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風雲】法國強硬表態

5月20日,也就是國際刑事法院(ICC)檢察官宣佈尋求對以色列總理與防長以及3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領導人發出逮捕令當天,法國表示支援ICC的獨立性。

CNN評論稱,法國的這一舉動標誌著其立場與西方盟友之間存在重大分歧,法國是少數幾個願意對以色列採取更強硬立場的西方國家之一。

其實,在本輪以巴衝突爆發後,法國總統馬克宏也是第一位訪問巴勒斯坦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俄烏衝突爆發後,他同樣是第一位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的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

馬克宏在多個國際議題上的立場,實際上展現的是法國長期以來維持的外交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既有對現實政治利益的考量,也有歷史文化基礎。

不過,在變亂交織的今天,法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並推進t歐盟的戰略自主,也面臨不少挑戰。


2023年10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約旦河西岸拉姆安拉會見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 (視覺中國)


有保持外交獨立的傳統

5月20日,國際刑事法院(ICC)檢察官卡里姆·汗發表聲明說,他正在向該法院申請對包括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內的兩名以政府高官和3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領導人的逮捕令。

對於卡里姆·汗的舉動,美國強烈反對。根據多家美媒的報導,從美國總統拜登到國務卿布林肯,再到國會參議院兩黨領袖,都先後表態,用“令人憤慨”“可恥”“極不公平”,甚至是“流氓私設法庭」來形容對卡里姆·汗和ICC的不滿。

與美國態度類似的西方主要國家還有英國和義大利。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媒體稱,英國首相蘇納克透過發言人表示,要求對以總理髮布逮捕令無助於解決以巴衝突。義大利副總理兼外長塔亞尼認為,這是不可接受的。

德國的態度則更加複雜,該國政府發言人5月22日表示,如果ICC批准逮捕以總理,柏林「將遵守法律」。不過,德國外交部先前警告說,同時申請對哈馬斯領導人和以色列官員發出逮捕令,會給人「哈馬斯與以色列等同的錯誤印象」。

相較之下,同為西方主要國家的法國在卡里姆·汗發表聲明當天就表示,支援ICC及其獨立性,並支援打擊有罪不罰的所有情況。

法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譴責哈馬斯在去年10月7日襲擊以色列期間實施的屠殺及伴隨的酷刑和性暴力行為,並稱已警告以色列「必須嚴格遵守國際人道主義法,特別是加薩地帶的平民傷亡程度令人無法接受,以及人道主義准入不足」。 CNN對此評論稱,法國與其西方盟友「背道而馳」。

其實,法國與其西方盟友「背道而馳」的行動還有不少,例如在本輪以巴衝突爆發後,法國總統馬克宏是第一位訪問巴勒斯坦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在西方各國大力抨擊俄羅斯之時,馬克宏前往莫斯科試圖勸和,並公開呼籲不要「羞辱」俄羅斯。

他也擔任嘉賓,出席了2022年11月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成為第一位參與該組織會議的歐洲國家元首。面對能源危機、通貨膨脹、氣候變遷等難題,法方希望增強與亞太國家合作,尋找解決危機的良策。

法國保持外交獨立、追求戰略自主,並非始於馬克宏政府,而是長期如此。據「德國之聲」等媒體報導,1964年,法國成為第一個同新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時任總統戴高樂將軍宣佈該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只在聯盟內保留會員的地位。戴高樂將軍為此闡述理由時說:“這樣做,是為了恢復一個國家主權的正常狀態。”

直到2009年,法國才為了「加強法國以及歐洲在北約內部的影響力」重新加入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文稱,戴高樂願意與蘇聯對話,並主張法國有必要維持對其核武打擊能力的控制。

2003年,法國時任總統希拉克帶頭公開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表達不同立場。


有不做「美國附庸」的地緣政治思維

法國致力於維持本國的戰略自主。實際上,「戰略自主」這個詞1994年首次出現在法國的「防務白皮書」裡,是指不能只依靠北約的保障而放棄核威懾,否則法國將陷入對北約的依賴。

據法國《世界報》報導,2013年,這一術語被應用於歐盟的防務領域,隨後於2016年被納入歐盟的「全球戰略」檔案,而馬克宏尋求將「戰略自主」變成歐洲一體化的標誌。

馬克宏在第一任期內就推出了「法國復興」計畫,將再工業化作為施政重點,劍指環保和科技兩大領域,目標是幫助法國再次回歸工業和技術大國定位。

2022年5月第二次就任法國總統時,他又提出將在第二任期給法國帶來新變化,誓言法國將採用更獨立自主的發展模式,在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等領域實現全面復興。

與此同時,法國也不斷推進歐洲實現戰略自主。在外交問題上,馬克宏呼籲歐盟增強地緣政治思維,並強調歐洲不能做「美國附庸」。

去年4月結束對中國的國事訪問後,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台灣問題表示,歐洲最大的危機就是被捲入不屬於自己的危機,歐洲必須力抗壓力,避免成為美國的附庸。

今年4月25日,他在巴黎索邦大學發表演講時強調,歐洲「必須表明它絕不是美國的附庸,而且它也知道如何與世界其他地區對話」。

在防務問題上,一些歐洲國家始終認為美國領導下的北約能為其帶來安全,而法國堅持推進歐盟本身的防務建設。

《華盛頓郵報》稱,馬克宏在巴黎索邦大學發表演講時概述了他對歐洲戰略自主的最新願景,包括加強歐洲國防生產和擴大工業政策的計畫。

2022年上半年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時,法國推動推出《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計畫,為歐盟未來5到10年的安全與和防務政策制定了方向,包括建立5000人的快速反應部隊、加強防務能力投入、大幅增加防務開支等。


有根植於法蘭西文化的深厚傳統底蘊

對於法國在以巴衝突問題上態度的轉變以及在ICC一事上的立場,卡達半島電視台分析說,這是因為法國比較務實,希望藉此恢復其在全球舞台上失去的影響力,並重新定位自己在中東的地位,以獲得足夠的信譽,使巴黎成為一個真正的調解人。

不過,有學者表示,法國的外交獨立性以及對戰略自主的追求,有著更深的文化底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執行所長陳陽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法國獨立自主的精神根植於法蘭西文化的深厚傳統底蘊之中。

首先,從17世紀初法蘭西王國傑出的政治家黎塞留到戴高樂,法國是一個創造了「國家主權」學說、推崇國家利益至上原則的國家,法蘭西文化中重要的國家意識使得他們不會輕易放棄獨立自主而讓國家利益受損。

其次,起伏的法國歷史也是造就法國獨立精神很重要的原因。法國有著戰敗和割讓領土、被他國統治的歷史,這讓他們對主權問題極為敏感,對獨立和主權倍加珍惜。

在戴高樂眼中,美國的利益絕對不等於法蘭西的利益,北約的戰略和法國的目標也不一致。再一次,啟蒙運動中許多獨立思想都是由法國人提出的。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者嚴展宇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戴高樂主義」始終貫穿著二戰後的法國外交,其目標是為了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世界大國地位,強調與美國的“夥伴關係”而非“追隨關係”,避免法國成為美國附庸。

法國豐富的外交經驗造就了它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鮮明的大國意識,在「戴高樂主義」的影響下,法國認為自身是西方世界中一個獨立自主的成員。可以說,「戴高樂主義」構成了法國在外交領域的自我認同與行動綱領。


有較明顯的制度優勢和軟硬實力

位於比利時的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發文稱,自1945年以來,歐洲的安全一直依賴美國。即使在冷戰結束後很長時間內,歐洲也不願投資確保自身共同安全的能力。那麼,法國是否有能力推動實現歐洲的戰略自主呢?

許多美國媒體和智庫都對法國所呼籲的歐洲戰略自主持悲觀甚至否定態度。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023年報導,歐洲戰略自主是“法國人的白日夢”,巴黎在推行一項“有利於自身但惹惱其他所有人的歐洲政策”。

文章稱,法國尋求歐洲戰略自主,即在戰略事務上獨立於美國。這種想法讓中歐和東歐國家感到不安。它們認為,美國是它們的主要安全保障。這些國家懷疑法國以歐洲集體的名義,提出了提高法國地位、同時惹惱美國的想法。

美國智庫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2024年4月發文稱,歐洲的長期戰略自主取決於其軍事工業基礎的巨大發展,而這取決於歐洲工業強國德國的全面參與。除了德國不願意接受法國的領導外,其經濟也步履蹣跚,甚至面臨「去工業化」的問題。

誠然,在法國追求歐洲戰略自主方面,挑戰並不少。陳陽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其中之一就是法國國內局勢帶來的問題,例如先前發生的各類抗議。

此外,在國際上,法國在非洲地區的影響力也正在下降。 2023年9月24日晚,法國總統馬克宏宣佈將從尼日召回大使,並在這一年年底前撤出1,500名駐軍。這是法國兩年內第四次從非洲國家撤軍,標誌著法國在非洲特別是在薩赫勒地區的全面戰略收縮。

嚴展宇對記者表示,在推進實現歐洲戰略自主方面,法國還面臨美國的壓力。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美國頻繁施壓法國,要求後者在亞太地區採取與華盛頓一致的政策。

巴黎也面臨歐洲內部親美國家的壓力。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基於對歐洲防務能力和美國援助的不信任,除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個別國家外,中東歐國家對法國「擺脫」美國的做法十分不滿。

不過,在推進歐洲戰略自主方面,法國也擁有許多優勢。陳陽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法國首先具有國內政治體制優勢。

法國是一個半總統制國家,總統權力相對較大,在推行一系列政策時受到的掣肘比較少。在當今歐洲政壇碎片化愈演愈烈的情況之下,法國的制度優勢比較明顯,這使得它能夠推行一些思想和政策。

其次,法國作為歐洲大陸唯一的核武大國、歐盟「德法引擎」的一員,以及歐盟唯一擁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的國家,有實力來推行本國的倡議。

最後,法國各級官員遍及歐盟機構,這令法國在整個歐盟體系當中掌握一定話語權,能夠獲得機制上的便利。

嚴展宇分析稱,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核大國和歐洲經濟強國,法國具有較強硬實力推進歐洲戰略自主,成為該行動的歐盟領頭羊,為其他歐盟大國樹立信心。

此外,法國也擁有較強的軟實力去推進其計畫。法國對其他歐盟國家的文化吸引力,在經貿、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標準引領等都能為法國推進歐洲戰略自主加分。

「法國的政策及其實力,在歐盟外交層面上起到了舉旗定向的作用。」陳陽對記者表示,法國能夠把自身的政策理念透過不同的管道傳導到整個歐盟層面上。在未來的幾年當中,法國的外交傾向和實力對歐盟的影響可能會進一步增強。 (環時深度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