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最新“千萬人口城市”揭榜

萬億GDP、千萬人口,幾乎是所有城市的共同追求。

當萬億GDP俱樂部不斷擴容,千萬人口城市矩陣卻多年未有突破。

人口大盤見頂,搶人大戰變成零和博弈,千萬人口競奪戰,只會越來越激烈。

誰會跌出千萬人口俱樂部?誰是下一個有力競爭者?

01

最新全國千萬人口大市名單,正式出爐。

過去一年,全國常住人口減少208萬人,但超大特大城市幾乎都保持正增長,體現了高能級城市的強虹吸能力。

根據最新資料,中國共有17個千萬人口大市: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廣州、深圳、武漢、天津、西安、蘇州、鄭州、杭州、石家莊、臨沂、長沙、東莞、青島。



17個千萬人口大市,幾乎都是一二線城市,只有臨沂一個普通地級市。

中國的城市與國際不同,更多是行政區劃的概念,既有“城”也有大量縣域和鄉村,而國際上侷限於“城”。

中國千萬人口大市比比皆是,但與國際城市沒有橫向可比性。

這些人口大市,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常住人超過2000萬人。

重慶超過3000萬人,上海接近2500萬人,北京、成都超過2100萬人,成都正在逼近北京



作為中國人口第一大市,重慶常住人口約為3200萬人,戶籍人口高達3400萬人,2035年規劃人口更是達到3600萬人。

顯然,這是廣義市域的概念,如果將重慶視作一個省,主城都市區相當於省會。

前不久,重慶主城都市區再次擴容,從最初的9區到21區再到最新22區,其人口規模約為2200萬人,與成都相當。

第二梯隊,廣州、深圳,常住人口超過1700萬人。

過去一年,廣州、深圳分別增長9.3萬、12.8萬人,扭轉疫情時期的負增長局面,重回增長軌道。

雖說兩地常住人口不及北上成渝,但算上商旅、探親等短期人口,即時人口都已超過2200萬人,廣州更高達2400萬人,活力可見一斑。

作為人口第一大省,廣東未來或將有4大千萬人口城市,除了廣深莞之外,佛山只有一步之遙。

第三梯隊,武漢、天津、西安、鄭州、蘇州等,常住人口在1000萬-1500萬之間。

這些城市,以強省會、經濟強市為主,強省會人口增長勢頭更猛,不乏後來居上的可能。

過去三年,人口增長第一城之位,不再為廣深杭所壟斷,而是花落中西部強省會,分別被武漢、長沙、合肥所斬獲。

省會強則全省強,幾乎成了中西部省份的共識,做大省會經濟人口能級,也就成了普遍選擇。

02

過去幾年,中國千萬人口城市矩陣發生幾個重要變化。

第一大變化,鄭州趕超蘇州,武漢趕超天津,長沙連超青島、東莞,在千萬人口俱樂部裡再進一步。

這是強省會的勝利。三大中部省會所在的省份,總人口都遭遇負增長,只有省會成了例外。

正如《瘋狂“虹吸”!強省會,又跑贏了》所分析的,陸權復興的背後,是中國大循環、產業西移、內陸開放、強省會戰略等帶來的貢獻。



第二大變化,哈爾濱人口跌破千萬,東北再無千萬人口大市。

哈爾濱,曾是東北唯一的千萬人口大市,但在自然人口負增長、年輕人口持續流失的雙重壓力下,常住人口於2021年首度跌破1000萬。

過去兩年,黑龍江人口格局仍未實現逆轉,哈爾濱雖然晉級網紅城市,但常住人口未能恢復增長。



短期,哈市恐怕沒有重返千萬人口俱樂部的可能。

第三大變化,千萬人口俱樂部,幾乎都被一二線城市壟斷,只剩下臨沂一個普通地級市。

高峰時期,河南南陽、河北保定、山東臨沂總人口都一度超過千萬,但南陽、保定或由於人口流失,或因拆分等因素,而跌破千萬。

臨沂是山東人口第一大市,力壓濟南青島,但人口能級卻不不是一個等級。

正如前文所言,臨沂的千萬,是行政區域上的千萬,只有3個市轄區,而以農業為主的縣多達9個。

所以,以更嚴格的城區人口來看,坐擁千萬人口的臨沂,城區人口還不到300萬人,僅位列II型大城市。

而濟南、青島,都是特大城市。

03

千萬人口爭奪戰,越來越激烈了。

過去10年,西安、鄭州、武漢、杭州、東莞、青島、長沙集體晉級千萬人口俱樂部。

目前,在主要一二線城市裡,合肥、寧波、南京、哈爾濱、濟南、瀋陽、長春都超過900萬人,未來幾年有望聯袂晉級。



此外,還有一些三四線城市總人口規模同樣位居前列,包括溫州、濰坊、邯鄲、徐州、南陽等地。

不過,與十年前相比,如今城市人口擴張的難度越來越大。

全國人口大盤已經見頂,2/3左右的省份人口遭遇負增長,人口競爭早已從來者有份,淪為零和遊戲。

“零和”的意思,你增我減,你進我退,有城市在增長,必然有城市在減少。

同時,新一輪搶人大戰正在打響,在零和博弈之下,各大城市不再侷限於爭搶大學生,而是來者不拒。

只要是勞動力,只要是年輕人,只要是人,都在正強之列。

買房落戶、租房落戶屢見不鮮,零門檻落戶成了三四線標配。

可見,自然人口不能再提供新的增量,而人口流動又面臨大洗牌,千萬人口大市之爭,只會愈發白熱化。

沿海普通地市的人口格局,或許會受到外貿波動及製造業走勢的影響,能否繼續上演“孔雀東南飛”的奇蹟,值得關注。

與之對比,中西部省會,在產業西移、中國大循環、強省會等戰略的助力之下,有望持續虹吸全省人口,並帶動一定的外來務工人員回流,從而不斷做大人口基本盤。

當然,搶人重要,但留人更重要,留得住的才真正屬於自己,這樣的千萬人口大市,才真正具有含金量。

04

哪些城市有望率先晉級?

如果時間回流到10多年前,人口增長對於所有城市來說都是家常便飯,但現在卻完全不同。

不少城市喊出在十四五時期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人的口號,但離2025年只有一年時間,幾乎沒有地方能夠成功突圍。

從過去幾年年均人口增量來看,誰最有可能率先邁過千萬大關?

其一,合肥先行一步,快則今年,慢則明年,就有望突破1000萬人。

2018年到2023年,合肥人口從893.2萬增加到985萬,大增超過100萬人,按照年均增量,最遲明年就有望晉級千萬人口大市。

合肥的人口增長,一部分來自自然人口淨增長的貢獻,另一部分則來自人口從江浙滬等地的回流。

合肥所在的安徽,被視為江浙滬的後花園,上海南京杭州一直都在爭奪“徽京”之位。

但隨著合肥經濟產業逐步崛起,這一局面正在被逆轉,人口回流,正在成為合肥晉級千萬人口俱樂部的最大支撐。

其二,南京、寧波、佛山,恐怕都要3-5年,乃至更長時間。

這些城市年均人口增量都不到10萬人,而離千萬人口大關還有30-50萬的距離,至少需要3-5年時間。

以南京為例。2018年-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從924萬增加到954.7萬人,僅增長30萬人,按照這一趨勢,想要邁過千萬大關,可能需要5年以上時間。

其三,東北何時誕生下一個千萬人口大市?

時間會很漫長。雖然東北人口淨流出局面有所緩解,但總人口仍未回正。

2023年,遼寧、吉林人口跨省淨流入分別為8.6萬人、4.3萬人,扭轉了10多年來人口持續淨流出的局面。

不過,由於兩地自然人口仍在負增長,總人口並未隨之轉正,人口負增長態勢依舊。

而作為中心城市,瀋陽、長春整體人口都已實現正增長,且雙雙超過900萬人,離千萬大關看似並不遙遠。

但是,瀋陽、長春年均人口增量只有幾萬人,面對八九十萬的巨大差距,恐怕需要10年以上才能突圍。

無論如何,東北亟需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也急需一個強增長極,來穩住經濟和人口大盤。 (國民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