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的隱患,在1990年夏天已悄然埋下


曾經是全球金融系統中流砥柱之一的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 AG)如今已經成為明日黃花。


在經歷了上週末的緊張磋商之後,瑞銀集團(UBS Group AG)同意以全股票交易的形式,以3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瑞信,該價格還不到問題重重的美國銀行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市值的一半。此次由政府介入的交易標誌著這家瑞士銀行徹底跌落神壇,並受累於可能會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場的信心危機。

166年以來,在瑞信的幫助下,瑞士成為了國際金融的關鍵一環,在持續發生的醜聞、法律問題和管理層劇變破壞投資者信心之前,它是能夠與華爾街巨頭並駕齊驅的存在。儘管瑞信今日的局面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兵敗卻如山倒。

在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倒閉之後,一直以來苦不堪言的瑞信迅速成為了關注的焦點。3月15日,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Saudi National Bank)向彭博電視台(Bloomberg Television)透露,“絕無可能”再向瑞信增資,潰敗開始上演。

瑞士央行540億美元的資金救助在3月16日的寒夜中塵埃落定,以安撫投資者的不安情緒,但未能成為瑞信所希望的救生索。有鑑於國內危機四伏的銀行系統,瑞士政府介入,並敦促猶豫不決的瑞銀扮演救星的角色。

瑞士財政部的部長卡琳·凱勒-薩特於3月19日在伯爾尼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令瑞士政府感到後悔的是,“瑞信未能克服自身的困難,這本來應該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不幸的是,市場和客戶的信心喪失現像已經失控。”

瑞信曾經是全球具有系統重要性的30家銀行之一。為了控制通脹,央行收緊了貨幣政策,繼而引發了金融動盪,瑞信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儘管有關政策將進一步收緊的預期必將持續,但迫使瑞銀接盤的舉措可以避免出現倒閉亂象。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瑞信並未步其他同行的後塵,緊靠一己之力就生存了下來。這家銀行擁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產,但在經歷了數十年的衰退之後,其資產規模下滑至約5,800億美元,約為瑞銀的一半。

瑞銀的董事長科爾姆·凱萊赫說:“需要明確的是,就瑞信而言,這是一場急救行動。”在收購交易完成後,科爾姆仍將擔任董事長一職。

對瑞士來說,衝擊將是巨大的。該國擁有243家銀行集團和24個外國銀行分行,瑞士的穩定和財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金融行業。瑞銀與瑞信資產的總和約為瑞士GDP的兩倍。3月19日,大大小小的報刊都在爭相報導這家瑞士標誌性銀行行將就木的消息。

即便市場焦慮持續增長,瑞信內部人士依然表現出了大局在握的架勢。據參與討論的知情人士透露,儘管情緒十分低落,但經理們組織了市政會議,來消除僱員的恐懼,而且投資顧問對於討論流動性顧慮的客戶來電也是來者不拒。

然而在瑞信蘇黎世總部,疑慮和挫敗感不斷增長。有人在其總部之外美輪美奐的帕拉德廣場(Paradeplatz)拉著標語:“下一個要倒閉的銀行?”隨著事實逐漸浮出水面,這個問題被人們的憤怒和反感所取代。

在其歷史上,瑞信曾經資助過阿爾卑斯山鐵路建設和矽谷的開發。它還打理過阿拉伯皇室和俄羅斯政治寡頭的財富,而且曾經與華爾街巨頭正面交鋒。然而,它在控制風險和持續盈利方面卻沒有什麼建樹。

近些年來,瑞信高層頻換,每一次掌門人變更都會給業績帶來更大壓力。瑞信的股價較其金融危機前的峰值下降了95%以上,而且公司的估值在3月17日收盤時僅為74億瑞士法郎(約合80億美元),不到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十分之一。

家族理財室Broad Creek Capital的創始人及執行合夥人馬修·呂施表示:“在蘇黎世,我們親眼目睹了瑞信慢慢滑入這一萬丈深淵。我們看到,該行長期以來一直醜聞不斷,以至於到目前都已經數不勝數了。”

瑞信的崛起以及最終大跌的隱患在1990年夏天便已經埋下,當時,首席執行官雷納·古特看到了控制該行的美國合作夥伴第一波士頓銀行(First Boston)的機會,並對第一波士頓注入了些許資金,還承擔了該行的壞賬。

第一波士頓在20世紀80年代投入了高收益債券市場的懷抱,並出借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用於資助高風險收購交易。這個曾幾何時的高收益行業內爆了,其中問題最為嚴重的交易莫過於以4.57億美元貸款槓桿收購Ohio Mattress Co.。這一失敗的交易將榮登華爾街“燙手山芋”恥辱榜。

在接手之後,瑞信又重新幹起了高風險業務,例如槓桿融資和抵押債券交易,繼而導致了“燙手山芋”交易的出現。瑞信的後續領導者實施了多個大調整計劃,最終於2006年催生了曾經一度令其感到驕傲的第一波士頓銀行品牌。

此次收購是一個激進增長策略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收購其瑞士的競爭對手,而且該策略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在接任古特擔任首席執行官之後,盧卡斯·穆勒曼在1997年收購了Winterthur Insurance Co.。瑞信隨後又於2000年收購了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 Inc.,但事實證明,收購這家紐約投行的交易變成了一個昂貴的錯誤,DLJ的多位高業績銀行業務高管在短時間內紛紛投入了競爭對手的懷抱。

2006年,時任首席執行官奧斯瓦爾德·格呂貝爾出售了Winterthur。格呂貝爾曾經與約翰·馬克一道管理過瑞信一段時期,但時間並不長。頻繁的管理層更換導致了頂層的戰略動盪,同時為銀行普通員工帶來了創收壓力。

2015年,瑞信一位私人銀行員工的欺詐行為被業界曝光,這位銀行員工在加入瑞信之前沒有客戶,也沒有銀行從業經驗。在2008年的市場動蕩之後,說話語氣溫柔的法國人帕特里斯·萊斯考德龍開始秘密地從富有客戶的賬戶中挪用資金,並試圖以此來為其他客戶挽回損失。

其欺詐行為簡單得出奇。萊斯考德龍自己的供詞稱,他將文件中的簽名剪了下來,然後粘貼在交易訂單中,並進行複印。這一過程也並非沒有人察覺,其中包括2008年和2011年監管者的口頭警告和書面警告,以及2013年因為違反合規政策而收到的兩次警告。然而,瑞信並沒有阻止此人。他在2018年被指控犯有欺詐罪,並在202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瑞士銀行監管方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聘請的獨立調查機構稱,只要資金還在流動,銀行便對萊斯考德龍的不良行為不管不顧,不過,該機構在總結中並沒有提及銀行對此知情。

2019年1月,時任首席執行官譚天忠(Tidjane Thiam)與伊克巴勒·汗之間的宿怨,在蘇黎世湖郊外富人區舉行的晚餐會上公開爆發。伊克巴勒·汗當時是瑞信財富管理業務的負責人,並立志在未來成為瑞信的掌門人。

這次事件始於伊克巴爾對譚天忠的花園的貶低,隨後演變為聳人聽聞的企業醜聞。這次事件不僅摧毀了公司審慎的形象,同時還暴露出個人虛榮凌駕於道德和法律界限之上的企業文化。

在晚會聚餐數週之後,伊克巴爾的升遷化為了泡影,7月他離開了公司,隨後便接受了瑞銀的工作,這一舉措引發了瑞信高層的擔憂:伊克巴爾可能會撬走銀行的關鍵員工。瑞信聘請了一家私人安保公司來監視其一舉一動,但在一場事故中被伊克巴爾發現,並引發了肢體衝突。

儘管瑞信匆忙擺脫了這一令人難堪的事故,但人們很快得知,這並非是瑞信第一次這樣做。譚天忠於2020年2月被迫辭職,時任董事長烏爾斯·羅納稱:“所有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信任、聲譽和信譽都在惡化。”

作為伊克巴爾事件調查結果的一部分,瑞士銀行監管方於2021年10月發現瑞信在2016年至2019年期間開展了五起監視活動。高層中間瀰漫的這種有毒文化導致了極具破壞力的運營失誤。

2021年3月,瑞信交易櫃檯被告知,其最大的客戶無法在第二天支付其欠下的20多億美元資金。在超大規模的賭局崩盤之後,管理億萬富翁比爾·黃的個人財富的紐約投資公司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在之前的兩天一直在與其他銀行進行結算,但卻沒有錢支付給瑞信。

該新聞引發了銀行內部的甩鍋遊戲,紐約、倫敦和蘇黎世的高管開始相互指責,而不是專注於損失控制。競爭對手很快拋售了Archegos的抵押物,而瑞信花費了近兩週時間才計算出其初步損失:47億美元。該損失最終增至55億美元,相當於該銀行一年多的利潤,並讓銀行陷入了生存危機,繼而導致了上週的信心危機。

由於未能保護銀行以及高淨值客戶免受100億美元基金組合崩塌而帶來的損失,瑞信的高管們已經是備受指責。這些基金由瑞信與如今臭名昭著的理財師萊克斯·格林希爾共同運營。這兩起事件引發了金融界的地震,不過話說回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國的寶維斯律師事務所(Paul, Weiss, Rifkind, Wharton & Garrison)圍繞崩盤事件出具的獨立報告,將Archegos巨額損失事件歸咎於瑞信的複雜性、文化和管控。報告總結稱,瑞信對於“風險滿不在乎”,而且“在多個節點都未能採取果斷的緊急行動。”

作為回應,瑞信拿出了一系列舉措來彌補這些缺點,並發誓將這一事故作為“銀行整體向風險管理看齊的轉折點”。

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2022年10月,新管理層二人組董事長阿克塞爾·萊曼與首席執行官烏爾里希·科納稱,將讓瑞信回歸其瑞士本土業務,並將其作為該銀行未來的最佳發展方向。

他們實施了裁員計劃,並新籌集了40億美元的資金。最為重要的是,他們計劃分拆公司的投行業務,並最終剝離已經有所起色的第一波士頓業務,從而為執行了三十年的逐鹿華爾街舉措畫上句號。

科納在提交重組計劃之後表示:“從2024年開始,新瑞信必將恢復盈利。我們並不想過度承諾導致無法兌現,而是希望另闢蹊徑。”

然而,世界並非是靜止不動的,低融資成本時代已經結束,而且全球經濟一片混亂,同時投資者信心萎靡不振。對於一家從未真正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的銀行而言,這些因素的合力成為了一種無法承受之重。

位於日內瓦的Mirabaud的投資專家約翰·普拉薩爾說:“銀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一旦丟失了信任,想要重建是相當困難的。”(財富中文網)


銀行業其實跟他其行業都差不多, 任何行業讓顧客失了信任, 都很難挽回的....回不去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