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昆、李飛飛:靠LLMs永遠實現不了AGI...
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慧)何時能夠實現?現在的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語言模型)是通往AGI之路的敲門磚嗎?


在善於行銷、吸引公眾眼球的Sam Altman的口中,我們離AGI似乎已經不遠了。而稍微進一步關心AI發展的普通人,也可能會認為,現在的LLM已經有了一定智能,只要再繼續發展下去,必將能實現AGI。

但是,深度學習之父楊立昆和AI教母李飛飛,卻有不同的觀點,而且並不是譁眾取寵,他們擁有這樣的觀點應該已經很久了,也不止一次表達過他們的觀點。

最近,在他們兩個各自的一次訪談中,所表達的觀點,又一次不謀而合:現在的LLM實現不了AGI


楊立昆的觀點


旁邊那位帥哥認識嗎?


Financial Times近日發表了一篇楊立昆的訪談記錄,他再次重申:現在的大語言模型永遠達不到人類水平,也可以理解為永遠實現不了AGI(通用人工智慧),要想實現,必須另闢蹊徑,尋求別的方法。

隨後,他又在自己的X上進一步說明了一下:

現在的基於自回歸的LLM們很難達到人類智力水準(甚至連貓的智力水準也達不到)。

而另一種他稱之為「目標驅動」的架構,則可能達到人類智力水平,他們使用一種基於JEPA的世界模型,通過這個模型,他們的系統可能會真正實現:


1. 理解物理世界

2. 擁有長久記憶

3. 可以推理

4. 可以規劃,而且是有層次的



在我看來,也許楊立昆談的實現人類智慧的願景離我們普通人還很遙遠,而且對於幾乎所有人來說,目前的各種LLM的效果,已經足以稱為一個奇蹟,也足夠大部分人使用了(其實真正在使用AI的人還是很少數的)。

而至於AGI的實現,正如楊立昆所說,它既不是一個產品設計問題,也不是一個技術開發問題,而是一個科學問題。這需要無數頂尖科學家(更多的可能是數學家)去提出新的理論並驗證。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對於資本家和市場來說,現在基於Transformor的LLM已經夠他們消化並利用一陣子了,可是對於那些像楊立昆這樣真正的科學家們,這只是通往AGI路上的一個必經的節點而已,他們的路還很長


李飛飛的觀點


都知道是哪位吧?


就在相差不到一周的時間段內,李飛飛在Time雜誌的一次談話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現在的AI沒有感知能力,參數再多也不行。換句話說,離AGI還遠著呢,那是否代表現在的LLM只要繼續發展下去,就可能達到AGI呢?

好像也不行,在她看來,空間智能是實現AGI的最後一塊關鍵拼圖。



我們現在最需要的不是能看或能說的智能,而是真正能做的智能



她還列舉了一些人們認為現在的AI有感知的說法:


「人工智慧是有感知性的,因為它報告了主觀體驗。主觀體驗是意識的標誌。它以知道你所知道的或體驗的主張為特徵。我相信,當你說'我在一頓美餐後當感到快樂'時,你作為一個人是有意識的。意識的。

「現在,讓我們將同樣的『規則』應用到LLMs上。就像任何人類一樣,我沒有接觸到LLM的內部狀態。但我可以查詢它的主觀體驗。我可以問『你感到餓嗎?'它實際上可以告訴我是或否。 ,我沒有理由相信它不是有意識的或不意識到自己的主觀體驗,就像我沒有理由相信你不是有意識的一樣。


然後,她又舉例說明了為什麼這是錯的:


當人類經歷飢餓時,他們正在感知一系列生理狀態——低血糖,空蕩蕩的肚子咕咕叫,等等——LLM根本沒有,就像它沒有嘴巴吃東西和胃消化一樣。我們應該相信它的話,當它說它餓了,就像說我們應該相信它的話,如果它說它從月球的黑暗面和我們說話。我們知道它不是,LLM的相反斷言並沒有改變這一事實。

所有感覺——飢餓、感覺疼痛、看到紅色、墜入愛河——都是LLM根本沒有的生理狀態的結果。因此,我們知道LLM不能有這些狀態的主觀體驗。換句話說,它不能有感知。

理解人類如何產生單字序列與LLM如何產生相同序列之間的深刻差異非常重要。當我說「我餓了」時,我正在報告我感知到的生理狀態。當LLM生成序列“我餓了”時,它只是在生成其當前提示中單詞序列的最可能的完成。它所做的和它在不同的提示下生成“我不餓”或“月球是由綠色奶酪製成的”完全相同。這些都不是關於其(不存在的)生理狀態的報告。它們只是機率性的完成


一般人需要關心嗎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需要關心這些嗎?我覺得可以不用關心,只需要讓自己置身於AI的海洋中,享受當下AI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和便利就行了,你已經身處AI時代,你也會是AI發展歷史參與其中的一員。

至於是否能實現AGI,如何實現AGI,我們不必困擾,靜待那一歷史時刻到來就可以了,不是嗎? (AI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