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哲南等9位華人學者當選! 2024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揭曉

自1863 年成立以來,NAS 每年增選新院士,以表彰他們在科技和工程方面的傑出成就。該獎項被視為美國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目前,NAS 共有約2,400 名院士和500 名外籍會員,其中約190 名獲得諾貝爾獎。

歷史上,多位華人學者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榮譽,如物理學家吳健雄、李政道與楊振寧,數學家華羅庚、丘成桐,電腦科學家姚期智與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等傑出科學家。

2024 年4 月30 日,NAS 公佈了新一屆院士名單,此次評選新增共120 名院士及24 名外籍院士。

其中,當選的華裔科學家有鮑哲南(史丹佛大學),金芳蓉(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馮國平(麻省理工學院),付強(華盛頓大學),侯一鑷(加州理工學院),Liu Chen-yu(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施揚(牛津大學),孫太平(杜克大學)。

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獲選華人學者介紹


鮑哲南,1970 年出生於南京,化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史丹佛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鮑哲南1991 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1995 年博士畢業於芝加哥大學;之後進入貝爾實驗室任職,2001 年獲得貝爾實驗室傑出研究人員稱號;2004 年進入斯坦福大學化學系任教;2011 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 年被選為《自然》(Nature)雜誌年度十大人物;2016 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7 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2018 年成為史丹佛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2021 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鮑哲南一直致力於化學、材料科學、能源、奈米電子學和分子電子學等領域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能源、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感測材料和分子電子裝置、奈米電子學。


金芳蓉,1949 年10 月9 日出生於台灣,數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金芳蓉1970 年畢業台灣大學數學系;1974 年取得賓州大學博士學位;於1998 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曾於1990 年獲美國數學協會Allendoerfer 獎;擔任包括著名學術期刊《應用數學進展》(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在內的20 多種國際期刊的主編或編委;曾任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數學委員會委員。

金芳蓉長期從事組合數學和圖論的研究,在隨機圖、偽隨機圖、Ramsey 理論、圖譜理論等方面頗有建樹。



馮國平,分子神經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系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研究員。

馮國平於1982 年獲得浙江醫科大學醫學學士學位;1985 年獲得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藥理學碩士學位;1995 年獲得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分子遺傳學博士學位;1995 年至2000 年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解剖學和神經生物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2000 年在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系任助理教授,2008 年升任副教授;2010 年到麻省理工學院McGovern 腦研究中心擔任教授;2019 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23 年10 月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馮國平專注於神經突觸和環路功能及精神疾病發生機理,創建神經系統研究新技術,系統揭示了乙醯膽鹼能神經突觸的發育機理,同時創建了為神經生物學界廣泛應用的綠色螢光蛋白轉基因小鼠模型,是神經基因改造動物模型領域國際頂尖專家,光遺傳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付強,大氣科學家,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教授,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和美國氣象學會會員。

付強於1983 年獲得北京大學原地球物理系大氣物理專業學士學位;1986 獲得碩士學位,師從趙柏林院士;1991 獲得美國猶他大學博士學位,師從廖國男院士;1994-2000 年,任教於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2000-至今任教於美國華盛頓大學。曾獲亞歷山大·馮·洪堡研究獎和AMS Jule G. Charney 獎章。

付強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大氣輻射和光散射、輻射傳輸、雲和大氣氣溶膠、遙感、氣候和氣候變遷等。



侯一鑷,1962 年出生於廣東梅縣,數學家,加州理工學院計算與數學科學系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數學會會士。

1982 年大學華南工學院應用數學系;1983-1987 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7 年博士畢業後進入柯朗數學科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93 年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應用數學系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Charles Lee Powell 教授,於2011 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侯一鑷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



Liu Chen-yu,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物理系和核子物理實驗室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Liu Chen-yu於1997 年獲得台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2002 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博士;2005 年起在印第安納大學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22 年起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任物理學教授。

她的研究重點是對稱性測試和基礎中子物理學,以了解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創造和核合成,她的實驗室創造了最精確的中子壽命測量,該紀錄保持至今。



施揚,表觀遺傳學教授,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牛津大學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教授。

施揚於1982 年在上海第一醫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87 年獲得紐約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此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1 年受聘於哈佛大學醫學院;2004 年晉升為哈佛大學終身正教授;2016 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20 年加入牛津大學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2022 年當選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確定癌症中的關鍵表觀遺傳調節因子,闡明它們的作用機制,並透過開發新的治療策略為將基本發現轉化為臨床提供概念基礎。


孫太平,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杜克大學生物學教授,抗戰名將孫立人之女。

1980 年於台灣清華大學獲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87 年於杜克大學獲生物化學與遺傳學專業博士學位;隨後相繼在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 年返回杜克大學任教;曾先後擔任《植物細胞》(Plant Cell)、《植物生理》( Plant Physiology )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的Reviewing Editor、Monitoring Editor 和Editorial Board;2003 年起擔任線上科研評價系統「千名生物學家」評審; 2010 年獲國際植物生長物質協會頒發的傑出研究獎;2021 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孫太平長期從事植物激素赤黴素訊號傳導路徑的分子機制及其調控相關研究。


王貽芳,1963 出生於南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1984 年王貽芳從南京大學畢業後前往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中心,參加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L3 實驗,專業研究高能粒子;1991 年獲得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博士學位;1992 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物理實驗室擔任研究人員;1996 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員;2000 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01 年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2 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2 年3 月8 日王貽芳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該實驗入選美國《科學》(Science)評選的「2012 年十大科學進展」;2013 年入選國家萬人計畫;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1 月9 日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2016 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7 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核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2019 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

王貽芳長期從事高能量物理實驗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亞灣實驗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領導完成其設計、建造與研究;提出並領導了江門中微子實驗。在正負電子對撞方面,領導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新的北京譜儀的設計、建造及前期的研究。 (絡繹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