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02年,外灘傳奇市府大樓迎來首次開放



外灘萬國建築,濃縮了上海百年歷史

隨便一棟,都能講述一段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其中的佼佼者,當屬102歲的老市府大樓

也是曾經的老上海工部局大樓

這裡是“遠東第一樂隊”誕生的地方

是舊上海最高水平的人文藝術殿堂

也是新中國上海市人民政府首個辦公大樓

新舊政權在這交替,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這升起

愛因斯坦中國唯一一次相對論演講在這舉行……



如今,這個歷經百年滄桑

一直被老百姓敬重、仰望的大樓

迎來“樓生”中的重大轉折

不僅完成了百年來首次大規模改造修繕

還將化身外灘最大圍合式潮流街區對外開放


“遠東第一圍合式建築”

代表了20世紀初期建築的最高水準



南京東路步行街沿江西中路向南約200米,佇立著一座精美的歷史建築。獨特的圍合式建築形態,讓人們無論站哪條街道、哪個角度,都難以窺其全貌。



頂樓露台視野


這就是擁有百年歷史的上海老市府大樓,曾被譽為“遠東第一圍合式建築”



老大樓距離外灘濱江直線距離只有300多米,頂樓區域內絕無僅有的環形露台,不僅可以遠眺陸家嘴三件套,還可以360°俯瞰外灘全景。



大樓始建於1914年(1922年完工),至今已經有110年歷史,建築外形是經典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帶有巴洛克風格裝飾和漂亮的拱形券窗。




全石材立面,塔司干雙柱、愛奧尼式列柱讓建築顯得宏偉大氣;弧形窗楣、三角山花等細節之處又不乏精緻。



據說大樓無論是設計水平、審美取向,還是施工技術,都代表了那個年代的最高水準。



因為建築沿街的外牆全部使用花崗石築成,視覺上彷彿一幢用石頭壘起來的城堡,所以建成之時,這裡也被市民們親切地稱呼為“石頭房子”。

當然,這不是一幢普通的石頭房子,它歷經工部局大樓,汪偽政權、上海市國民黨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歷代變革。



也曾是市勞動局、民政局、衛生局、市政工程局辦公場所……可以說書寫著上海市政管理歷史譜系!


裝著老上海無數傳奇故事

上海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



老市府大樓的每一個路口轉角處,都是別緻的凹面扇形門廊。而漢口路與江西中路交接處的主入口,在老上海人的心中有著十分重大且特殊的意義——這裡是上海解放後第一面紅旗升起的地方。



1949年10月2日昇旗儀式


1949年10月2日的升旗儀式,昭示著新生的上海完成了新舊兩個政府的交替,老市府大樓,就是這一歷史時刻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大樓初始建築面積約22705㎡,內部足足有400多個房間。一度集合了工部局各個部門的800多名中外籍員工,不難想像當年工部局在此辦公時的蓬勃景象。



內院有一棟與工部局大樓同時期(20世紀初)建成的復古“小紅樓”,曾先後作為公老工部局的衛生處辦公樓、救火處消防員宿舍樓等。

紅磚紅瓦,拱形廊道,精美的裝飾細節透著濃濃的英式維多利亞建築風格,非常出片,堪稱街區的顏值擔當。


院內原大禮堂位置新建大樓


院內原本還有一棟市府大禮堂,可惜在2003年的火災中被燒燬。大禮堂是西方樂團在上海演出的首個劇場,也是“遠東第一樂團”上海公共樂隊誕生地和主要排練演出場所。



這裡接待過來自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北韓等十幾個國家的藝術團體。包括小澤征爾攜波士頓交響樂團,美國華盛頓芭蕾舞團,世界著名的舞劇《灰姑娘》、歌劇《弄臣》等的上海首演都是在這裡。

新建大樓很好拍,光影下超出片

那時的上海人,能到裡面去看一場電影、一場芭蕾,或是一場音樂劇,是老”扎台型“的事情了。


愛因斯坦相對論演講報導


1923年1月1日,愛因斯坦從日本講學返回途徑上海時,獲知自己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在這個剛建成不久的大禮堂內舉辦了中國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相對論的演講。這次演講,一度轟動了整個上海灘。


總耗資高達200萬兩白銀

陳毅市長辦公室和會議室至今保留完好



據說當年整個大樓的建造總耗資高達200萬兩白銀。內部裝修耗資不菲,走廊過道和牆壁等公共空間,都採用了大理石或者彩色釉面瓷磚。




主入口大堂盡頭,有座工部局抗戰陣亡員工紀念碑。新中國成立後紀念碑外覆蓋了陳毅市長的題詞“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設人民的上海”。頗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意味……



辦公室、會議室內部則鋪設昂貴的楊松、柳桉木地板,複雜美觀的拼貼工藝讓人歎為觀止。實木牆板和天花板上的雕花更是異常精美。



內部衛生裝置、電梯、熱水汀等都是進口名牌,百年前的門鎖和電燈開關,至今還能正常使用。



走廊裡不起眼的角落還隱藏著一個不小的”金庫“,厚重的進口金屬大門後,曾經封存過當時的政府資產和珍貴的歷史檔案。



這座大樓見證了太多舊上海的“風雲際會,風雨飄搖”。法國霞飛元帥的公宴;著名大法官費唐的《上海公共租界情形報告書》;錢大鈞市長對“偽上海特別市政府”的接收;蔣介石、宋美齡等名人政要的到訪……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時,陳毅任市長在這個半圓形的辦公室,舉行了接管國民黨上海市政府的儀式。

時光彷彿在某個瞬間定格,會議室辦公桌椅,均為原物,仍是當年的模樣;書櫃中,書籍、筆墨紙硯,錯落有致。內部陳列著陳毅市長的生平故事和建築相關的歷史史實。



市長辦公室對面是一個大會議室,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召開的每一個會議,都曾關係到上海未來的局勢與發展。


等了100多年的”世紀大圍合”

42000㎡外灘最大圍合街區即將對外開放


改造中的老市府大樓


2014年,老市府大樓啟動了百年來最大的一次保護性綜合改造,由202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英國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親自領銜設計。


如果在改造前從前高空俯瞰,能發現老市府大樓整體是呈C字型的,建築沿漢口路、江西中路和福州路三條街道佈局,環繞成一個內院,總長約350米。

大樓最早是工部局為了擴大辦公樓而籌建,1914年破土動工時,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從歐洲運送建材(當時剛開始時興用鋼筋水泥)受阻影響了工程,大樓最終1922年才正式交付。



然而新投入使用的大樓實際是“不完整”的。1912年設計原稿上規劃的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圍合型建築,內院有小紅樓和大禮堂。但大樓卻因戰爭等諸多因素,最終只建成了三分之二,在河南中路福州路形成一個L形的缺口。



為了彌補這份延續100多年的遺憾,這次改造對大樓現有的L型缺口進行“世紀大圍合”,還原最初的完整閉環,老市府大樓也在一個世紀後“最終完滿”。



大樓新建部分選取的材料和建造工藝與老建築不同,兩個世紀的建築整體和諧統一,細看又有明確的區分。


院內新建的禮堂大樓,從最初的貼建(與主樓相連),改成了一個獨立的禮堂建築,讓院內70*70米外灘最大圍合院落廣場更為完整。雖然建築形態已經改變,但在歷史和功能的傳承下,也不失為老禮堂另一種形式的“重生”。



改造後的老市府大樓,地上面積約42000㎡,地下面積約26000㎡,整體形成由原工部局大樓、小紅樓、環形擴建建築、庭院建築等組成的街區尺度的圍合式建築綜合體。


頂樓露台視野


整個街區的大約70%的空間規劃為辦公用途,將引進國內外重量級的金融機構以及知名企業。約30%的空間,如一樓街區、紅樓、大禮堂、5樓部分露台,等為共享的商業和文化空間,將引進咖啡、簡餐、潮流零售等業態。



建築內主入口公共區域,陳毅市長辦公室、會議室等具有重大歷史文化意義的空間,未來會不定時舉辦文化藝術展覽和各類活動。



近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內院,將作為開放式廣場率先對市民開放,下半年起就會舉辦各類面向公眾的活動啦。



新建的大禮堂將傳承老大禮堂的功能,目標引進世界級文化藝術機構,未來作為音樂和文藝演出場所,打造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音樂藝術殿堂。


顏值擔當的紅樓,則計畫引進高品質主廚餐廳和國際頂奢品牌,成為高端消費地標。



很快,老市府大樓就將以全新的姿態迎來一個世紀以來的首次對外開放,你期待麼? (Shanghai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