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上古神獸

似乎沒有一個上古傳奇,能比《山海經》更惹人遐思。其中的精怪、神靈、奇異草木,彷彿具有穿越時光的力量,讓當下的人們沉迷於它無窮炫彩的想像力。難怪明代學者胡應麟說它是“古之語怪之祖”,魯迅更稱它為“最愛的寶書”。

據說《山海經》中128只神獸,今晚我們一起來認識其中充滿魅力的12只吧!


鳳凰

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據《山海經》記載,鳳凰二鳥的形狀像是普通的雞,全身上下都是五彩斑斕的羽毛,用來象徵祥瑞。從古至今,鳳凰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畢方

畢方形狀像鶴,只有一隻腳,青色的羽毛之上有紅色的斑紋,長著白色的嘴巴。《山海經》中形容它,鳴叫起來就好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它在哪裡出現,哪裡就會有大片的野火




九尾狐

大名鼎鼎的九尾狐至今仍出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它的樣子酷似狐狸,有九條尾巴。《山海經》裡形容它“音如嬰兒,食者不蠱。”意思是叫聲像嬰兒一般,肉有解毒的功效,吃了可以避免中妖邪之毒。




白澤

白澤是崑崙山上著名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山海經》雲:“東望山有獸,名曰白澤,能言語,王者有德,明照幽遠則至。”




饕餮(tāo tiè)

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據《山海經》記載,其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齒人爪。


饕餮最大的特點就是貪婪,喜歡吃東西,因此在古時候有很多作為餐食的青銅器上都刻有饕餮紋,警示家中子弟不要暴飲暴食,戒紈絝之氣。現在的“饕餮盛宴”多藉以形容食物非常豐盛。




天狗

天狗的形象最早現身在《山海經》中,原文是:“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

由此可知,天狗的外形最初並不是大家所熟悉的犬科動物,而是一隻“狸”。或許人們不太願意接受異獸天狗隻是只狸花貓,故後來把它的形象放大,用以消除凶煞災禍。




夔(kuí)

夔出生於東海流波山,其形狀如牛,無角,身形巨大,昏黑色,但只有一隻腳支撐,也叫獨腳夔。夔是一種惡獸,《山海經》中形容它“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能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傳說為雷神的坐騎。




鹿蜀

鹿蜀樣子像馬,腦袋是白色的,身上的花紋像虎一樣,尾巴呈紅色。《山海經》裡形容它“其音如謠”,聲音像是人在唱歌。人將它的皮毛穿在身上,可以子孫滿堂。




文鰩

文鰩和鯉魚很像,身子是魚,但有鳥的翅膀。有青色花紋,白色腦袋和紅色的嘴。《山海經》中描述它“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常常從西海游到東海,夜間飛行。叫聲和鸞雞很像,肉的口感是酸甜的。它一旦出現,說明天下將要五穀豐登。




應龍

傳說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化為角龍,角龍再過千年才能化為應龍!應龍生有雙翼,乃屬龍中之精。

應龍是黃帝的神龍,在黃帝與東方九黎族首領蚩尤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在大禹治水時,也是應龍幫助大禹用龍尾在地上畫出河道,引導洪水流向大海。

《山海經》記載:“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比翼鳥

“比翼鳥”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意象。廣闊的天宇中,比翼齊飛的一對小鳥,既自由自在,又有伴侶的陪伴,是所有戀人最美好的期盼。《山海經》中形容它:“其狀如鳧,一翼一目,相得乃飛。




鸚鵡

這是《山海經》里為數不多的現存神獸之一。《山海經》原文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成語“鸚鵡學舌”大概也是最初來源於此吧。




我們為什麼要看《山海經》?


有人說,《山海經》讓我們回到了小時候,第一次聽到女媧補天的故事,第一次知道遠古大荒山的遼闊蒼茫,第一次看到神獸精怪插畫的“震悚感” ……讓原本匱乏的童年充滿了活潑好奇的氣象。


有人說,《山海經》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對世界浪漫、瑰麗的想像。當循規蹈矩的日常框定了思維的邊界,我們都渴望一種超拔不凡的出口,寄託我們的想像力,和對大自然無窮未知的渴念

還有人說,因為《山海經》,我們多了一份由衷的文化自豪感,先民的廣闊視野,對地理、民俗最初的探索,對無畏、豪邁和真善美力量的闡釋,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人的浪漫,成了今人生活中智慧啟迪的部分。《山海經》就是一塊多棱的寶石,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收穫不一樣的感思。

如果你覺得生活平平無奇,所想無非柴米油鹽的反复,何妨留給自己一個空間,遙看山海與遠方。“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世界的廣闊與精微,其實與我們多麼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