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遇的抄底機會─白銀

最近,美元指數殺瘋了,已經連續3個月不間斷上漲。

美國仍處在升息週期,美元強可以理解,但如此強,還是超越了經濟學家的預期。

美元體系過去幾年都在大放水,不斷印製綠色鈔票,美元應該貶值才對。

但萬萬沒有想到,美元沒有崩掉,它的死對頭,反而迎來暴跌。

昨晚,黃金一度跌破1,830美元,從高點跌幅達12%。

白銀更慘,不到一週時間,就從25美元,跌到了21美元,幾乎崩盤。



目前,聯準會預計還要繼續升息,成為推動美元強勢最大的動力。

但這是人為壓制的結果。

如今市場恐慌情緒上升,避險資產必然會愈發受到追捧,長期看很難說還會繼續下跌。

尤其是白銀。



01 黃金起,白銀落

曾經,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白銀長期都是最受歡迎的硬通貨。

作為貨幣,它的好處實在太多:

柔軟,便於鑄造和分割;易保存,耐腐蝕;比金少、比銅多,既能充當日常購物的小貨幣,也能適用於大額交易。

問題出在一個人身上,就是提出萬有引力的那位,艾薩克‧牛頓。

1696年,英國皇家鑄幣局總監牛頓,主持貨幣重鑄工作。他試圖像萬有引力那樣,用一個公式來維護白銀的特殊貨幣地位。

因為一連串陰差陽錯的失誤,結果卻是相反。

從而導致,英倫三島的黃金被長期高估,一船又一船往家裡運;白銀則被長期低估,瘋狂外流。

既然如此,英國只能放棄銀本位,擁抱金本位。


倫敦塔中的皇家鑄幣廠


一開始,沒有人意識到,英國棄銀向金,有什麼不妥。

直到1816年,英國推出《金本位法案》的同時,利用蒸汽動力的博爾頓鑄造機,也被引進到皇家鑄幣廠。

機器的偉力,改變了所有人的認知。

427.53磅的金幣,被迅速鑄造出來,送往英帝國全境,直接取代了白銀在小額貿易中的地位。

更關鍵的是,成為第一個世界工廠後,英國以前無古人的效率,從全球瘋狂進口原料,做成工業品出口到各國。

海量的物質和金錢流動,金本位的英鎊,很快就變成「國際貨幣」。

剛好在這個時間點,美洲、澳洲先後發現大銀礦,市場上流通的白銀暴增,越發不值錢。

所有銀本位的國家,都吃了悶虧。

比如中國。


全球銀礦分佈


一般估計,中國明朝以前,共生產了約4億兩白銀。

明朝正值大航海時代,東南沿海貿易繁榮,約3.5億兩白銀流入中國。加上國內生產的,總量約8億兩。

清代,歐洲諸國先後改用金本位,大清作為唯一的“銀本位大國”,繼續吸收白銀。

根據估算,15-19世紀,全球85%的白銀都流入中國。

中國的白銀保有量,最高紀錄達到12億兩,約4.5萬噸。

這些,都能在某種程度上解釋,為什麼富裕的大明突然變窮,為什麼大清一直那麼窮。

白銀就是我們的貨幣。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在一個農業社會,貨幣突然多了一半,可不就是大放水,造成通膨高企。

關鍵是,這是被動放水,流入的白銀都在豪門大戶手裡,不論是朝廷還是平民,購買力都越來越低。

所以你看,為什麼,明後期和有清一朝,農民起義不斷;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女真,朝廷都沒有錢去平定。

好吧,扯遠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專門寫一篇這篇。


清初白銀流入路線


近現代白銀的價格,被人為貶低太多了。

例如,10月6日的國內銀價,是5.775元/克,我們算6元。

一兩銀子50克,才300元的購買力。

而唐朝時,一個新羅婢的價格大約是7.5兩白銀(7500文),也就是2250元。

你覺得說得通嗎?

真實情況,要以硬通貨折算,我們的硬通貨就是穀物。以當時的米價,1兩白銀相當於6000元的購買力。

7.5兩,差不多4.5萬元,這才說得過去。

到了清光緒年間,折算米價,一兩白銀已經跌到750元左右的購買力。這個時期,一個成年丫鬟需要50兩銀子。

50兩,相當於3.75萬。


唐代新羅婢


也就是說,白銀的真實價值,到近代縮水了差不多8倍。

而且,它還將繼續縮水,直到完全變成另一種東西。


02 工業品?投機品?

以白銀貶值為代價,金本位一直運作良好。

但很快,它就轉不動了。

1929年10月29日,美股崩盤,大蕭條迅速席捲全球。

當時,就有人認為,全球黃金的總量太少、產量太低,無法跟上快速成長的市場經濟。

用它錨定貨幣,等於是自我限制了貨幣的供應量。一旦出現金融危機,政府只能眼睜睜看著蕭條蔓延。

全世界只有一個大國例外,「銀本位」的中國。


美國經濟學家想到一個法子:人為炒高白銀價格,啟動4.8億中國人的消費潛力,給滯銷商品打開銷路,從而安然度過危機。

1933年5月,《托馬斯修正案》出台,授權白宮以超出市場的價格收購白銀。

國際銀價受到刺激,開始飆升。

7月22日,中、美、印、西、墨簽署倫敦白銀協定,民國政府為了得到美國援助,承諾不出售白銀。

換句話說,只能用白銀買商品。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1933年,倫敦銀價才18.2便士/盎司,到1935年,就漲到33.8便士/盎司。

歐美市場,不僅解決了商品滯銷問題,還白得了數億兩價值翻倍的白銀。

中國人眼睜睜看著白銀以1.8億兩/年的速度外流,只換來一堆別人滯銷的商品。

經濟持續惡化,民國政府被迫放棄銀本位制度,進行法幣改革。

自此之後,世界上最後一個銀本位國家消失了。

白銀,也自此失去貨幣屬性。


作為一種金屬,銀的導熱性、導電性、延展性,都是絕佳。

1942年4月,美國陸軍部開啟曼哈頓計劃,將超過1.2萬噸白銀充當電磁離心機的線圈,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怖磁力。

最終,造出了原子彈。

但也僅此而已。戰爭結束後,白銀在大宗商品貿易中,愈發顯得透明,價格一落千丈。

直到70年代,亨特家族盯上白銀。

他們認為,白銀的長期價值被嚴重低估,大量銀礦關閉導致供需之間形成了巨大缺口。

市面上流通的白銀期貨數量,變得非常有限。

這就意味著,它是一個理想的炒作對象。

1973-1979年,亨特兄弟共吃下2億盎司白銀,掌握了整個市場。在他們的刻意操縱下,人類史上最漫長的一次白銀牛市開啟了。

1973年底,紐交所的白銀期貨價格是2.9美元/盎司;到1979年底,達到19美元/盎司。

但他們仍不知足,繼續貸款,繼續瘋狂買進。硬是在1980年初,把銀價推高到50美元/盎司的歷史最高水準。

全世界都跟著一起癲狂。白銀走私案席捲各國,所有人瘋狂搜刮銀器,熔成銀條送往美國。

而僅在美國,民間積攢了幾個世紀的銀製品,就超過25億盎司。如此龐大的數量開始流通,直接擊穿了整個市場。

1980年1月21日,紐交所宣佈白銀期貨進入緊急狀態;隔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宣布清算方案。銀價應聲下跌,形成單邊踩踏。

更糟的是,交易委員會將白銀合約保證金一下子提高了6倍。之前借錢給亨特兄弟的經紀商,要求他們強行平倉。

這一舉動,加速了白銀崩盤。

而此時,亨特家族手中仍握有6,300萬盎司白銀,如此龐大的資產一旦拋售,將摧毀市場,各大銀行被一起下水。

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銀行業,政府不得不出面兜底,向亨特兄弟發放11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以避免市場的崩潰。

作為代價,亨特家族出讓油田和煉油廠的股權,並抵押了石油公司。

亨特兄弟原本能藉這個機會東山再起,然而禍不單行。

1981年起,國際油價連續五年下跌,1986年更是跌破了10美元/桶的大關,享特兄弟還是沒能逃過破產的噩運。


亨特兄弟白銀操縱案,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投機事件之一。

瘋狂破滅後,白銀價格長期維持在較為平穩的區間,只有當國際情勢動盪時,才跟著黃金行情,成為避險資金的投資管道之一。

似乎,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曲折後,它已經沉寂。

真的如此嗎?



03 迷霧中的真相

繼亨特兄弟後,白銀迎來了更高明的操控者。

2008年,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成為最大的空做賣家。

由於能隨著價格上漲無限量出售COMEX白銀期貨的空頭合約,持續操作幾年後,摩根大通賺得盆滿缽滿。

但由於銀價長期過低,白銀實物開始短缺。到2011年4月,白銀史上第二次突破50美元/盎司。

眼看著其他空頭墜入深淵,摩根大通開始瘋狂囤積實體白銀。

如下圖,根據過往白銀價格,貴金屬研究機構推算,其總庫存成本約為23美元/盎司。

也就是說,摩根抄底了這麼多年白銀,到現在還是虧錢的。

當然這麼多年下來,摩根大通在白銀空頭上賺的錢,應該遠大於多頭上浮虧的錢。

這也是它比亨特兄弟高明的地方。


因為擁有龐大的實體庫存,所以當摩根大通想要操縱銀價下跌時,少有機構能阻擋;當價格夠低後,摩根大通又能進一步充實庫存,加大了下次做空的砝碼。

這是一個滾雪球式的優勢累積手法。

這麼多年下來,摩根大通吸引了一大批小弟,跟隨它週期性做空白銀,源源不斷獲利。

但日推月移,情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白銀比你想像中還要稀缺!

目前光伏產業的白銀需求佔20%,電力產業佔16%,汽車產業已達14%。光是這三個細分領域,就消耗了白銀50%的供應量。

而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全世界銀礦產資源儲量為53萬噸,將在未來8年內消耗殆盡。即便加上地下探明儲量,也只夠開採14年時間,最樂觀的估計也不會超過20年。

同時,根據世界白銀協會統計,不同於開採黃金的低消耗,開採的白銀約有一半已被消耗、銷毀,全球目前可開採白銀僅剩餘約28億盎司。

這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目前全球黃金存量可能有15萬噸,但白銀只有3萬噸。

相較之下,1940年的黃金存量約3萬噸,而當時白銀存量則是30萬噸。

直接逆轉了。


照理來說,白銀已經比以前更稀有。但它的價格漲幅,依然跑不過黃金。

這自然是摩根大通人為壓制的結果。

這是真正的完美犯罪。

存量白銀越來越少,只有持續做空,才能在較低的位置繼續搜刮現貨白銀。

那麼,已經擁有了史上最大囤積數量的實體白銀,且處於收穫史上難得的利潤位置,是否就意味著,摩根大通將放棄壓制白銀價格,獲利套現?

不,什麼都不用做。

它只需繼續重複過去十年所做的事。每次銀價上升時壓制,以低廉的價格買入,給其龐大的實體資產加碼。

直到再也壓制不住的時候。

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模仿它。沒有風險的槓桿化方案,也沒有複雜的交易公式,只要用越來越不值錢的貨幣,買下實體銀,坐下來等待。

這個等待時間,也許不會很漫長。(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