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夢碎20年後,香港又要造晶片了

香港也要造晶片了,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近日,香港特區立法會已批准撥款28.4 億港元,設立一個專注於開發半導體的研究中心-香港微電子研發院。據報導,該研究中心將落地元朗創新園,容納兩條第三代半導體的試驗生產線,並允許初創公司、中小企業在將產品商業化之前完成運行測試

先前各種動作和線索都表明,香港要在半導體行業大幹一場。

去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首次宣佈了半導體相關舉措。而近期獲准的“新工業化加速計畫”,同樣覆蓋了先進製造和新能源科技,整個計畫將投入100億港元。

這一次,香港能抓住這來之不易的產業東風嗎?


圖源| 微博@香港旅遊發展局


不只是東方好萊塢也曾是半導體重鎮

談及香港,大多數人對其印像還停留在消散多時的東方好萊塢,故事性頗多的“四大家族”,亦或是舉足輕重的亞洲金融中心。極少會有人將半導體產業與香港掛鉤,畢竟這個資金技術密集產業,與香港當前的底色和風格似乎不搭。

事實上,香港是全球最早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地區之一,早過台灣、新加坡,眾多海外半導體大廠曾一度爭先奔赴香港建設海外工廠。只不過,隨著香港後來經濟結構的變化,半導體等電子產業逐漸式微,金融、地產、旅遊成為經濟支柱。

全球積體電路歷史開端於上世紀50年代末,而香港與國際半導體大廠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發生於1962年。這一年,美國仙童半導體在香港恆業街租下一家膠鞋廠,在那裡建造了其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個晶片生產基地。

仙童選擇香港的理由很簡單。一方面,香港是個“自由港”,在稅率、關稅、進口等方面存在優勢;另一方面,當時電晶體的組裝等環節較為依賴心細手巧的女工,而當時香港勞動力時薪僅美國工人的十分之一,且更能吃苦耐勞。


圖源 | 微博@香港旅遊發展局


在香港,仙童不僅可以實現降本增效,還可以擺脫美國工會對生產的干擾。 1963年,工廠正式投入營運。頗能吃苦耐勞的香港工人通過日以繼夜的“三班倒”,在產量超預期的情況下還完美保證了質量,這讓仙童非常滿意。

仙童半導體在香港的成功,友商都看在眼裡,都好奇香港有什麼魅力。在理解一番之後,包括德州儀器、摩托羅拉、NEC等半導體公司都在此地建造海外工廠。到1970年,香港電子廠的數量達到230家,僱傭工人達3.8萬人

產業往往都有聚集效應。隨著一眾大廠在香港設立生產基地、封裝廠,電子廠商也越來越多,許多跨國零件商同樣看到了商機,紛紛前來香港設立銷售部門,專門負責當地的分銷採購。當時,內地的電子元件供應主要都是經由香港向國外進口。

70年代的香港,房地產尚未起飛,製造業和工業才是這顆東方明珠的底色,工業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一度在80%以上。承接住來自美國、日本等地的產業轉移,為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奠定了基礎。


命運的齒輪轉空了?

香港和半導體故事有著完美的開頭,後續過程卻算不上合格。

80年代,摩托羅拉等巨頭相繼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萬力半導體是前者旗下的香港半導體公司,曾在港開設了3 座半導體測試及封裝廠。另外,香港電子產業透過引進海外技術裝置,興建了興華、愛卡、華科三家生產積體電路的工廠。

1989年,香港電子生產廠達到2009家,出口價值達558.18億港元。

若是按照這個節奏發展,香港在今天必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重鎮,即便無法比肩台灣,也不會弱於新加坡。但遺憾的是,2002年,前文提到的萬力半導體宣佈將大部分產線遷往天津。時至今日,香港在全球半導體領域並沒有太多聲量,也沒有出現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企業。

所以,命運的齒輪轉了個寂寞?問題在於地租飆漲、人才緊缺、當地政府對半導體的重視不夠。


圖源 | 微博@香港旅遊發展局


90年代,香港房地產業逐漸進入黃金時代,食得紅利的房地產商們站在時代潮頭,「四大家族」的說法逐漸興起。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必然帶動地租的瘋漲,尤其是在土地資源受限嚴重的香港。而且,香港也無法給半導體企業提供充滿誘惑力的稅收優惠、土地政策和補貼。

此外,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生產製造端的機械化、自動化越來越突出,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少,對高素質工程師的需求則與日俱增。在那個年代,香港的年輕人更樂意與追求扮演明星、律師、醫生、商人等社會角色,而非穿著制服在工廠裡悶頭幹活。

最後,半導體產業非常特殊。查理芒格曾有過總結,「在半導體產業,你必須壓上你賺到每一分錢。對於每一代新產品,你都要投入你以前賺到的所有錢。如果你想留在遊戲裡,你就必須壓上你的全部

對逐利的商人來說,半導體並不是一門「好生意」。

在摩爾定律的指引下,半導體產業可謂是吞金獸,產業的發展遠非一般企業可以帶動,需要政府的扶持與指引。

彼時的香港更崇尚市場經濟,儘可能不干預市場調節。而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地政府則是另外的做法,他們將諸多資源傾斜給半導體產業。也因此,日本半導體產業曾一度讓美國巨頭膽顫,韓國湧現出三星、海力士等巨頭,台灣則有新竹科學產業園及台積電,新加坡在當前全球產業鏈也有著重要地位。


土壤不再適合半導體生長?

香港不乏有識之士,他們曾嘗試幫助香港重回半導體主流牌桌,但很遺憾,努力以失敗告終。

1998年,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其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要成為在發展及應用資訊科技方面的全球首要城市,尤其是在電子商業和軟體發展上處於領導地位'。”

隔年,數位港計畫出爐,意在打造「香港矽谷」。 I BM、甲骨文、愛立信、諾基亞等公司都對此有著不小的興趣。可惜,命運之神總是喜歡開玩笑,數字港計畫第二年,網路泡沫便在美國蔓延。於是乎,數位港重回路徑依賴,畢竟該項目的操盤者是李嘉誠的小兒子-李澤楷。

與數位港差不多時間推出的還有「矽港」計畫,意圖打造工業基地,幫助香港重回世界半導體產業的主流視野。

當時從台積電離職的張汝京正在尋找合適的創業地點,恰逢兼具金融實力和半導體產業基礎的香港推出「矽港」計畫。照理說,張汝京和香港應該是非常不錯的搭配,誰能料到,香港不少公眾居然認為前者是來炒地皮的,簡直不可思議。於是,張汝京將其天賦帶到了另一個東方明珠——上海,在那裡生根發芽。

無論是數位港還是矽谷,似乎都在用事實說明香港的土壤不適合半導體生長。如今的維多利亞港兩岸,高樓大廈林立,但它們更多是金融公司、地產公司、貿易企業的聚集地。


這一次,能成?

如今的香港是否還有半導體產業的落腳之處?

香港政府正努力向外界證明,半導體產業在當地仍有光明的未來。特區行政長官的市政報告中再次出現半導體的身影,香港微電子研發院成立,覆蓋了先進製造領域的「新工業化加速計畫」被推出。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立法會強調,香港創科的領導、突破舉世公認。之前主要欠缺中游的轉化及下游產業發展,是「缺條腿」。建立這個研發院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功能平台,能夠支撐大學、研發中心和業界的頂尖人員聚一起,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資本,甚至是技術到香港,最終會在香港開啟半導體產業新天地。

問題在於,「數位港」和「矽港」歷史是否會在香港再度上演?

這並不是難回答的問題。千禧年之後,香港半導體發展愈髮式微,固然有地租、人力成本驟升的原因,但更根本的因素在於當地政府對半導體等科技產業的支援力度不夠,態度並不算積極,「矽港」計畫的流產也源於內部態度不統一。

在當前背景下,香港政府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決心不言自明。而且,現今的大灣區也可給香港助力,憑藉龐大的市場和產業群,發揮協同優勢。香港在其中充分展現資本、人才、知識、法律等方面的優勢,開啟半導體產業的新篇章未必不可能。


參考資料:

南風窗:《沒想到吧,香港造晶片了》

芯潮IC:《老錢香港,重走芯江湖》

飯桶戴老闆:《香港的葬禮:逝去者,接班者,收稅者》

商業秀:《我所居住的城市|香港第一家半導體工廠的榮光與悲情》

香港商報:《風光一時的香港半導體,還能捲土重來嗎》

香港01:《去科技化之痛:「矽港」胎死腹中,陷入惡性循環》

-END- (芯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