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齊鋰業「炸雷」背後,一筆40億美元收購惹的禍?
「鋰王」天齊鋰業第一季預計大幅虧損,引爆投資者悲觀情緒。其背後除了有碳酸鋰價格不斷走低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其40億美元投資的SQM,不僅官司纏身利潤大減,還有可能脫離其“掌控”,或將進一步把公司推入“深淵”。


背負四年債務才拿下的SQM,成了天齊鋰業績爆雷的「推手」。

4月23日晚間,天齊鋰業揭露2024年第一季業績預告,公司預計今年第一季歸母淨利虧損36億至43億,去年同期淨利48.75億元,業績由盈餘轉虧。

業績爆雷直接擊敗了天齊鋰業的股價,24日開盤後,天齊鋰業A股、港股雙雙遭受重挫。天齊鋰業A股開盤一字跌停,報40.63元,總市值666.8億元;天齊鋰業港股暴跌19.15%,報收28.5港元/股,總市值467.7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天齊鋰業就已經出現了超8億的虧損,隨著今年第一季預告的披露,公司的業績已經出現了連續虧損且幅度擴大。


最高預虧損43億

鋰業巨頭風光不再。

隨著2024年第一季預告的披露,天齊鋰業再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天齊鋰業預虧損最高可達43億,須知2023年公司的歸母淨利為73億元,這相當於僅今年一季度的虧損,就將吞噬掉去年全年一半的淨利。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同期,天齊鋰業的淨利為48.7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天齊鋰業的核心業務是鋰,業務範圍涵蓋鋰產業鏈的關鍵階段,包括硬岩型鋰礦資源的開發、鋰精礦加工銷售以及鋰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此外,公司也策略性佈局中國、澳洲和智利的鋰資源。

對於此次公司業績爆雷的原因,天齊鋰業方表示,一是受鋰產品市場波動的影響,公司鋰產品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鋰產品毛利大幅下降。

浙商證券研報顯示,今年第一季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為10.2萬元/噸,季減27.71%,年減73.01%;電池級氫氧化鋰均價8.9萬元/噸,季減幅達31.03%。

此外,天齊鋰業也表示,該公司重要的聯營公司SQM第一季業績預計將同比大幅下降,由於稅務裁決可能導致SQM2024年第一季的淨利潤減少約11億美元,因此公司在本報告期確認的對該聯營公司的投資收益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在第一季預告揭露後,深交所就天齊鋰業大幅預虧一事下發關注函。請公司結合主營業務開展狀況、產品產銷售、產品價格、原物料採購價格、成本費用、減損提列等因素的具體變化情況,量化分析2024年第一季虧損較2023年第四季大幅增加的原因,並說明是否有持續虧損風險等。

此外,對於SQM稅務爭議裁決一事,深交所還要求天齊鋰業說明具體情況、後續進展情況、對一季度淨利潤的影響金額和計算依據,以及將稅務爭議裁決影響確認在一季度的合理性。


巨額投資成爆雷“推手”

事實上,相較於鋰業整體的疲軟,天齊鋰業的聯營公司智利SQM帶來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對公司的影響更為致命。

據悉,SQM為全球領先的鋰生產商,擁有全球儲量最大的阿塔卡馬鋰鹽湖,內含約1080萬噸金屬鋰當量,無論是資源量還是品質,均居全球前列;2023年,阿塔卡馬為全球在產鋰鹽湖產量最高的項目,佔全球供給總量約44%。

值得一提的是,天齊鋰業當初收購SQM的資金超過了當時企業總資產,這也是公司實控人蔣衛平頗愛的風格。

2013年12月,總資產僅15.69億元的天齊鋰業,在短時間內籌措38.76億元的收購資金,藉此成功攔截洛克伍德對泰利森的收購,將泰利森拿下。 「蛇吞象」的成功,幫助天齊鋰業完成了進階,也令蔣衛平嚐到了甜頭。

早在2016年,天齊鋰業就盯上了SQM ,但卻一直沒有等到好的機會。直到2017年11月,由於反托拉斯調查,持由SQM 32%股權的Nutrien集團必須在2017年11月2日起的18個月內剝離其持有的SQM股權,蔣衛平的機會到來了。

曾有「蛇吞象」成功經驗的蔣衛平,決定「故技重施」。 2018年5月31日,天齊鋰業發佈公告,擬以65美元/股,從Nutrien集團手中收購SQM公司23.77%的A類股股權,總交易價款為40.66億美元。

這筆巨額資金,同樣超過了當時天齊鋰業的總資產,於是在收購過程中,僅有17.8%的資金為天齊鋰業的自有資金,剩下的資金則透過跨國融資貸款來解決。

巨額的負債,讓天齊鋰業還了四年多。 2019年4月,天齊鋰業還曾募資70億元去償還這筆併購貸款,直到2022年7月27日,天齊鋰業才發佈公告表示,已全部償還SQM債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間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頗為強勁,借助拿下SQM帶來的強大產能,天齊鋰業發展迅速,公司股價更是飆升至148.57元/股。然而,好景並未持續多久。

2023年12月27日,SQM宣布與智利國家銅業公司達成諒解備忘錄,將組成由政府控制的合資公司,共同開發鋰礦資源。

其中,SQM的鋰業務將被剝離成為與Codelco的合資企業,後者將持有50%加一股的股份。此舉不僅可能稀釋天齊鋰業在SQM鋰業務中的現有利益,還可能導致天齊鋰業失去拿到優質鋰資源的先機,進而影響到天齊鋰業這次巨額投資的潛在收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SQM發佈公告表示,智利聖地牙哥法院於2024年4月對其2017年和2018年稅務年度的稅務訴訟進行了裁決,撤銷了稅務和海關法庭在2022年11月7日對於該案件的裁決結論。

這一情況使得SQM重新審視所有稅務爭議金額的會計處理,並最終導致其第一季淨利潤減少約11億美元。依據天齊鋰業對SQM的持股比例計算,天齊鋰業約有2.44億美元的淨利受到影響。

事實上,SQM對天齊鋰業績的影響一直頗大。根據天齊鋰業2023年年報數據,截至2023 年底,根據SQM已宣告的分紅方案,公司按照所持股權比例應享有的分紅份額所對應的金額累計約為79億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年報中同樣表示,SQM 2023年度業績年減約48%,這也使得天齊鋰業在2023年對其投資收益較2022年年減。

此外,SQM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同樣不如意。開年至今,SQM股價累計下挫25.62%,股價44.79美元/股,總市值127.9億美元。


跌落神壇的鋰業巨頭

事實上,2022年天齊鋰業和SQM業績的一路攀升,得益於碳酸鋰價格的強勁漲勢。

然而,2023年全球新能源車需求成長放緩,尤其是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成長放緩導致鋰鹽需求放緩,加之過去兩年受惠於鋰價大幅飆升,各大企業的產能出現過剩情況,進一步致使碳酸鋰價格大幅下跌。

數據顯示,2022年碳酸鋰的價格一度達到60萬元/噸,然而2023年末,電池級碳酸鋰國內混合均價僅價僅10,3000元/噸,較2022年高點跌去了80%。

此外,開源證券也表示,預計2024年鋰價將繼續探底。澳礦、非礦、南美鹽湖等項目持續擴張,雖工程多有延期,但預計2024年各項目將陸續投產、爬坡,釋放增量,供需格局轉向過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有部分鋰礦計畫持續展開,鋰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使得近期包括Finnis等高成本礦山宣布停產,同時Greenbush、MtCattlin等礦山下調了24年的產量指引,部分礦山擴產進度放緩。

在這一背景下,天齊鋰業績疲軟。數據顯示,公司在2023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05.03億元,年增0.13%;歸母淨利72.97億元,年增-69.75%;扣非歸母淨利71.77億元,年增-68.88% 。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鋰業巨頭的贛鋒鋰業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年報數據顯示,贛鋒鋰業全年實現歸母淨利49.4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75.87%;實現扣非歸母淨利26.7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86.59%。此外,4月24日,贛鋒鋰業大跌6.71%,收在33.36元/股。

目前來看,鋰價的底部還在構建,相關公司如何穩住自身的基本盤,將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環球老虎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