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萬,我在香港過著怎樣的生活……

有網友說,小時候看TVB,以為:

香港人都住在大平層裡,出門都是自己開車……

畢竟內地還在放《渴望》時,港劇裡的精英,

已經用上了大哥大、開豪車、縱橫股市和迷醉酒吧。


第一次去香港時,坐計程車路過高聳樓群,

車上收音機忽然響起《千千闕歌》,

感覺,那首歌就是香港,真特麼洋氣。


後來身邊開始陸續有同事嫁到香港、外派香港。

仁哥有個老同學Lucie,2娃媽媽,她在香港月薪4萬+

一家4口住在香港,為了省錢,

4個人擠在一個40平的一房一廳,大人睡臥室,小孩睡客廳,

每月要交近2萬港元的房租。

而且,房子沒有電梯,還有點漏水,電器大多不靈。


房租高不說,其他消費也不低。

一碗白粥10元起,打車20分鐘100塊+,

找人上門修空調,或者疏通管道兩三下,耗資700-800……

港人愛說人情冷暖,算錢時,就感覺冷了!

節奏快、東西貴,聽不懂粵語,吃不慣港餐,文化差異讓他們在那邊交友也困難。


周末出去玩,寧願打開地圖,對著導航各種兜圈子,

也不願開口說普通話找人問路,就很尷尬。

反正港漂說來說去就一句話:

香港充滿可能,但殘酷時也不留餘地。

但是,依然也沒見他們撤回來!


香港真的是一個充滿銅錢味的地方,

從九龍到銅鑼灣,招工啟示隨處可見:

洗碗工日薪800元,外賣員月入3萬,混凝土工人日薪一度高達2600港元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香港一直是亞洲乃至全球的文化中心之一。

從電影、音樂到時尚、美食,香港都有著獨特的影響力。

這麼說吧:

香港之於內地,是對全球認識的啟蒙之地;

香港之於全球,是國際對中國認識的一面鏡子。

誰還不記得香港法醫愛說“對不起我要開工”,

記者愛說“做新聞要分秒必爭”,

律師愛說“請你尊重法律”,

而所有人都愛說“麻煩你職業一點”。


這裡不會各種烏七八糟地加班、內卷,

更關鍵的是沒有年齡歧視,能躲開35歲的失業危機。

更何況這裡還有重要的教育資源。

香港高考,每年考生5萬,而內地高考近年考生超1200萬;

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學,香港有5所,


而拿到港籍後再考香港名校,入學率達40%

普娃想逆襲也不再是什麼神話:

例如身邊朋友的孩子,高二數學不及格,赴港後,順利考入香港科大。

戳這裡1v1瞭解香港身份


誰也沒想到的:這幾年,香港缺人了!

去年夏天,全港第2大面包工廠香香面包”轟隆倒下,

陪伴港人半個世紀的面包巨頭,停業原因是:

長期請不到人!


對,你沒聽錯,現在還有企業,因為請不到人,倒閉了!

香港統計局公佈,2022年第四季度,香港本地勞動力跌至346萬

同比減少10萬人,預計2026年,香港勞動力缺口將達17萬人。

2022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

宣佈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畫申請限制。


自此之後,申請香港優才、高才的人越來越多。

然而,不管以留學、高才還是優才方式入港,獲得簽注只是第一步,最難的是續簽。

能否留港,關鍵還是要看申請人,有沒有創造足夠多的收入、有沒有納稅。

如果解決不了續簽和轉永居,一切好處,都是幻夢。”

這話確實是真的,前提是想要得先去爭取、去嘗試,

門檻高,才說明它有價值,不是嗎?

如果清北也能讓大家隨便上,估計送你學位,你也未必願意去呀。


總有些人對別人的抄小道,另闢蹊徑,憤憤不平,

但是,真有個香港戶口砸他頭上,他大機率還是會果斷接住的。


所以,仁哥的建議是:

只要有條件,

趁政策之風,先拿張門票,畢竟又不是換國籍,只是多了個身份而已。


考了香港的大學,你的孩子或許有機會,

參加ICAC廉政公署、警隊、消防等對外公開公平的招考招聘。

甚至去匯豐銀行,也只需要遞簡歷+多輪面試,沒有那麼多“縣城婆羅門”。

另外拿個香港身份:

省錢:個稅封頂15%,公司僅收得利稅低至8.5%

方便:全球免簽168個國家/地區;

划算:一人申請,全家赴港;

福利:港府醫療補貼高達90%以上,佔GDP的2.6%。

隨著時代的發展,香港的地位逐漸發生了變化,

即使香港再也回不去從前,但要記住香港精神,曾經激勵過我們很多人。 (保之道身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