沙特國家銀行就損失8.4億美元(約57.9億元人民幣)。

彭博還指出,卡塔爾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還持有瑞信上述債券,不過未知其是否在宣布債券歸零時仍然持有。

戲劇性的是,此次瑞信危機,大股東的表態亦成為引爆導火索之一:在矽谷銀行閃電式倒閉引發市場恐慌之際,沙特國家銀行董事長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態絕對不會再向瑞信注資,儘管此後他解釋已持股9.8%,進一步持股將帶來新的監管壓力。


瑞信存款每天流失近百億元

與此前閃電式倒閉的矽谷銀行不同,瑞信是一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其業務遍布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總資產規模達5745.12億美元,一旦倒閉,將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巨大衝擊。因此,國際組織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

瑞信對瑞士也十分重要,其是瑞士第二大銀行,得益於歷史上瑞士“永久中立國”的地位,瑞信和瑞銀都是全球富豪最鍾愛的銀行。

但瑞信2020年和2021年接連爆出重大醜聞,尤其是其投行業務損失慘重:2021年3月,瑞信先後踩雷英國金融科技公司Greensill破產及家族辦公室Archegos Capital爆倉事件,造成損失可能超過150億美元。此外,瑞信作為瑞幸咖啡IPO的承銷商和保薦人,在瑞幸被渾水做空之際,選擇第一時間力挺瑞幸,隨著瑞幸承認造假屬實,瑞信的聲譽和客戶也在逐漸流失。

瑞信資產負債表顯示,其客戶存款在2022年度持續流出,且在爆發破產傳言的第四季度流出加速。2022年第四季度客戶存款流出達1287.83億美元,餘額為2650.49億美元,相當於每天客戶存款流出14.31億美元(約98.47億元人民幣)。如果客戶存款流出保持這一速度,不到2個季度瑞信就會被擠兌一空。

瑞信披露,截至3月14日,其流動性覆蓋率接近150%,這意味著,極端情況下,瑞信的流動性可以應對45天的資金流出。在矽谷銀行倒閉案中,其機構客戶們一天就擠兌420億美元,導致該行賬面現金出現負值。

但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已經坐不住了。其指出,這幾個月間,瑞信採取了多項措施來穩定局勢,但還不足以恢復人們對銀行的信心。瑞信正經歷一場信任危機,表現為客戶資金大量外流。2023年3月美國銀行市場的動盪加劇了這種情況。即便該行仍然有償付能力,但其存在流動性不足的風險,當局有必要採取行動以防止對瑞士和國際金融市場造成嚴重損害。

瑞銀、瑞信合併後,業務如何整合亦備受市場關注。瑞信在全球擁有超過5萬名員工,在5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處;而瑞銀在全球擁有7.4萬名僱員。兩家均是全能型銀行,業務重合度頗高。市場預計將有上萬名僱員被裁。瑞信稱,瑞銀表達了繼續聘用瑞信員工的信心。

瑞銀稱,收購將進一步鞏固瑞銀作為總部位於瑞士的領先全球財富管理機構的地位。此外,瑞銀對瑞信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瑞士全能銀行業務表示認可,對其負面纏身的投資銀行業務將進行規模壓縮。

無論如何,瑞士政府都是最後的贏家。


歐美銀行業收購整合潮起

3月10日,矽谷銀行閃電式倒閉。當時市場普遍認為,矽谷銀行的倒閉只是個例,沒想到,其引發的蝴蝶效應在10天后絆倒了瑞信這樣的大象。

一場銀行業併購潮正在歐美銀行業上演:匯豐銀行1美元收購矽谷銀行英國公司;紐約社區銀行擬收購美國簽名銀行的部分存款和貸款業務,後者在3月12日被當地監管機構關閉;彭博稱,美國第一公民銀行正考慮收購矽谷銀行;美國第一共和銀行自3月8日以來股價下跌80%,包括花旗、摩根大通等大行向該行注資300億美元,但仍未能止住跌勢,情況岌岌可危。

工商銀行總行戰略管理與投資者關係部羅思平在《銀行家》雜誌撰文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銀行業出現過三次併購交易高峰,幾乎都出現在經濟由繁榮走向衰退之後。經濟衰退階段,部分受衰退衝擊嚴重的中小機構陷入困境,出售意願增強甚至被迫退出;而部分抗風險能力更強的大型機構抓住時機逆勢擴張、加快收購步伐,行業加速洗牌。

羅思平表示,經濟調整震盪時期往往伴隨著行業併購重組的浪潮;從政策環境來看,金融監管限制放鬆成為美國銀行業加速併購的直接誘因。

在上週末召開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年會上,矽谷銀行倒閉、瑞信危機也成為財政部、央行官員乃至國內外金融機構高管們熱議的話題。

央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面對近年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水平大幅變化的外部環境,中國在貨幣政策操作上並沒有簡單的跟隨,而是“以我為主”,從本國宏觀經濟狀況出發自主決策,保持利率水平與潛在經濟增長的要求相匹配,不使貨幣政策偏緊,也不搞“大水漫灌”和過度刺激。中國的利率水平總體比較平穩,為穩定經濟大盤提供充分支持的同時,也形成了有利於穩定通脹、穩定預期的貨幣金融環境。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歐美金融機構間出現類似2008年擠兌行為的風險不容忽視,儲戶和金融機構的共同擠兌將對存款保險制度乃至整體金融穩定形成較大衝擊。

他指出,過去幾十年,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使得金融機構規模越來越大,業務越來越複雜,這一歷程發生在低通脹、低利率的有利環境下,而在通脹和利率抬升的新環境下,面臨風險暴露和結構調整的壓力。

彭文生表示,混業經營的風險控制現實中很難做到,分業經營能起到較好的風險隔離作用。金融機構聚焦主業、持牌照經營、嚴格監管,是此次歐美銀行業危機帶來的啟示之一。(棱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