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我不懷念煤炭老闆們

2022年12月,劉亦菲於澳門喜提視後桂冠。

孫儷折戟、殷桃不敵,劉亦菲憑藉《夢華錄》成了當天的最大贏家。

這一刻,她登頂演技長階。


圖源:微博@劉亦菲


2023年3月,劉亦菲在上海獲封「微博Queen」。

眾星雲集的名利場,爾虞我詐的熱搜榜,壓不住紅得發紫的劉亦菲。

這一夜,她回到流量巔峰。


圖源:微博@微博之夜



演技與流量,似乎在劉亦菲身上達成和解。

提起劉亦菲,人們總說她“人美敬業肯拚命”,唯獨與演技不掛鉤,娛樂圈花瓶眾多,她是最亮眼的一尊。

年過而立,時來運轉,演技與風評皆迎來大翻盤。

這究竟是一步一階梯的成果,還是流量製造出的幻象呢?


01. 煤炭老闆時期的花瓶

劉亦菲生錯了時代。

她出道於2002年,一個由煤炭老闆掌控娛樂圈的時代。

當時的內娛尚未被大量資本侵入,投資人多是錢多到沒處放的煤炭老闆。賈樟柯成名後便有許多煤老闆老鄉找上門投資,手裡頭錢最少的一個,都有3億現金。

汪海林在《觀天下講壇》中如此回憶那段歲月:“我還是很懷念煤老闆做投資人的日子,除了要求找女演員外,沒有別的要求,從不干預我們創作。”



於影視圈,煤老闆是金主,也是業餘人士,他們手握“生殺大權”,卻鮮少在片場指手畫腳,只負責撒錢和收錢。

這份自知之明,源自於煤礦生產是一項極其危險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會鬧出人命。因此,煤老闆們都有安全生產的意識,懂得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當然,要說多專業吧,也談不上。彼時的內地影視圈尚處開荒期,沒有成熟的工業體系,一招一式都得跟在別人屁股後頭學,遠遠弱後港台地區,卻昂揚著一股向上拚搏的勁兒。

傳奇巨星接連誕生,經典作品年年湧現。

15歲的劉亦菲就這麼懵懵懂得闖入了這個圈子。

劉亦菲很美,即使在那個「四旦雙冰」風華正茂的時期,她依舊美得出眾,美得無可挑剔。



《天龍八部》選角期間,王語嫣一角愁壞了導演張紀中,試戲的女星踏破了門檻,卻沒一個符合平靜時「端莊帶有稚氣」、哭泣時如「山茶朝露」的仙女模樣。



當劉亦菲出現時,張紀中一眼便相中了她,當即定下角色歸屬。

作為新人,劉亦菲是幸運的。

那時的她手中僅握一部《金粉世家》,無背景、無名氣、無資歷,只因跟角色契合,便拿到瞭如此重要的角色。

還不只一次。

《神雕俠騎士》亦是如此。

金庸曾先後四次與劉亦菲見面,希望她接下小龍女一角,即使張紀中與幾位投資人皆認為劉亦菲年齡過小,與「姑姑」的身份不符,可在金庸的力薦下,小龍女還是落於她手中。

無他,年齡可以藉妝容假扮,但小龍女清雅絕俗、美若天仙、似真似幻的氣質難以模仿。

縱觀影視圈,該角色非她莫屬。



劉亦菲的幸運,何嘗不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人氣背景固然令人忌憚,但角色契合度更為重要,王寶強們便一個個藉此實現了魚躍龍門的傳說。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張藝興曾鼓起勇氣參加《吐槽大會》,理由是:像我們這樣的藝人,可以永遠活在粉絲的愛和團隊的保護中。

目之所及,皆是讚美。


圖源:《吐槽大會第三季》


劉亦菲享受不到這等待遇,作為當年的頂流,粉絲自發組建了一個叫“亦菲仙居”的網站,短時間內會員數量便攀升至34萬人,那可是實打實的34萬人,不像水軍橫行的今天。

但在爭議面前,頂流也沒有招架之力。

那時候沒有微博超話,沒有熱搜可買,新聞報導不留情面,貼吧論壇心直口快,她始終處於漩渦中心。


人們給她安上花瓶的名頭,嘲諷其面癱般的演技,以至於出道頭幾年,劉亦菲連手機都不敢用,且養成了宅家不出門的習慣。



為擺脫爭議,她拼了命地證明自己,坦言:“只要沒有生命危險,我就敢嘗試。”

拍攝《神雕俠騎士》時,遭飛瀑衝擊至落水,險些墜下懸崖;



演《倩女幽魂》時,為拍打戲遍體淤青,全身上下沒一塊好的。



劉亦菲確實豁出去了,但收效甚微。

因為她的拚命與努力置於那個年代不足為奇,同劇組的李莫愁飾演者孟廣美勇闖火海,一燈飾演者王衛國因騎馬摔得頭破血流。



遠一點的章子怡、楊紫瓊、李冰冰等人,每一位都是業界內響噹噹的拚命三娘,更別談還有成龍及成家班這面難以超越的旗幟。

受傷是家常便飯,拚命是行業標準,在那個眾星璀璨、神仙打架的時代,你只能靠實打實的演技說話。

劉亦菲出道十年,《金粉世家》《天龍八部》《仙劍奇俠傳》《神雕俠騎士》,每一部都是大爆劇;《功夫之王》《倩女幽魂》《鴻門宴傳奇》,每一部都是大製作。

但她卻在頒獎典禮上顆粒無收,唯一一次獲獎,還是「最具魅力女演員」這種華而不實的獎項。



空有皮囊,毫無演技,是人們對她最惡毒的評價。

作為演員,劉亦菲是不幸的。


02. 流量時代的標竿

2005年,18歲的劉亦菲在《神雕俠號》的片場見到了19歲的楊冪。

一個是女主角,一個是配角,圈內地位天差地別。

她不會想到,眼前的這個女孩後來推開了流量時代的大門,她則姍姍來遲地跟在後頭,迎來了人生逆轉。

2011年,因楊冪出演《孤島驚魂》,這部豆瓣評分3.6的驚悚片創造了內地票房奇蹟,以500萬成本豪取9000萬票房。


圖源:瀟湘晨報


影視圈由此開啟大流量時代。

同一時間,資本也發生了交棒。

煤老闆、房地產老闆先退場,網路巨頭強勢入局,一把接過話語權,巨量資料、市場風向、飯圈流量等專業術語逐步佔領思想高地。

從此顏值蓋過成績,人氣頂替演技。

影視劇的成功標準不再是劇本,而是有無流量明星,他們就算只是掛名露臉,也值百萬甚至千萬票房。

時代大潮下,無人倖免,每個人都被裹挾著前進。

老戲骨濮存昕數年無戲可拍,當記者問他接下來的工作計畫時,他嘆了口氣後搖搖頭:“影視作品沒有我的活……我演的東西沒人看……”

一字一句,流露出了一種被時代淘汰的落寞。



另一頭,流量明星們忙到腳不沾地,即使初出茅廬、演技為零,依舊通告不停,最瘋狂時能軋六部戲。



流量上位,演技旁落,有人歡喜有人憂。

劉亦菲是幸運的那一個。

年過三十,“美”不再是劉亦菲無懈可擊的優勢,細數她這些年上過的熱搜,“身材管理”“胖”成了常駐詞條,大家恍然間意識到,“神仙姐姐”已是過去式。



但還是那句話: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流量時代,「演技」不再是劉亦菲的致命弱項了

2022年6月,《夢華錄》開播。

劉亦菲的名字一夜之間響徹網路,這一次,伴隨著「演技」二字。



看慣了靠美顏、濾鏡撐起的劣質古偶,劉亦菲的《夢華錄》如一股清流,人們醉心於她的古風古韻,更感慨古偶終於有一個演技能打的女主角了。

打開豆瓣評分,明晃晃地閃爍著7.9的高分,熱門短評也是讚美。



第二年,《去有風的地方》復刻《夢華錄》,「劉亦菲哭戲」的字條佔據熱搜榜。



再度躋身流量寶座的她,不再被視為虛有其表的花瓶,而是有作品、演技、獎項傍身的演員。

2023年12月28日,澳門。

星光熠熠的頒獎禮,當主持人開始揭曉「最佳女主角」時,劉亦菲的名字赫然出現在背景板上。


圖源:微博@劉亦菲


場內外,掌聲雷動。

這是劉亦菲第二次摘得澳門國際電視節的視後桂冠,大獎得手,未起波瀾。

這獎,她拿得心安理得。


03.內娛底線的崩盤

橫跨二十載,劉亦菲終於實現風評逆襲。

此番成果,是她悄悄背著所有人內卷,拚命錘煉演技後方才收穫的嗎?

非也。

但凡關注一下劉亦菲的消息便知,現在的劉亦菲反而愈發佛系,不再是娛樂圈勞模。

一年能產一部戲便已難能可貴,高難度打戲除《花木蘭》外,再難重現螢幕,大部分時間都宅在家中享受生活。



劉亦菲的封神,並非是日拱一卒的獎賞,而是病態環境的助推

2016年,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致青春·原來你也在這裡》票房迎來大豐收,口碑卻慘遭大滑坡,豆瓣評分僅4.3。

網友的矛頭並未指向她,而是男主角吳亦凡,一句「蘇韻錦,你這裡欠我的用什麼還」流傳全網,獲封最爛演技。



但就是這樣的表演,粉絲們誇上了天,導演徐靜蕾連用三個驚嘆號吹捧。


圖源:微博@雞毛蒜皮與雞毛蒜皮


緊接著,周星馳、徐克也拋來橄欖枝,邀請其主演《西遊伏妖篇》,以至於當週星馳問「我們為什麼找你」時,吳亦凡滿臉自信地回答:「一定是因為我的演技。



怎樣的環境造就了怎樣的見識。

此時的影視圈在巨量資本的侵入下,已生畸形。

這一年的「大眾電影百花獎」,Angelababy力克王智、姚晨等人,強取百花最佳女配;李易峰橫掃張譯、段奕宏等前輩,豪奪百花最佳男配。



兩年後,迪麗熱巴更是憑藉豆瓣評分3.1的《漂亮的李慧珍》囊獲金鷹雙杯視後。



前輩認可,官方蓋章,當演技的標準跌入谷底,那些尚在山腳攀登的人哪怕原地踏步,也已是他人所仰望的存在。

「流量」並非橫空出世,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流量」。

但此前業內外皆將藝人分為「實力派」與「偶像派」兩類,一頭負責演技,一頭負責流量。

實力派深耕正劇、大電影,偶像派守著都市偶像劇、古裝偶像劇那一畝三分地。

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現在不一樣,你能在任何類型的影視劇中看見他們的身影,《鬼吹燈之尋龍訣》內的Angelababy,《我和我的家鄉》裡的王源、李易峰,《無名》中的王一博,可謂無孔不入、無縫不鑽。

身為觀眾,卻只能硬著頭皮喝下這鍋掉了老鼠屎的海鮮粥,就算它用料奢侈,也難掩糟粕。

觀眾苦流量明星久矣。

為此,人們開始懷念煤炭老闆投資娛樂圈的時代,欽佩他們的審美,讚歎他們挑選的劇本。



事實上,煤炭老闆們真的好嗎?

不見得。

2010年,影視圈發生了一件大事,多位電影人集體炮轟煤老闆,稱「煤老闆太多毀了中國電影」。


圖源:法制晚報


香港導演彭浩翔罵其“不要臉”,要求植入的廣告過多,已嚴重影響電影品質。說罷,又分享了兩個親身經歷:某煤老闆欲投資3000萬拍片,但目標是拍出一部《阿凡達》;另一位則打算投資藝術電影,可女主角必須是他的女朋友。

吳宇森也坦言煤老闆投資的片子毫無個性,只重利益愛跟風。

十餘年過去,中國電影的工業體系愈發成熟,特效製作比肩國際大片。烏爾善潛隱八年,拍出了屬於中國人的《指環王》;郭帆破釜沉舟,用《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辛爽先後拍出《隱秘的角落》和《漫長的季節》,憑實打實的口碑引爆國民看劇熱情。


圖源:《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流浪地球》劇照


事實證明,現在的中國影視圈不缺好導演,不缺好劇本,更不缺專業人才。

我們缺的是什麼呢?

是流量對實力的讓位。

是資本對權力的放手。

我們懷念的並不是煤炭老闆。

我們懷念的,其實是那個讓創作回到創作者手中的時代。 (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