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於AI的iPhone時刻!” 輝達創始人黃仁勳近日在發布會上做出論斷。
當下,人工智能正以天為周期狂飆。但AI究竟是向善還是作惡?人類科技將去往何處?人人都渴望得到確定性的答案。凱文•凱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出版了一本“預言式”書籍——《失控》,預見了當今諸多火熱的科技現象。
凱文•凱利今年初出版了新書《5000天後的世界》,預言了5000天後的人類世界將如何被AI塑造,以及數百萬人一起工作的數字未來。
面對飛速變化的世界,人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恐慌。作為微小的個體,普通人應當如何應對?凱文·凱利在書中給出了不僅適用於當下,而且能應對5000天後的世界的50條生存建議。希望本文會對你有所啟發。
關於科技與創新:越成功的企業,越難實現真正的創新
001.
無論哪種科技,能夠解決多少問題,就有可能引發多少問題。
二者比例看似各佔一半,其實不然。科技帶來的益處佔比為51%,而它引發的問題佔比為49%。雖然二者之間只存在2%的微妙差別,但是如果將這個比例放在時間的長河之中,我們就會看到其差別有多麼巨大。
002.
判斷一項科技的時候,一定要思考這項技術是否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無限的可能性。
比如基因工程、埃博拉疫苗可以挽救無數生命,但是它的意義也無法與CRISPR-Cas9這類基因編輯技術比肩。因為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對其他科學技術產生影響,可以帶來呈幾何級增長的可能性。
003.
對於科技帶來的問題,永遠不能靠減少科技解決,而應該發明更好的科技。
雖然環保人士和評論家主張“減少科技的使用範圍以解決濫用科技造成的問題”,但我認為這樣並不正確。如果不能發明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我們是無法解決現有的問題的。
004.
只有看到一種科技的應用範圍下限,我們才能完整地把握它。
技術的發展和當初發明者的預期相去甚遠,這才是科技所具有的本質的發展趨勢。
005.
人類對科技的態度有點過於謹慎。
我們很少去關注落後科技的弊端,而總是在擔心新科技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比如,我們不會將新科技的風險與舊科技的弊端進行比較。
006.
只有保持幾分飢餓的狀態,才能有繼續創新的可能。
比如只有小企業才能做到革新。有很多風險投資人會為小企業提供資金援助,但是如果投資金額巨大,他們就會直接收購小企業,而不會坐等革新成果。
所以,不要以為給初創企業充足的資金是好事。如果資金太多,反而會毀了這些小公司。金額只要能大致維持企業生存即可,真的是所謂的“給口飯吃”就行。
007.
創新並非集中型,而是分散型的,是根植於企業文化之中的。
因此,即便買下小公司,也無法買下它們的創新性,買下的只能是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收購無法帶來未來的持續創新,只是普通的商業行為而已。
008.
創新的本質是要從低效和失敗中汲取經驗。
在矽谷有一個說法,叫作“積極地失敗”。失敗了,跌倒了,再從原地爬起來,這才能幫助人們吸取教訓。矽谷的革新都來自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即使實驗失敗,也會被當作成功的一部分,沒人會對此加以非難。
009.
亞洲國家如果可以更寬容地對待失敗,可能就會更容易產生創新。
010.
越成功的企業越難以實現真正的創新。
例如微軟這種在計算機領域致力於開發最佳操作系統的公司,如果想要將重點轉移到軟件領域,就要暫時從現在的最高峰跌落。這種決斷非常難,通常只有瘋狂的人才能做到。這種事情比爾·蓋茨做不到,但喬布斯就可以。
總之,越是成功的企業越難轉型,在轉型期要面對業績下滑的現實,這樣顛覆性的技術轉型確實十分艱難。
011.
重點在於二次創造。
萬能的“神”並沒有創造世界,而是創造了可以創造世界的生物。
關於人生與財富:年輕人一定要,體驗一段沒錢的生活
012.
對人生感到滿意的人有一個共通之處,他們會一直追問“自己是誰”,什麼才最適合自己。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深刻地思考,並且認真地審視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我所知道的藝術家、發明家和編輯都在不斷自問自答。
013.
因為沒錢所以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覺得這是最沒有意義的想法,是不能獨立完成一件工作的藉口。
014.
年輕人一定要試著體驗一段沒有錢的貧困生活。
可以去非洲農村生活半個月,或者背著帳篷和少量食物出去徒步。有了這段經歷,你會感受到一無所有時才能感受到的小歡喜,也能知道自己可以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完成多少事情。
015.
一個人如果體驗過貧困的生活,在遇到高風險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恐懼。
016.
人越成功就越難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究其原因,可能是成功會將人與現實社會隔絕。他們都是眾人眼裡的成功人士,卻被自己的人生和成功束縛得緊緊的,難以挪動。
017.
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就需要經歷失敗,也需要有從零開始的經歷。
有很多成功者已經不能接受失敗,因此也就很難再有進步。我自己也是一樣,越來越不願挑戰成功概率低的項目,也越來越不能忍耐。我們當中有些人已經無法從成功中走出來,面對新的挑戰了。
018.
個人信息價值越高的人,越有必要找代理人。
因為若非如此,即使你的信息很有價值,你也不可能從中獲利。
019.
人類的智能不具有通用性。
人類的智能無非是經過幾百萬年的時間,為了生存下去而進化出的非常有局限性的合成物而已。在所有可能的想法與精神空間之中,它只是一個小小的點。
020.
我們可以積極地體驗新的科技,但不應該照單全收。
我只保留自己精挑細選的科技應用,而過濾掉絕大多數的新科技。
021.
沒有創造性的人,只能從事生產性的勞動?
這是一種偏見。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只能用生產力和效率來評價的人,這是古代階級社會中的特權階層蔑視出身卑微者的觀點。只不過到了今天,這種偏見針對的是一個人有沒有創造性。
即便是直到50歲都只從事過一種職業的人,只要給他們一個正確的動機和適當的幫助,他們就會發生改變。這和創造力的關係不大,關鍵是如何改變他們的自我。我堅信如果全社會都向這個方向努力,人就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轉變。
022.
與其給孩子買昂貴的玩具,不如坐下來給他們讀一本書。
孩子並不需要昂貴的嬰兒車和玩具,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關注,以及和父母一起度過的時光。
023.
很多成功人士都走過迂迴曲折的道路。我們經常認為他們生來就知道自己的奮鬥目標,並且一直向著目標不斷前行,但實際上沒有什麼人是一帆風順的。在走彎路的過程中,他們會積累一些並無關聯的經驗,注意到以往從未想過的問題。
最終,他們將這些碎片匯集在一起,創造出有很高價值的新事物。沒有一種經歷沒有意義,那些我們毫無興趣的事物,也有可能在多年之後和另一件事物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關於未來:AI 並不會擴大貧富差距
024.
未來的人生要以日計算。
建議大家查一下政府公佈的平均壽命,減去自己現在的年齡,再換算成天,做出一個準確的倒計時表。將這個表導入電腦中,每天都可以提醒自己生命還剩多少天。
比如我,當看到“倒計時1825天”這樣具體的數字時,我不由得會想要思考具體該做些什麼。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但是我一定要選出一件來從今天就開始。如果人生只剩下1000多天,我必須讓今天過得有意義。
025.
只有寫下來,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明白。
寫下思路的過程,其實就是深度思考的過程。
026.
“不斷提問”作為一種習慣,必然會成為人類最基本也最有價值的行為之一。
可以馬上得到答案的問題就扔給機器,人的價值在於在面對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時,可以不斷思考、不斷提問。
027.
畏首畏尾的人是無法採取理性行動的,只會做出蠢事。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明智、時刻警醒。
028.
對常識持懷疑態度很重要,質疑是打開新局面的開始。
最切實的做法是去質疑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學會推翻常理進行思考。雖然所謂的常理和常識大都是正確的,但不排除其中夾雜著錯誤的東西。如果能夠將這些錯誤找出,就會是一個新的發現。
029.
近年來的大趨勢就是要讓失敗以微小的形式在早期顯露。
030.
“今日是好日”,也必須是好日,要用一種感恩的心態迎接每一天。
031.
假如你決定了未來的道路,請找一位走過這條路的老人,一起度過一周的時間。你可以問問他迄今為止最後悔的一件事是什麼,聽他說說對自己的評價。這個人最好是你所敬仰的前輩,最後你還要認真思考一下他說的話。
032.
只有能想像出美好明天的人,才更有可能真的實現它。
樂觀是我的信仰,是我的信念。在那個經典的描述半杯水的例子中,當別人都在遺憾“只有半杯水”的時候,我從來都會因為“居然有半杯水”而開心。因為有這種“居然有半杯水”的心態,我們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我們如果可以在心中為未來繪製理想的畫卷,就可以更好地將理想變為事實。
033.
明天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完美,但會變得比今天稍微好一點兒。
034.
不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
那隻是神話,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思考時對人工智能的錯誤理解。在地球上,已知的具備智能的生物並不多,因此人類可能認為自己是非常獨特的物種,並具備可通用於各種領域的智能。
035.
人類未來的工作將會變成提問,以及應對不確定性。
036.
AI 會對股票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假如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這種AI,那麼其影響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股市本就充滿不確定性,再有AI加持,恐怕只會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如果只有一個人可以使用,事情或許會向明朗的方向發展,但如果誰都可以使用,好的影響只會互相抵消,並使得預測股市變得難上加難
037.
我們比較容易想像出“X+AI”的組合,但是很難預測由此造成的影響。
038.
構想未來,其實一半在於構想,剩下的一半在於尋找論據和方法,幫助我們實現構想。
039.
在未來50年的時間內,AI都將是一項幫助我們擴展無限可能的科技。
AI擁有巨大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它也可以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新問題同時又孕育著新可能,總體而言,又擴大了可能性的範疇。
040.
繼互聯網、社交網絡兩大平台之後,即將登場的第三大平台就是將現實世界全部數字化的鏡像世界。
利用AI和算法,鏡像世界既可以搜索現實世界,又可以搜索人際關係,並催生出新的事物。鏡像世界的優勢並不僅僅是可以讓你“看見”一切。在鏡像世界裡,所有對像都變成了數據,都可以被機器讀取。
041.
AI催生的鏡像世界依然是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
因此“回報遞增”“贏者通吃”之類的法則不可能消失。我們面對資本主義時能夠做的就是適應它的發展趨勢,順勢而為,而無法抹殺牠。所謂“贏者通吃”法則,就是通過構建環境而產生全新的標準,而數以千萬計的企業在這一標准上應運而生。
042.
未來鏡像世界中的勝利者,是目前還默默無聞的初創公司。
最後的勝利不屬於GAFA(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每一個時代最強的那個公司,從IBM到微軟,再到谷歌和臉書,可能都會想要在AR的世界里站在最領先的位置。
但是縱觀顛覆性技術的發展史,一個領域的主導者從來無法在下一個時代的平台上繼續稱雄。因為它們的成功會成為它們最大的桎梏。
043.
25年內就會出現GAFA的替代者。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曾說過,“亞馬遜必然會消亡”。GAFA在大約25年內就會被取代,不會再有現在的勢頭,也不會再位列頂端。不過,距離這四家企業徹底消亡還要100年的時間。
044.
區塊鏈是AR協作生產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數字貨幣和區塊鏈這些新技術使得協作生產中的支付環節變得簡單。這裡所指的並非一般的公開技術,而是通過改進達到商業級別的技術。未來,所有的開發者必然都能得到合理的補償。
045.
未來年輕人的競爭力將弱於老年人。
我本人馬上就要到古稀之年了,較之以前,工作的心氣有增無減。70多歲的人現在也完全可以應對新科技。未來,既有經驗又有閱歷的老人同時還會掌握最新的技術,世界上將不再有年輕人輕易就業的機會。
046.
工作和娛樂的界限終會消失。
二者終有一天會完全重疊,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財富層面,我們終將無法界定到底是在工作還是在取悅自己。這將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也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
047.
長期存續的事物都處在嚴密的秩序與完全混沌的夾縫中。
萬事萬物都在這個狹窄的夾縫地帶滑動,隨時有掉入一邊的危險。
048.
AI並不會擴大貧富差距。
049.
在未來,政府排在首位,其次是平台,然後才是公司。
平台不斷發展、不斷壯大,最終形成未來的資本主義形態。近年來,平台的運營主要由GAFA以及騰訊、百度等大公司主導,但是人們漸漸認識到,平台是一個既不同於公司又有別於政府的事物,應該介於二者之間。
050.
中國10年之內會出現下一個“蘋果”。
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中國一定會開發出下一個iPhone,開發出從歐美到發展中國家,每個人都想擁有的產品。這個產品有可能是智能眼鏡,也有可能是電動汽車。
雖然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產品,但一定是中國人設計和創造的品牌。例如,如果某個中國企業可以開發出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智能眼鏡,掌控AR 技術和信息數據,那麼該企業就有可能發展成和蘋果公司規模相當的全球知名企業。(正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