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華加劇美國對華政策爭論



中美高層恢復交往與美國大選的臨近,加劇了美國國內有關最佳對華長期戰略的爭論。

正如外界預期的那樣,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上個月的中國之行並沒有取得重要成果。三天的時間內,他在上海和北京會見了中國的官員、學生和其他人士。布林肯表示,他的目標主要是落實拜登總統和習主席在2023 年11月舊金山峰會上關於禁毒、軍事對話、人工智慧和人文交流的承諾。在訪問華前的吹風會上,美國官員還提到了此次訪問的其他目標,例如“明確、直接地傳達關切”和“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以儘量減少衝突和誤判。

這種「有管理的競爭」架構包括競爭、合作和衝突三要素。美國在多數問題上和中國存在競爭,包括透過「投資美國」倡議提高美國工業和工人的生產力,但美國政府也尋求在兩國擁有共同利益的國際問題上展開合作。它還希望透過加強美國的區域防禦和聯盟,以及建立防止意外對抗和升級的護欄,來避免軍事衝突。兩國以往的合作領域主要是應對氣候變化和擴散威脅,但布林肯提到的管控中東衝突是新的合作領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的成分會越來越大。這次訪華期間,布林肯提及中國對俄羅斯軍工聯合體的「援助」、不公平的經濟行為、以及南海爭端。



儘管存在這些矛盾,布林肯還是為最近與中國越來越多的高層官方交往辯護,其中包括六名美國內閣成員和其他高級政策制定者與中國官員的會面。在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進行長時間討論後,布林肯對媒體表示,「面對面外交不可替代,如此才能努力向前推進,同時確保雙方能夠清楚地理解分歧,至少可以避免誤解和誤判」。除這些文職官員的交流外,拜登政府還尋求擴大兩國的軍事交流,以及學者、學生和企業間的人文交流。在上海紐約大學演講時,布林肯深感遺憾地表示,現在在中國學習的美國學生太少了。

布林肯此行進一步清楚地表明,如果拜登連任,美國政府將繼續其當前的對華政策。儘管認為其對華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但拜登連任後可能會尋求擴大其小型多邊夥伴關係的範圍,如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國防技術夥伴關係(AUKUS)和四邊安全對話機制(Quad),以涵蓋更多領域和合作夥伴。美國政府也準備對中國獲取西方先進技術特別是尖端半導體施加更多限制,同時敦促歐洲和亞洲國家採取類似的限制。拜登連任後可能維持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加大對與中國企業競爭的美國工業的支援,並提高其區域經濟議程的效力。

美國進步中心(CAP)最近的一份報告總體認可拜登政府提出的「進步、原則和務實的對華策略」。該中心和拜登團隊關係密切,並贊成進一步投資美國的優勢領域,例如美國勞動力、民主價值觀和國際聯盟。儘管對中國政府的政策持批評態度,但該中心認為,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複雜性意味著「需要中美高層進行直接的定期交流」。此外,該報告反對增加美國軍事預算來對抗中國,而是贊成在現有資源條件下提高五角大樓的運作效率,加強美國的同盟關係,向中國表明其對台灣問題的善意意圖,同時和中國軍隊展開對話,以降低風險。此外,報告的作者認為,鑑於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而且擁有許多最高效的新型能源技術和實踐,兩國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勢在必行。

對中國政府政策的反對在華盛頓罕見地得到了兩黨支援。但是,如果川普重返白宮,他不太可能繼續拜登的做法。與川普有聯絡的專家指責拜登的做法過於狹隘,認為它通過針對性的談判和協議,追求過於狹隘的「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這些專家認為,這種方法不適合應對中國挑戰。與此同時,拜登的批評者希望「贏得」而不是「管理」中美競爭。


▲ 2020年1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簽署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具體來說,他們主張強調而不是掩蓋中美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差異,面對而不是迴避雙邊緊張局勢,淡化在氣候和其他全球問題上的合作,公開推動“台獨”,並尋求限制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軍事力量發展。他們認為,美國需要迅速加強防禦,避免中國推進武統,同時為美國的長期軍事優勢奠定基礎。他們希望站在優勢地位,採取積極主動的對華外交政策,改變中國試圖挑戰西方的想法;同時,廢除中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提高關稅和其他經濟准入壁壘,並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與TikTok等中國全球影響力工具和「一帶一路」倡議展開競爭。

這個「新冷戰」框架的支持者回顧雷根政府對蘇聯集團的政策,並從中尋找靈感和方向。他們將中國視為同樣不可避免的意識形態對手,與美國爭奪全球主導地位。他們欽佩雷根在對蘇競爭時制定了道德清晰的政策,展開社會動員,擁有深思熟慮的冒險精神,並全力參與競爭。他們認為,國際共產主義的崩潰源自於雷根的政策,他們希望看到類似的結果出現在中國身上。

「新冷戰」框架的批評者支援該框架的許多目標,但他們認為該框架的要求過高,因為美國的能力有限,許多全球夥伴反對公然對抗的做法,而且不確定該框架能否產生更有利的結果。儘管如此,只要中美關係仍然困難重重,雙方長期意識形態、經濟和軍事競爭的可能性仍然巨大,那麼對該框架的支援就會越來越多。 (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