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印錢,讓金銀銅怎麼辦

01

這幾天看了看大宗商品的走勢情況,金銀銅等迎來大震盪。

但要放這一兩年的周期看,全球大宗市場可以說迎來了一波“全金屬狂潮”。

先是黃金,還有“數字黃金”比特幣,黃金的共識強,有宏大敘事的溫床滋養。

然後是銅、白銀等,近期銅價的上漲,大有青山鎳逼空事件再度上演的味道。

還有部分農產品,像可可、咖啡豆等的價格同樣在今年刷新了歷史新高。

可可價格在過去一年的最高漲幅達到了驚人的290%左右,簡直驚掉了人的下巴。

給人的感覺就是,資金似乎無處可去,逮著一個品種就往死裡薅。

全球最大金屬基金管理公司Orion Resource的投資組合經理Matthew Heap說:“許多西方基金錯過了黃金價格上漲,但很明顯,他們顯然不想再錯過銅市場。”

下面是這兩年,我一直在不斷的重複的一些話。

全球正進入高成本時代,全球通脹中樞將上移,能源中樞將上移。

全球宏觀環境由過去的三低一高(低通脹、低利率、低增長,高債務)向現在的三高一低(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低增長)轉變。

逆全球化、碎片化已來,地緣衝突加劇,新舊秩序激烈碰撞,當下最大的確定就是不確定。

上游傳統能源、資源企業,很長一段時間將保持高利潤,收縮資本開支,不投資、不擴張,坐著收錢,這可能也是股神巴菲特持續加注西方石油等的底層邏輯。

資源的重要性會不斷的被市場認知,在這個紙幣濫發的時代,資源等實物資產終將戰勝紙幣。

......

如果你能理解,能體會其中的邏輯,你可能就會說這些東西不漲才怪呢,或者你已經賺到一筆不菲的鈔票了。

02

先聊聊幾句銅。

銅被稱為“周期之母”,或者是經濟復甦的先行指標,原因是銅價與全球製造業周期的關係很大。

當全球製造業開始補庫存時,對於汽車、電子、家電、地產鏈等核心商品的需求往往會帶動銅價的上漲。

銅是有故事的商品,但這次銅的故事發生了新變化,就像這次黃金一樣。

基礎的版本是這樣的:

在供給端,精銅礦的品位在持續下降,在過去十年中,少數主要生產國銅礦品位平均下降了約25%,銅礦減產,罷工......

在需求端,當下如火如荼的新能源,大大刺激了製造業的用銅需求,新能源汽車,光伏和風電,人工智慧等都是用銅大戶,是以前用銅量的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增長。

銅有是“新時代石油”的說法,高盛曾對此發表報告提出:“沒有銅,就沒有脫碳”。

銅的“新故事”是,我們可以兩頭下注,經濟好的時候我們講需求,經濟差的話,我們可以講貨幣財政寬鬆,講通脹。

這,之前我也已經聊過。

03

黃金,既簡單,又複雜。

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逆全球化、高通脹和持續的地緣政治衝突的壓力,是黃金的宏觀環境或者說溫床。

這種不確定性促使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保留黃金等有效的對沖工具。

總有人問,聯準會不降息,美元走強,為什麼黃金還在漲?

美元和黃金的關係,既是利率的關係,也是信用的關係。

黃金的漲勢如此兇猛,我們反過來看,就是美元相對於黃金的貶值,因為它是一個比價的系統。

以往黃金的定價主要來自它的金融屬性,這一波,貨幣屬性似乎是黃金定價的核心故事,本質是黃金對美元在貨幣功能上的替代性,是信用貨幣體系受到挑戰的敘事。

當美國凍結了俄羅斯的海外美元資產以後,儲備貨幣體系的信用就開始加速耗散。

各國央行不禁對自身持有美元資產的風險敞口產生擔憂,因此紛紛著手“去美元化”,減少美元貨幣儲備,增加黃金儲備,儘量保持儲備資產的多元化。

世界黃金協會《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各經濟體央行繼續大舉購入黃金,全年淨購金量為1037噸,佔2023年黃金總需求量的21%。

短期看,央行買金似乎不是金價上漲的直接驅動因素,而是讓金價“跌不下去”的支撐因素。

04

當前黃金挑戰的不單單是美元體系,而是全球信用貨幣體系。

疫情期間,即便是當下,世界主要經濟體都面臨著經濟疲軟和巨大的債務負擔。

經濟不好,不管是財政還是貨幣的擴張,都只能是能用更大的債務去解決之前的債務的問題,而且完全沒有收手的意思。

美國聯邦債務來到了34萬億水平,我們的M2也來到了300萬億,日本的國債早也是全球公認的三大泡沫......

金銀銅等產量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紙幣增發的速度。

黃金、白銀、銅這些東西猛漲,這大概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違約、高通脹、地緣政治等風險頻發都會增加“黃金們”的“含金量”,不受主權干擾的安全資產更加受到資金的追捧。

以美債為代表的主權債務已經不再是和黃金同一等級的安全資產,至少階段性不是。

各國都在拚命的超發貨幣,你讓金銀銅們怎麼辦?

這些資源有限,沒法靠增加供應來對沖一般等價物的暴增,所以只能漲價了,稀缺的先漲,共識更強的先漲。

當然,由於羊群和跟風效應,短期都會漲過頭,黃金就是一個,銀銅可能也在發生。

不僅是金銀銅,資本可能還會持續在這裡面尋找新的“獵物”。

在國內,我們的經濟轉型已經在發生。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房地產去金融化或者淡化金融這個事兒是不可逆的;中國可能更多地會以製造業、產業升級為主, 整個利潤往上游分配,製造業變得更強也是不可逆的。

不僅是中國重製造,美國也在做製造業回流,美國的三大法案也在支援製造業,全球都在往內縮,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可能都會進入脫虛向實,資源、大宗等實物,尤其是戰略儲備物資,價格會系統性的上升,實物資產正在崛起。

當然,實物資產有很多,股票裡面最接近實物資產的就是上游的資源股。

這,實際上也是在投資或者交易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管是投資、創業還是工作都將充滿不確定,對於普通人來說,資訊不對稱,認知缺位更會加劇你的迷茫和無助。

所以,我們組織了一個半公益的項目叫做:保衛中產行動派老范也親自參與其中,我平時會對經濟、投資、行業、金融等發表一些觀點,你也可以免費向我提問,這裡是私密的空間,你懂的。

就像文章裡很多觀點和看法,我並不是現在才提的,如果你持續關注老范的文章和直播,在你投資、創業甚至生活的路上,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除了老范之外,還有其他各個領域的實戰大咖,像米公子,莊主等等,從金融到房產,從微觀到宏觀,從中國組態到全球組態,我們一起為大家搭建一個相對開放的資訊圈子。 (米筐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