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資哲學


投資是思想的遊戲,它與你有多麼強壯、你能跑多快多遠無關,它與你如何定義這個世界,以及你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高度相關。

與投資有關的另一個詞是你的世界觀,它是一個複雜的、獨特的混合體,包括你天生的氣質、你的生活經歷、你對這些經歷的反應,以及你從教育、閱讀和生活中汲取的智慧,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心理拼圖,形成你的人生哲學,這是構成你一切的基礎。

一個人的人生哲學會在其人生的每一個節點上,以無數種方式呈現出來。但在這裡,我們只專注在一個面向—你的投資哲學,以及它如何影響你的投資決策,反之,你的決策又帶來哪些影響。

曾經有一個相當不錯的關於投資哲學的定義,它是這樣描述的,“投資哲學是關於金融市場如何運作的認知,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認知為投資目標服務的一系列信念和見解”。就像所有的好定義一樣,這個描述簡潔明了,非常好。為了弄清楚它的全部意義,我們接下來一步一步,條分縷析,仔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

首先,讓我們看看什麼是「一系列信念和見解」。它問的是,你的個人信念是什麼?你對金融市場的運作有何看法?這些看法從何而來?你所學過的什麼知識塑造了你的觀點?

巴菲特告訴我們,股市雖然常常是有效的,但並非時時有效。這就是他對金融市場的看法。

其次,什麼是「運用認知」。這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兩個獨立的因素—方法和個人特質。巴菲特在這裡也給我們指引了方向,他認為,我們應該管理一個低換手率的集中投資組合,這個組合包括一攬子股票,建立在評估了基本面,以及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折扣的基礎上。

這就是巴菲特的投資流程,也是他戰勝市場的方法。關於個人特質,巴菲特曾談到他認為投資者的「個人氣質」非常重要。

所有這些獨立的組成部分(包括你對市場的看法、你的投資方法、你作為投資者的氣質)匯總在一起就反映出完整的你的投資哲學。當這三者和諧交融時,你就可以稱為一個有金錢心智的人。

人類之所以是幸運的,是因為我們有學習的能力。如果你認為市場並沒有如你所預期的那樣為你服務,你可以去嘗試理解新的理念,磨礪自己的金錢心智,最終使自己有能力做出改變。我想不出來比巴菲特投資哲學更好的理念了,因為他所擁有的是終極金錢心智。

我們不乏可以藉鏡的訊息,但我相信,大多數時候,我們太專注於分析巴菲特的投資方法,而對於他深厚的基礎哲學理念關注太少,這些基礎哲學使巴菲特能夠成功地運用其方法。本章的目標就是教你像巴菲特一樣,更能理解投資世界。

我們將深入探討,看看對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我認為對巴菲特有重大影響的人,最早應該始於一位尚未被大眾完全了解的人—巴菲特的父親。

一旦我們清楚了巴菲特的父親對他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巴菲特投資哲學的根源,這一哲學不僅指導了他的個人生活,也指導了他在投資領域的行為。


一、父親:霍華‧霍曼‧巴菲特

談到自己的成功,巴菲特一直毫不猶豫地提醒大家,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出生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他稱之為「中了卵巢彩票」。

他說:「我實在算得上是這個世界上極其幸運的人,我是1930年出生的,我出生在美國的機率只有2%。從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就中了大獎,我出生在美國而不是其他國家,否則我面臨的機會將截然不同。

我補充一點,實際上巴菲特不僅“中了卵巢彩票”,還中了更難得的強力球彩票,因為他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出生在巴菲特家族。

關於巴菲特家族,我們可以追溯到1696年,當年有個叫約翰·巴菲特(John Buffett)的人與漢娜·提圖斯在紐約長島的北岸結婚。時間快速推進到1867年,西德尼·霍曼·巴菲特(Sidney Homan Buffett)響應了政府當時的西進號召,離開紐約,駕著馬車前往西部謀生。

到達奧馬哈之後,他決定留在當地。 1869年,他開了一個雜貨店,名為SH巴菲特雜貨店,由此開啟了巴菲特家族在奧馬哈的商業王朝,延綿不絕,直到今天。

投資人面臨的一個困難的挑戰是,在令你分心的紛繁環境中,如何保持一定的獨立思考。對於那些具有金錢心智的人而言,他們十分清楚,保護和保持獨處思維的「甜蜜的獨立」(sweet independence)是多麼重要。

然而,這種獨立是有代價的。根據定義,獨立的人往往是不走尋常路的人,是不墨守成規的人,正如愛默生提醒我們的那樣,“無論在哪裡,整個社會似乎都有共同的默契,約束其每一個成員” ,尤其是那些特立獨行的人。

大家要明白,獨立思考、自我實現恰恰是具有金錢心智者的強而有力的特質,它具有獨立和反思雙重要求。但是,這還不是全部,金錢心智還需要內在的精神力量,以克服來自外部的對思想和行動獨立者的蔑視。

愛默生寫道:「對於不合群的行為,外界會用它的不滿來鞭打你。因此,一個人必須知道如何應對外界對你的不滿。」此時,金錢心智會得到加強,這令人想起愛默生最著名的一句話:“令人討厭的小人物身上有著愚蠢的一致性,想要偉大就可能被誤解。”


在執行股票買賣的指令之前,投資人應該獨立做出最終決策。毫無疑問,成功的投資就是需要獨立思考,而這正是金錢心智的核心。那些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會做得很好,不這樣做的人會深受其苦。

對此,愛默生表示同情,他曾說:「我們必須獨立,獨立必須先於真正的社會。」這是不是讓你聯想到一個場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總部位於奧馬哈,那裡距離紐約有1200英里之遙,那是一個安靜的所在,遠離華爾街的喧囂與誇張,遠離誇誇其談的佈道。

巴菲特和父親之間的親密關係是眾所周知的。在巴菲特的童年時代,父子倆經常形影不離。霍華德稱他的這個小男孩為“火球”,而少年巴菲特什麼都不想,只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很多年後,巴菲特說如果他的父親是個鞋子推銷員,「我現在可能也是個賣鞋的」。巴菲特常說,父親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是他引導了自己對書籍的熱愛。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每天花時間最多的事情,就是獨自安靜地閱讀和學習。我相信愛默生也會認同這個做法。

毫無疑問,巴菲特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學會了誠實、正直,以及將道德行為放在首位的思想。

巴菲特說:「父親曾經告訴我,建立一個好名聲需要花20年,而失去它只需要20分鐘。這是我從他那裡得到的最好的建議。如果你能記住這句話,就會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

曾經有人問巴菲特,如果可以選擇回到過去,和歷史上的任何人交流,他會選擇誰?巴菲特沒有絲毫猶豫地回答說:“我的父親。”


二、導師:本‧格雷厄姆

本·格雷厄姆於1894年出生於倫敦的猶太商人家庭,他們家做的生意是從奧地利和德國進口瓷器和小古董。 1895年,格雷厄姆的父親舉家遷往紐約,在美國開了一家分公司。

不久之後,格雷厄姆的父親不幸離世,當時35歲,留下他的母親獨自撫養他和他的兩個兄弟。

巴菲特的哲學基礎已經由他的父親建立了起來,現在他有了一種自然的聯繫,可以把他從父親那裡學到的東西和格雷厄姆的學說結合起來。洛溫斯坦解釋說:「本·格雷厄姆打開了一扇門,並以某種形式與巴菲特進行個人對話。他為巴菲特提供了探索市場多種可能性的工具,也提供了一種適合其學生性格的方法。

因此,洛溫斯坦寫道:「有了葛拉漢的技術……以葛拉漢的特質為榜樣,巴菲特能夠展現他標誌性的獨立思考。」但巴菲特和葛拉漢的關係遠不止於此,儘管巴菲特欣然接受了格雷厄姆的投資方法,但他「把格雷厄姆理想化了—就像一個英雄,就像他的父親一樣」。

事實上,巴菲特曾經說過:“本·格雷厄姆遠不僅僅是一名作家或老師。除了我父親,他比任何人對我的影響都要大。”

華倫提醒我們,「要想獲得一生的投資成功,並不需要過人的智商,需要的是一個健全的決策知識框架,以及防止情緒腐蝕該框架的能力」。一種結合了適當哲學架構的投資方法是投資成功的必備法寶。


葛拉漢經常提醒我們,投資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當投資人無法從市場的情緒過山車中擺脫出來時,他們就不可避免地屈服於市場的負面力量,這最終會令他們的投資組合受到懲罰。

巴菲特用他自己的比喻,繼續講述他的老師關於市場先生的寓言,他寫道:「就像舞會上的灰姑娘一樣,你必須聽從那個警告,否則時間一到,一切都會變成南瓜。

對於市場先生,你會發現有用的是他的錢包,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有一天他帶著一種特別愚蠢的情緒出現,你可以自主選擇忽視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響,那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

斯多亞學派會告訴投資人如何應對市場先生,但正是巴菲特接下來所說的這段話,讓我們更了解了投資哲學發展過程中的連結。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比市場先生更了解你的業務,那麼你就不屬於這個遊戲。就像人們在玩撲克時所說的,如果你在遊戲中已經玩了30分鐘,還不知道傻瓜是誰,那麼你就是那個傻瓜。

這句話非常重要,每個投資人都需要認真理解。如果你已經確定了自己持股的一家公司的價值,那麼在很大程度上,你會對股票市場的價格沒有太大興趣,因為股價不是你投資進展的主要衡量指標。

你所投資對象的經濟回報決定了你的財務狀況,而股市的狂躁狀態反而成為一個次要指標,對你決定增加持股或出售股票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一旦你的投資思維達到了這個水平,你很容易保持斯多亞派的漠不關心,會對股市固有的價格波動處變不驚。

事實上,我們的確可以清楚地看到巴菲特在投資方面的斯多亞派風格。他認為股市中所發生的事情非常矛盾,至少從短期走勢來看是這樣的。他寫道:「在我看來,投資的成功不會來自神秘的公式、電腦程式或股票價格變動所產生的閃爍訊號。


相反,能夠將良好的商業判斷與市場情緒隔離開來,保持思想和行動的獨立性,才能使投資者成功。在我努力保持隔離的過程中,我發現牢記格雷厄姆講的市場先生的故事是非常有用的。 」


三、查理·芒格

查理·蒙格與巴菲特相處的時間,遠比巴菲特和他父親或老師相處的時間要長得多。他們在1959年相識,並立即成了好友。

1962年,芒格創立了自己的投資合夥企業惠勒‧芒格公司(Wheeler, Munger& Co),他們成了投資上的鐵哥們。 1978年,芒格成為波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董事長,他們之間的商業夥伴關係一直持續到今天。

兩人的友誼持續了超過60年,兩人對投資的熱情持續了58年,他們完美的「飛行員和副駕駛」的關係持續了42年,他們一起使伯克希爾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總之,巴菲特和蒙格超過一半的生命是在彼此的陪伴下度過的。

1959年,芒格的父親過世,他趕回家料理後事。在朋友的介紹下,巴菲特和蒙格終於在奧馬哈相見。巴菲特當時已經處於創立自己投資合夥企業的初期,他向芒格建議,致富之路不是法律,而是投資。

芒格廣學博學,他的知識範圍之廣令人震驚,似乎很少有他不知道的事。和葛拉漢一樣,他也具有快速得出結論的能力。巴菲特說:“芒格擁有世界上最棒的30秒思維能力。他可以一瞬間洞悉全局,在你說完一句話之前,他就已經看透了本質。”

鑑於芒格所取得的成就,他完全值得有專人為其著書立傳。謝天謝地,我們有幾本關於芒格的書:《窮查理寶典》《查理‧蒙格的智慧》,以及其他優秀的描述了芒格宏大思想體系的書。探究芒格深邃的思想,要從三個面向入手,分別是:發展通識智慧;從失敗中學習;擁抱理性。

1994年4月,在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查理·芒格在吉爾福德·巴布科克博士的學生投資研討會上做了一場精彩演講。在這場演講中,芒格思如泉湧,展現了令人驚嘆的知識廣度。在開始之前,學生們已經準備好了,打算聽聽芒格對股市的觀點,也許還想學會一些投資技巧。

但是,芒格說要做個小變動,他不直接談論投資,而是說「選股藝術是通識智慧藝術的一個小分支」。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裡,他要求學生不要把市場、金融和經濟學看作一個個割裂開來的話題,而是應該將其視為一個廣泛的研究大集合,涵蓋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數學、哲學和心理學。

這就是芒格的風格。

從班傑明·富蘭克林的思考習慣到查理·蒙格專注於獲得通識智慧,我們可以看到一脈相承的脈絡。根據芒格的說法,我們不需要成為每個學科的專家,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對各個學科的主要模型有基本的理解。這樣,在投資時我們就可以享受芒格所說的通識智慧「疊加效益」了。


四、通識智慧在投資中如何呈現?

但是,所謂的通識智慧在投資中到底會如何呈現呢?

如果我們研究物理學,肯定繞不開艾薩克·牛頓。在其名著《數學原理》中,牛頓概述了三個運動定律,其中第三運動定律為:每個力都存在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這直接與既定的經濟學原理有關,主要是供需原則。當供給與需求處於平衡狀態時,我們就說經濟處於平衡狀態。

但是,如果這種平衡被生產或消費中的意外打破,那麼經濟將以相等的力量做出反應,從而恢復平衡。失衡狀態不會長久存在,研究牛頓可以幫助我們掌握這個顛覆的真理。

然而,許多人並沒有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觀察經濟和股市,也許他們更喜歡生物學。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閱讀查爾斯‧達爾文的書,他在書中告訴我們,生命系統的學習、演化、適應過程,以及突變。

毫無疑問,市場也是鮮活的系統,這使得市場與原子物理系統完全不同。原子物理系統是高度可預測的,可以近乎精確地重複相同的動作成千上萬次,物理系統通常處於完美的均衡狀態。

相較之下,生物系統表現出非均衡的特徵,一些微小的變動有時會引發很大的反應,而一些較大的變動可能只會產生微小的反應。

在物理學中,可預見的負回饋推動系統恢復到均衡狀態,但在生物學中,我們觀察到的正回饋循環可以將系統推向新的和不可預見的方向—就像股票市場一樣。

研究社會學給了我們另一個模式:最理想、最有效的社會,主體是最多元的。但一旦多樣性系統出現崩潰,所有成員都只有一種心智時,系統就會變得不穩定,就會導致繁榮和蕭條,就像股市一樣。

從數學中,我們學習了由布萊斯·帕斯卡和皮埃爾·德·費馬所建構的機率論。我們進一步會注意到18世紀的長老會牧師托馬斯·貝葉斯,他的定理給了我們一個數學公式,在信息和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基於過去的數據,透過動態調整的方法,幫助我們一步步預測出相關的機率。

總而言之,帕斯卡、費馬和貝葉斯給了我們一個框架,可以正確估計公司未來的自由現金流,這使我們確定投資的內在價值成為可能。

在哲學中,我們毫無疑問會同時研究古代斯多亞學派和現代哲學家,如勒內·笛卡爾、弗朗西斯·培根、大衛·休謨和伊曼努爾·康德(我們將在本章的後面再次提到他們)。

我們會閱讀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邏輯、數學和語言哲學。從維根斯坦那裡,我們了解到,當我們談論「意義」時,指的是我們在語言使用中達成語言理解時所給出的解釋。如果無法給予解釋,往往是因為我們未能正確地描述事實。

如果沒有對心理學的深入研究,那麼投資中的通識智慧就是不完整的。由此我們將進入對於失敗的研究,從失敗中學習。

在芒格看來,研究什麼是有效的很重要,研究什麼是無效的是絕對必要。要找到失敗的根源就要從心理學開始,因為幾乎沒有例外,我們的失敗、錯誤,都源自於心理迷思中的思考錯誤。

在過去的40年中,關於決策和投資心理學的文章汗牛充棟,你一定會認為廣大投資者應該已經調整了他們的思維技能,但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哲學家迪特里希·德爾納告訴我們,問題出在那些想走捷徑的人身上,他稱之為「捷徑思維」。

他說,“相對於搞清楚系統中多變量相互之間的複雜關係”,人們傾向於只選擇一個變數。這在心理上是經濟的,是一種捷徑,因為它使我們從大量的額外工作中解脫出來。但是,正是這種偷工減料式的「捷徑思維」引發了問題。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蒙格,都常提到理性的概念。正如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的那樣,他們傾向於把它看得比所有其他心理模型都重要。

所以,當他們談到理性的重要性時,我們有必要認真聽。但我們真的能確定他們是什麼意思嗎?他們是否在更隨意的邏輯上使用了這個詞?也許吧。還是他們是兩個喜歡認真閱讀的人,思考兩個學術學派之間的經典爭論?也許也是這樣。

我懷疑,答案更有可能是這兩者的結合。巴菲特和蒙格花了多年的時間閱讀和思考那些重要的概念,塑造了他們自己對真理的感知。我認為花些時間去探索一下,形成這種獨特的伯克希爾的理性方法,理清各種哲學之間的線索,是明智的。

要理解金錢心智的錯綜複雜,我們必須充分了解一些投資方法,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定義、收購和管理創造價值的企業。但這並不是全部,因為我們在本章中也學到,哲學基礎對我們理解投資世界同樣重要。

那麼,關於金錢心智這個話題,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我們可以說金錢心智是獨立思考、自我實現,正如愛默生的定義。一個具有金錢心智的人知道自己擁有什麼以及為什麼擁有,金錢心智不僅可以增強自信,還能面對股市的恐懼和貪婪保持理性。

正如查理·芒格所概述的那樣,一個具有金錢心智的人,透過研究不同學科的心理模型來發展通識的智慧。

同樣重要的是,以金錢心智去研究失敗能避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金錢心智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它既欣賞先驗知識,又欣賞事後經驗,它理解兩者融合的最大好處。最後,金錢心智是務實的。(筆記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