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 2023年,香港GDP總量為3835億美元,而新加坡為5013億美元,兩地的GDP差距擴大到了1178億美元。”

新加坡的掌權者,要換人了。

4月15日,新加坡總理公署宣布,李顯龍將在5月15日辭去總理一職,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將宣誓就任總理。

自200 4年上台,在二十年的總理生涯中,李顯龍和他的父親李光耀、他的前輩吳作棟一樣,都成為了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在這三位總理的帶領下,新加坡從一個又窮又破的“彈丸小國”,變成了人均GDP超8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並打造出了兩張金閃閃的國家名片—— “全球旅遊勝地”和“國際金融中心”。

就在李顯龍宣布辭職前一個月,新加坡也以這兩張名片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新加坡,眾多遊客在魚尾獅公園遊玩


先是總理親自站台,用“獨家協議”拉來美國著名歌星泰勒·斯威夫特(外號“黴黴” )開了一個星期的演唱會,總計為新加坡帶來了5億新幣(約合26.7億元人民幣)的旅遊收入;

後在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新加坡力壓香港,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

隨著新加坡辦演唱會的成功和金融業的領先,我們的目光也拋向了它的最大對手——中國香港。這個曾今無可撼動的亞洲金融中心,進入21世紀後,似乎在與李氏父子掌權下的新加坡的競爭中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最近人們對香港的熱議,大都是其樓市因全面「撒辣」而成交量暴漲,帶動了經濟的復甦。但看到消息的網友們,並沒有祝福香港,反而嘲諷香港有「房地產依賴症」。

在近幾年的中文網路上,唱衰香港的言論越來越多。有人說“香港跌倒、新加坡吃飽”,有人說“香港正在淪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

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這篇文章,就從金融業、港口貿易、製造業、新興產業等幾個維度做下對比,由此得出一個客觀中肯的結論。


金融業:香港依然是最大的聚寶盆


金融業,是香港和新加坡的第一戰場,競爭非常激烈。

首先,新加坡的金融行情確實很好。自從地緣政治出現大變動後,移民新加坡的富豪就越來越多,熱錢湧入新加坡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有數據為證。設在新加坡的單一家族辦公室(為富豪家庭管理資產和調動資源的機構),2018年只有28個,2020年激增至400個,2023年底飆升至1400個。

《富比士》發布的2023全球富豪榜顯示,全球富豪總人數比2022年減少了28人,新加坡的富豪卻逆勢增加了9人。

不過,香港畢竟做了幾十年的“老大哥”,家底還是比新加坡更厚實一點。

截至2021年底,香港股市市值是42.4兆港元,新加坡為4.6兆港元,香港是新加坡的9倍多。 2023年,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為25兆港元,新加坡(2023財年)僅1.6兆港元,香港為新加坡的15倍。

截至2021年底,香港人民幣存款總數9,000億元,新加坡為1,750億元,前者是後者的5倍。

香港匯豐銀行總部


香港保險業管理資產規模超過4.5兆美元,排名亞洲第一名、全球第二。全球20大保險公司,有12家在香港獲授權經營保險業務。

根據美國顧問公司BCG公佈的全球財富報告,香港管理的境外資產高達2.2兆美元,新加坡為1.5兆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移居新加坡的投資銀行家正在陸續返回香港。瑞銀先前20多位由香港轉調他地的員工中,約有三分之一已經返回。

金融人士較青睞香港,是因為香港給予的待遇較高。

根據彭博產業研究,香港投行分析師的平均年薪約9.2149萬美元(折合約71.84萬港元),比新加坡高約46%。

香港中環一帶


可以說,無論是股票、債券、外匯,或是資產管理、財富管理,香港金融市場數據都比新加坡強。

當被問到“你擔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被新加坡取代嗎?”時,香港特區政府財經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完全沒有這種擔心。”

香港的金融地位有多強,關鍵取決於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只要中國經濟持續繁榮且堅持對外開放,那麼中國企業的出海需求就會越來越旺盛,香港金融機構的「搞錢」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港口貿易與製造業:香港不如新加坡


雖然香港的金融業更龐大,但香港的經濟總量卻不如新加坡。

早在2010年,新加坡的GDP就超過香港了。到2023年,香港GDP總量為3,835億美元,而新加坡為5,013億美元,兩地的GDP差距擴大到了1,178億美元。

為什麼人口更多、土地更廣、沉澱更深的香港,卻在這塊輸給了新加坡?問題出在港口貿易和製造業。

新加坡的港口,比香港更繁忙。 2023年,新加坡港實現貨物吞吐量5.917億噸,是香港的3倍多。根據海事諮詢機構Alphaliner的貨櫃港口排名,2021年上海排名第1,新加坡排名第2,香港跌至第10。

新加坡港口碼頭


比港口貿易差異更大的是,製造業。自2020年起,香港製造業增加價值佔GDP的比重已不足1%。

新加坡則把製造業當作立國之本。截至2022年,對新加坡GDP貢獻最大的四個產業分別是製造業(21.6%)、批發貿易(18.6%)、金融保險(13.5%)及運輸倉儲(10.4%)。

粗算一下,新加坡的製造業增加價值,比香港多1000億美元。而前文說了,兩地的GDP差距是1,070億美元。

也就是說,新加坡與香港的經濟差距,主要是由製造業造成的。

其實,在歷史上,香港的工業起點比新加坡高很多。

在40年代末,一些內地企業家把工業設備和資本轉移到了香港,帶動了香港本土製造業的發展。而當時的新加坡還是徹頭徹尾的農業島,港區以外盡是農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向香港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香港成為亞洲一流的製造業基地,誕生了各種“工業大王”,如塑膠花大王李嘉誠、皮革大王田家炳。同時,在李光耀政府的帶領下,新加坡也初步建成了工業體系。

分野出現在1980年代,香港做減法的時候,新加坡做加法。由於大陸的生產成本更低、招商政策更給力,香港企業家就把工廠都轉移到了珠三角。

而當時新加坡卻有計畫地升級製造業,從生產勞力密集產品轉向高技術含量產品。

到了90年代,香港的製造業家底就被掏空了。相關數據顯示,1991-1997年,香港股價和房價的增值共計7兆港元,而這恰好等於香港在這7年間GDP總和。

而當時新加坡的電子產業,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磁碟機和磁碟驅動零件生產國。

進入新世紀後,香港朝著「金融+地產」的方向蒙眼狂奔。而新加坡則不斷推動製造業的升級轉型,最終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創中心。

2009年,李光耀評價香港地產商:“他們製造出什麼行銷世界的產品了嗎?沒有!”


新興產業:新加坡踩中了所有風口


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精密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但凡是我們能想到的高端產業,新加坡都有所佈局,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新加坡是「晶片之都」。新加坡的半導體產量目前佔全球半導體市場的11%。新加坡擁有超過300家半導體企業,包括德州儀器、義法半導體、英飛凌、美光、格芯等跨國公司。

新加坡,格芯公司晶圓廠製造間


新加坡是「生物醫藥之都」。全球前十大收益最高的藥物中,有四種在新加坡生產。新加坡生產的助聽器佔了全球約30%的市場。新加坡擁有超過50家醫藥工廠和300多家醫療科技企業。國藥集團、科興生物、金斯瑞、藥明生物等國內醫藥龍頭也相繼在新加坡建廠。

另外,不產一滴油的新加坡,居然是世界第三大煉油國。煉油石化產業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 2011年,新加坡的石化產業產值高達770億美金,佔當時全國生產毛額34%。

發達的先進製造業,也反向推動了新加坡的科學和教育事業。

香港知名大學的理工科教授對《財經》記者說


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學一般不接受自己的畢業生進入學校當教授,只接受比自己強一個檔次的院校畢業生。20年前,香港大學畢業生可以去新加坡的大學當教授;而現在,情況已經反過來。新加坡大學畢業生可以來香港大學當教授了。


香港的突圍之策


新加坡的工業奇蹟,引發了香港人的無限感慨。

1998年,香港政​​府反思產業發展,初步達成了「從以加工、貿易為主向以高科技提供高加值服務為主轉變」的共識。隨後,港府和「電訊盈科」(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的企業)聯手,推出了數碼港計畫。

但香港剛挺過亞洲金融風暴,政府手上沒多少餘糧,很難給數碼港「補血」。更要命的是,香港人把數碼港的規劃改了,70%的土地建了住宅,高科技計畫變成了房地產計畫。

香港,數碼港


過度依賴房地產和金融的香港,很快就陷入了「怪圈」:房價持續高漲,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創新創業的氛圍越來越弱,年輕人的怨氣越來越重,然後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痛定思痛,香港不得不做出改變。 2022年4月29日,李家超正式喊出「無創科,無未來」的口號。

而發展高新科技產業,香港首先面臨的是土地短缺、人才短缺、企業較少、技術落後、資金不足等問題。

土地方面,香港本想學新加坡,透過大規模填海造陸,興建公共房屋及現代工業區。但由於香港環保組織極力反對,再加上港府背負了巨額債務,香港不得不暫緩填海計畫。

但比起新加坡,香港也有自己的地緣優勢──香港以北是個經濟活躍、工業發達的珠三角。所以,香港正在利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粵港合作平台,解決前沿科技的落地問題。

人才方面,香港和新加坡暗中較勁,都推出了針對投資者、專業人士和年輕學生的落腳政策。

目前來看,兩城打成了平局,去新加坡的投資者多一些,去香港的專業人士多一些。 2023年香港收到約20萬宗定居申請,超過12萬宗獲批,約7萬人已抵港。

企業方面,香港政府一改往日的高冷態度,開始加入了「招商大戰」。

最近,香港政府設立了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畫」。按照計劃,特區政府會為每家企業補助最少一億元,最多兩億元,預計100億元的計劃規模可支持最多100家企業。

深陷虧損與減產危機中的哪吒汽車,率先響應了港府的號召,宣布要在香港投資數十億元,建設智慧研發中心、大數據中心和汽車工廠。

投桃報李,港府承諾將為哪吒汽車提供2億港幣補貼,並協助基石輪投資2億美金。

投資金額雖然不是很高,卻彰顯了香港政府的“愛賢之心”,頗有“千金買馬骨”的意味。這向企業家們傳遞了一個訊號:像哪吒這樣年營收只有幾十億元、累計虧損上百億元的企業,都能拿到港府的錢,那規模更大、效益更好的企業,是不是能獲得更大的扶持?

就目前來看,香港此舉頗有一定成效:2023年以來,香港成功引進了上百家創新科技企業(其中包括華為、京東、美團、聯想)落戶。跨國公司投資香港的意願也變強了。

除了土地、人才和企業,資金和技術也很重要。不過,香港也不用太愁,畢竟香港是一流的金融中心,還有幾所世界級名校(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其實,香港最缺乏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崇敬科學、重視研發、追求創新、勇於創業的精神。2022年香港高考結束後,8名「狀元」有6人選擇學醫。

而即將辭去總理職務的李顯龍,也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問題的根源,是年輕人對未來失去信心。”

這或許就是擺在香港面前的首要問題。(吳曉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