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刷到幾則新聞,都是關於銀行存款的。
網友感嘆:
本來以為23年的降息頻率已經非常高了,誰知2024年全面降息潮還在繼續,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又來了。
2022年9月,國有大行率先調降存款掛牌利率,拉開了存款降息的序幕。
至今存款利率歷經四輪下調,通常是國有大行率先下調,股份行、中小銀行跟進,“梯次”輪動調整存款利率。
現在,各大銀行的存款利率已經慘不忍睹了,年利率3%以上的定期存款近乎絕跡,大額存單更是“一單難求”。
曾幾何時,為了拉存款,各大銀行發明了很多“高息產品”,除了常見的大額存單,還有協定存款、通知存款、智能存款等等。
以前銀行業務員為了拉存款使勁渾身解數,哥長姐短,送米送油,現在基本閉口不吭了。
以前期限越長利率越高,現在甚至期限越久利率越低,利率都倒掛了。
曾經叫人家“小甜甜”,如今變成了“牛夫人”。
真的是,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定期存款,竟然變成了銀行“甜蜜的負擔”。
以上種種,大白話翻譯過來就是:
銀行不想讓你存款,更不想讓你存定期,尤其不想讓你存長期,上面也不想。
各大銀行為啥突然“集體反悔”,開始限制、叫停這些昔日的“拉存款利器”了?
現在經濟大環境下行,投資收益不好,就業環境也不太好。
大家手上但凡有點錢,大部分都是想著先存起來,不敢貸款買房,更不敢隨便創業投資。
很簡單,如果個人或企業對未來幾年不樂觀,都會自發的通過增加儲蓄,來防範未來可能需要經歷的“過冬”時期。
過去十幾年,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就是房地產和基建。
地產和銀行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地產掉頭了,銀行不可能獨善其身。
地方債規模龐大、增速迅猛,經濟下行、財政稅收壓力增大,如果不降低利息,龐大的政府債務負擔......
從銀行和金融穩定的角度,銀行的息差壓力越來大了。
儲戶的存款就是銀行的負債,貸款就是銀行的資產。
負債端,存款定期化,長期化、高成本的定期存款持續增加,企業端的活化資金卻在減少,直接推升了銀行的存款付息率,使得負債端的壓力越來越大。
一段時間以來,資本市場相對弱勢,疫情及百年變局下,居民風險偏好走低,而且短期內很難得到扭轉。
資產端,經濟曲折復甦與社會需求不足,企業和個人貸款意願不足,可謂長夜漫漫。
存貸款兩端的雙重壓力直接反映在淨息差上。
資料顯示,在42家上市銀行中,2023年僅青島銀行一家淨息差走闊,其餘41家上市銀行淨息差悉數收窄,降幅最大的超過40個基點。
2022年末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9%,2023年四個季度淨息差分別是1.74%、1.74%、1.73%和1.69%。
1.69%,已經到了歷史最低點,低於監管合理水平,可以說全行業打響了息差保衛戰。
這兩年,銀行的存款利息降了一波又一波,但也擋不住儲戶對定期存款的狂熱。
畢竟,當下很難有更好的確定性投資了。
尤其是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改變了預期,居民對加槓桿(負債)非常慎重,越來越熱衷於存錢。
從2020年初到2024年1月,老百姓瘋狂往銀行帳戶裡淨存了58.24萬億元,這相當於2009年到2019年的總和,而且80%左右都是定期存款。
到今年3月末,全國銀行體系裡的居民存款達到了146.4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的餘額也達到了28萬億左右。
這170多萬億“老百姓手裡的錢”在銀行裡躺平,拒絕消費、投資,成為經濟復甦最大的障礙之一。
不得不說,銀行快被定期存款逼瘋了!
一方面,銀行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噌噌噌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消費投資低迷,錢放出去卻沒有那麼多。
這就相當於進貨太多,出貨太少,庫存壓力過高。
也就是經濟學上講的流動性陷阱。
宏觀上,這就需要扭轉人們的預期,讓躺平在銀行裡的錢動起來,去消費、去投資。
“4.30政治局會議”也明確提出:“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整體看,利率下行是一個事實,過去34年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變化如下圖:
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的利率還將不斷走低,甚至可能在某一天迎來零利率時代。
提醒大家:一個漫長的低利率時代或許已經來臨。
尤其是,疊加我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
為了迎接低利率時代,中國還在合併中小金融機構,以增強抗風險能力。
在利率下行的大環境下,守住我們的錢包,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存款吃利息似乎也越來越遙遠了。
面對大勢,普通人雖不能改變,但要做好準備,要做些改變調整,保護自己辛苦攢下的那點財富。
很多人說,存錢越來越不划算了,持續的低利率,有利於資產價格反彈,那就投資唄,比如股票,基金,黃金等等。
其實,不管是大額存單,還是各種高息資產的逐漸消亡,更深層次是社會整體收益率的下降,是全社會風險偏好得急劇下降,是我們經濟轉型的陣痛和代價,這就是所謂百年變局下的一個對應。
當下大環境投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尤其是新手、普通的投資者虧損的機率很高,存款、保險等產品雖然利率低了點,但至少還是有點的。
我還是想勸大家謹慎點。
不確定性環境下穩定就是最稀缺的東西,可能未來會變得越來越稀缺,穩定就是最大的奢侈品。 (功夫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