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故事:如今的香港買一隻螃蟹也要去深圳搶

香港人快要「佔領」深圳了。

香港作為人們心目中的購物天堂,每年都有數不清的遊客湧入,只為買到便宜的「港貨」。

這也是香港曾經的驕傲。

但這股風向,悄然開始逆轉。

2023年香港居民約有5,300萬人次北上,約等於每個香港人平均到內地7次,香港媒體用「港人北上消費逼爆深圳」的標題來形容這一盛況。



從香港到深圳消費,在昔日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如今卻成了香港人的日常。


01 反向消費

香港人來深圳消費,第一站通常都會選擇山姆超市。

作為沃爾瑪旗下高端會員商店,山姆一向以高品質、量大、價格便宜著稱,在國外,經常有中產階級家庭週末開車來採購一周所需的生活物資。

進入中國後,山姆維持了一貫的量大管飽風格,加上良好的本土化,它成了香港人來深圳掃貨的最愛。

跨境巴士業者開通山姆專線,準時在山姆門口接送旅客,票價數十到一百港幣不等。


Facebook上,兜售山姆會員卡和「帶進」服務的群組數不勝數。

香港旅行社東瀛遊推出兩日“山姆會員店旅行團”,兩日團費僅429港元,一整天都可以泡在山姆購物,每兩人報名還可獲贈一張價值260元的山姆會員卡。

每到週末,深圳山姆會員店的前海和福田門店裡,總會被操著粵語的香港人擠滿。

他們滿臉興奮,一邊感嘆著“好平(好便宜)”,一邊四處尋找下一個掃貨目標。

日用品和食品,飽受香港掃貨團的青睞,許多博主力推的山姆起司牛肉捲和麵包,被香港人紛紛裝入購物車。


“便宜”和“服務好”,是貫穿香港人掃貨之旅的主旋律。

一款大富翁玩具香港海港城賣249港元,山姆只賣99元;一份厚切豬排在香港要120港元,山姆賣約60元,店員還會提醒顧客用冰塊保鮮。

除山姆之外,盒馬的海鮮代加工服務,也備受港人青睞。

去年中秋,香港媒體用「逼爆」形容香港人在盒馬搶購88元一隻大閘蟹的場面,同樣品質的大閘蟹,在香港需要200港元才能購得。



在瘋狂掃貨之餘,香港人還熱衷於打卡一些網紅餐飲品牌,來緩解積壓了一週的疲乏。

厭倦了港式美食的香港人,總能從深圳獲得新鮮感,一河相隔的深圳,彷彿聚集了全國美食。

在茶餐廳之外,他們還可以品嚐川菜或是東北燒烤;除了喝慣了的凍檸茶和奶茶,排隊一小時,啜飲一杯茶話弄的桂花引,更是在香港難以尋覓的享受。


深圳的瑞幸店員稱香港客人占到平時客流的兩三成,前段時間風靡一時的醬香拿鐵,也是香港人鍾愛的爆款。



除了多樣化之外,便宜同樣是他們選擇深圳的理由。

在香港兩個人吃火鍋,要花超過1000元,在深圳他們花300塊就能吃到撐。

在同等價格下,深圳的KTV包廂,都有香港的四到五倍大。

以人工服務費為主的按摩、美甲、理髮、洗牙等,價格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常有香港的一家三口一起通關到深圳理髮。

在羅湖、福田口岸附近的SPA店,深夜還有香港人排隊。

根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蘋果手機APP熱門排行榜中,前十有超過一半都和內地生活相關。

去年清明假期,內地應用手機App在香港的下載量排名急劇飆升,高德地圖由第8位跳升至第3位,美團與大眾點評也在短時間內進入前10名,小紅書、鐵路12306、支付寶等生活必備App也衝入前20。


曾「固守傳統」的老人們,也逐漸把深圳納入自己的活動範圍。

一位香港大叔曾經為了買一隻燒臘雞,花兩個小時,輾轉三班公車來到深圳蓮塘口岸採購。

那裡的雞不但更便宜,而是都是現殺的,比他之前買的冷凍雞強多了。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那就是「香港到深圳買東西實在太香」。

疫情之後,香港經濟一直下行,門市紛紛倒閉,物價卻飛漲,在街邊隨便吃一碗米線,都要花五六十塊錢。

除此之外,地鐵、巴士、瓦斯、電費都接連漲價,讓港人的生活成本大為上升。


圖源:香港01


曾經收入夠高,大手大腳花錢的香港人,終於開始注意到實惠的重要性。

價格低廉,商品豐富的內地,自然成了香港人購物的首選。


02 反向代購

深圳總不缺水客的身影,他們把iPhone手機等商品從香港人肉帶到深圳賣,賺取差價。

水客成功帶貨過關,被稱為「過春天」。

「過春天」的水客們留下的匆忙背影,如今也正在成為時代的眼淚,取而代之的是從深圳到香港的「反向代購」熱潮。

在深圳開往香港的地鐵上,總是能見到幾個拎著知名糕點品牌鮑師傅的乘客。

有些袋子裡裝的是給朋友的手信,但更多的則是專業代購的「貨物」。


圖源:小紅書@小星咩咩oo


拎著鮑師傅過關的人實在太多,勾起了海關職員的好奇心,然後鮑師傅的潛在客戶又多了一個。



海底撈也常出現在代購的清單之中,代購者端著鍋子過關,運送給對岸嗷嗷待哺的食客。

一點點奶茶、絕味鴨脖、太二酸菜魚等美食,也是代購交易的常客。

代購有自己的一套價目表,價格公開透明,一百元以內的東西收20元,200元以內的東西收38。

代購總價高的話,代購者直接從中“抽成”,如果帶重物或占空間比較大的東西,還需要額外收費。



即使“價格不菲”,代購訂單仍舊供不應求,許多香港人甚至需要提前一周下單。

即使加上代購費,也遠比在香港直接買更划算。



在深圳開往香港的地鐵上,如果看到拎著五、六個袋子,十幾杯奶茶,行色匆匆的人,多半就是正在運貨的代購者。

交易通常在地鐵站完成,有追求效率的代購者,會在地鐵到車站時完成交易。

每當地鐵到車站,他們總是伸長脖子,在人群中尋找客戶。

從地鐵開門到關門的幾十秒內,一方收穫了心心念念的美食,一方收穫了跑腿費,一樁「皆大歡喜」的生意就這麼完成。

在創業氛圍濃厚的深圳,反向代購這門產業甚至搭上了網路經濟的快車。

傳統代購接單時,通常讓顧客對著店舖的菜單截圖“點菜”,代購者再統一收集整理需求,費時費力還容易出錯。

精明的代購者開發出代購專用小程式“Open Meal開餐啦”,顧客透過小程式下單,小程式後台直接匯總不同餐飲品牌的訂單,便於代購者合理規劃路線。


圖源:小紅書@Open Meal開餐啦


小程式還可以自動計算配送費,選擇預約取餐時間,還能提供電子取餐碼。

到去年10月下旬,「Open Meal開餐啦」小程式的註冊用戶超過1.7萬,團隊成員達15人。

背後,一個龐大的反向代購市場,正在蓬勃發展。



03 雙城故事

深圳人總是一眼就能辨識出人群中的香港人。

從講粵語而非國語,到深色休閒上衣配牛仔褲,踩一雙波鞋的休閒打扮,都是香港人的典型特徵。



掃碼結帳時不熟練的動作,偷看別人如何用手機點單,更是讓香港人變得「好認」。



香港人在深圳的“格格不入”,背後是兩地生活習慣和文化環境的差異。

但這一差異,正被兩個城市日漸緊密地聯繫消弭。

深圳正越來越像香港。

走在福田中心區,觸目皆是摩天的大廈和五光十色的招牌,到處都是操著港式粵語的人,而這曾是香港的標誌性場景。



從香港到深圳遊玩的人,常常覺得自己彷彿沒走出香港。



坊間流傳著深圳是美食荒漠的說法,香港人卻用行動力證,這不過是「謠言」。



深圳的皇庭廣場曾深陷總公司債務問題,先後兩次被「掛牌拍賣轉讓」。

如今一到週末,香港人在商場排起了長隊,高漲的消費熱情甚至讓這個奄奄一息的商場「起死回生」。

另一邊,香港也在完成自己的「更新換代」。

營業近30年的「香港零食大王」優之良品,曾憑藉裝滿琳瑯滿目零食的貨櫃,成為許多人孩提時代的天堂。

它高峰期開了150家加盟店,卻在2022年6月7日全線結業。



1960年代在香港新界元朗開業的甜點品牌許留山,是無數人心目中的「香港糖水白月光」。

Twins組合的歌曲《友誼第一》中,有一句歌詞就是「讓我們結伴探訪許留山」。

而如今,有著60多年歷史的許留山,也宣告結業,退出人們的視線。


圖源:大公報-大公網


中環陸羽茶室、樂香園、百好咖啡餅店、雪山茶餐廳等等有著數十年歷史的老店,也紛紛踏上結業的道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填補空缺的,是一些內地人十分眼熟的新面孔。

蜜雪冰城在香港旺角開出第一家店,開業一個月後,店面外每天仍排著長隊。


在旺角地鐵站附近,除了蜜雪冰城,茶救星球、LINLEE手打檸檬茶、林香檸等發源自內地的茶飲品牌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來品嚐的人絡繹不絕。



太二酸菜魚、海底撈、農耕、湊等餐飲品牌,也紛紛進軍香港,給予香港人味蕾全新的體驗。

交融在更細微的地方發生。

港片的輝煌,曾刻在幾代人的記憶深處,打卡港片地標,現在也是許多人遊香港必做的幾件事之一。

如今,《流浪地球2》《滿江紅》等越來越多的大陸電影,在香港的電影院放映,讓香港人流下感動的眼淚。

深港公車地鐵已經實現了乘車掃碼互聯互認互通,乘客去往另一個城市,在手機上領取乘車碼,就可實現輕鬆出行。

兩地恢復通關之後,在皇崗口岸第一位通關者,只是來深圳吃個宵夜,她渾身下都散發著鬆弛感,彷彿去深圳就是下趟樓那樣輕鬆自然。


圖源:廣州日報


深圳與香港,隔著一條河彼此相望,又因一股強大的吸力彼此融合。

無論是內地年輕人湧入香港,感受這裡的人文氣息,在購物天堂盡情撒錢,還是香港人“倒流”入深圳,精打細算“花小錢辦大事”,背後都是對生活的熱愛。

在通關口岸洶湧的人潮周圍,總是籠罩著濃濃的煙火氣,人們往返雙城之間,眼裡的光同樣明亮。

因為這一點,深圳和香港從未遠離彼此,距離只會越來越近。(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