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去哪裡了?

6月11-12日,蘋果公司(AAPL)兩日累計上漲11%,蘋果市值上漲3260億達到3.29萬億美元。阿里巴巴目前市值只有1800億美元。這意味著蘋果兩天就漲了1.8個阿里巴巴。目前,蘋果市值相當於阿里巴巴的18倍。令人感慨的是,四年前的2020年3月,蘋果市值僅為阿里巴巴的2倍左右。


蘋果股價


阿里巴巴股價

短短四年間,對比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第四次產業革命如火如荼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三次產業革命,每一次都會對經濟、社會、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眼下,以數位化、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展開。

每一次產業革命,往往始於技術突破帶來的顛覆式創新。在顛覆式創新方面,美國在全球擁有無可置疑的優勢,幾乎所有的顛覆式創新都來自美國。

本輪產業革命,最重要的是資料的處理。運算離不開晶片,而在圖形處理的晶片方面,輝達具有絕對優勢:在AI晶片市場份額高達98%

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輝達在1993年成立之初,就把圖形處理器(GPU)當成主攻方向,可以說是“三十年磨一劍”!從英特爾到輝達,美國實現了晶片領域的“無縫切換”!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美國在顛覆式創新方面的確是清場式遙遙領先


目前,美股市值最高的三家公司蘋果、微軟、輝達,三家公司市值均在3萬億美元左右。這三家公司都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去年以來火爆的ChatGPT, ChatGPT是OpenAI搞出來的,而自2019年以來,微軟已經向OpenAI投資130億美元,成為OpenAI背後最主要的投資人。

作為全球最領先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蘋果則是AI終端應用的最佳入口。今年6月,蘋果發佈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能),力圖打造超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個人智能”(Personal Intelligence):性能強勁、直覺易用、功能整合、個性定製、隱私安全。


與美國“從0到1”的創新相比,中國更擅長於“從1到100”的創新。越是在技術跨越式發展的時期,美國的領先優勢就越明顯。中國追趕需要時間,而且美國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狙擊中國的追趕,對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頭部企業進行定點打擊。

6月6日,輝達,微軟和蘋果公司三家市值目前已超過中國A股的市值總和。這其中,固然有美國多輪次貨幣寬鬆帶來的泡沫因素,但也是其創新能力的彰顯。美股屢創新高,核心推動力還是幾家科技巨頭


科技七巨頭拉動美股

二、中國的獨角獸去哪兒了?

前幾年,騰訊、阿里巴巴雙雙進入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也帶動了中國創新熱潮,中國新增的獨角獸數量一度超過美國。移動網際網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技術進步帶動了全球範圍內的獨角獸繁榮。獨角獸即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企業。很多今天的科技巨頭,都是昨天的獨角獸。


獨角獸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家初創企業估值達到10美元,基本上已經渡過了危險時期,未來大有可為。當然也有例外:最著名的失敗獨角獸就是WeWork,這家被孫正義視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的公司,估值一度高達470億美元(約人民幣3500億),於2023年宣佈破產,孫正義投入的110美元付諸東流。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後中美獨角獸數量差距迅速拉大,引發關注。


在5月23日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人民日報》報導了一個重要細節:

• 這次座談會上,鮮明的問題意識貫穿始終。聽到關於創新與投資的發言,總書記追問:“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麼?

總書記關心獨角獸並不令人意外。去年以來,總書記多次闡述“新質生產力”,並強調“顛覆性創新”的特殊重要性:

• 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很多獨角獸,都是靠顛覆性創新而異軍突起的。近年來,獨角獸熱度的下降,有幾個原因:

1、原來的獨角獸熱潮,缺乏“科技含量”:很多獨角獸都熱衷於燒錢以獲得贏家通吃的“平台效應”,在真正的科技創新方面並沒有太多貢獻,這是很多人忽視的一點。換言之,前幾年的“獨角獸”有水分。“首富園丁”蔡洪平2014年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初就有過極為清醒且深刻的評論:


• “整個中國的網際網路,在流通環節落後、政府控制金融行業、醫療教育等很多領域都還沒有開放的國情下,首先衝破了壁壘,帶來了“非改革紅利”,讓國人享受到了浮華,GDP 的高速增長以及土豪的樂趣。但這些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高潮已經到了,也就快結束了。享受的差不多了,東西不能再便宜了,假貨也不能再賣了,方便的已經足夠了,到了“得想想什麼是國家真正的實力,什麼叫生產力”的時候了。推動人類發展兩千年的文明,所有的社會進步、政治沿革、社會發展,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生產力的推動而推動的。而今天的中國人要捫心自問,花了多少心思,用網路的技術和方便和各種手段來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特別是深度!”

十年後重溫蔡洪平的這段話,不能不令人感慨。

中央推動的“平台經濟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必要的,也是為了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以及“贏家通吃”的社會後果。

2、大部分獨角獸背後都有“美元基金”的影子。但川普上台後,中美關係驟變,美國不僅推動脫鉤斷鏈,還出台規定限制美國風險投資對中國企業對投資。不僅如此,中美關係的變化也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熱情。這種資金來源和資金退出的雙重壓力,顯著影響了獨角獸的活躍環境。


3、新冠疫情三年,中美在節奏上的錯位,給跨國旅行帶來了很大難度,這無疑也會影響到風險投資對項目的考察難度。


4、疫情三年的疤痕效應、房地產三條紅線的衝擊,以及國際環境不確定性的加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家預期和資金循環。一個突出問題表現在:從2015年到2022年,政府資金量不斷增長,已經成為第一大出資主體(LP)。目前全國範圍內國家級、省級、地級、縣級引導基金共有出資主體1227個,政府LP認繳出資近3.43萬億元——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政府資金作為LP的問題在於:1)地方政府資金並非耐心資本,往往期望短期內幫助地方拉升GDP;2)地方政府的資金往往附帶特殊條件,導致風險投資基金的行為異化;3)地方政府往往厭惡風險,喜歡白馬而非黑馬,這背離了風險投資的初衷。

5、A股市場雖然推進註冊制改革,但在IPO節奏上仍未“放開”,結果導致企業上市週期的不確定性很大,尤其是A股破3000點後IPO幾近停滯。到目前為止,中國仍是一個間接融資(銀行)為主的國家。從規律上看,創新型企業的主流融資管道是資本市場而非銀行。今年4月,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作關於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時,人大常委會審議意見提出:銀行業機構在金融業中“一枝獨大”,有的地方銀行業機構資產佔比超過90%,證券、期貨、保險、擔保等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後。

三、如何培養更多的獨角獸?

中美之間的“極端競爭”,當下集中表現在科技領域的競爭。美國不惜採用“卡脖子”的野蠻手段,也反過來說明科技的極端重要性。可以說,科技與美元,是美國霸權的兩條腿

中國如何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獨角獸?

1、要高度重視初創企業。認為創新主要依靠大企業的觀念是錯誤的。矽谷這些科技巨頭,它們的關鍵創新都是在創業初期完成的,微軟、Google、輝達、facebook,無一例外。

2、企業家精神才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生產力不是科技,而是企業家精神,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麼發明5G的不是土耳其數學家阿爾坎,而是任正非和他的華為(穩定民企預期需要理論創新:企業家精神才是第一生產力)。從目前民間投資資料來看,民企預期不穩依然突出。要從理論上充分認識企業家的獨特價值,逐步形成社會尊崇企業家的氛圍,讓大多數年輕人夢想成為企業家而不是考公務員


3、暢通資本市場融資管道。這一點太重要了。企業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上市,導致風險投資難以退出,進而導致風險投資熱情下降,這是一個危險的循環。要走出股市下跌是新股發行過多的認知誤區,關鍵是上市公司質量而非IPO的多寡(A股跌破3000點:反思與救贖)。

4、要限制地方政府出資搞基金導致的無序競爭和擠出效應。地方政府往往喜歡一哄而上。前幾年的無序舉債,教訓不可謂不痛。要及時採取措施,防止地方政府在風險投資市場的過度參與(地方政府: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5、要推進新一輪改革,為企業家精神開闢更大空間。由於從計畫經濟體制脫胎而來,經過幾十年改革,目前審批和限制依然太多,不僅導致了高昂的制度性交易費用,更限制了企業家精神作為的空間。試想一下,馬斯克的SPACE X火箭計畫如果放在中國,會面臨多少的審批難關?如今,馬斯克的“獵鷹9號”火箭成為了全世界成本最低廉、性能也最為穩定可靠的火箭,佔據了目前全世界火箭商業發射市場的絕對份額。真正讓我們中國人震驚的是:造出這種火箭的竟然是美國的一傢俬人企業。我們要真正落實國企與民企的“競爭中性”,讓民企能充分施展身手。

6、企業家要有工匠精神,要培養“耐心資本”。中國改革開放高速增長,培養了企業家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行為慣性,動不動就高喊“進入世界500強”,這種追求規模而非核心競爭力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只有淘汰許家印這樣的投機企業家、套利企業家,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才能逐步扭轉企業家群體的心態許家印十誡:他刷新了中國造假記錄)。

7、顛覆式創新,離不開“開放式教育”。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以灌輸為突出特徵,注重死記硬背、刷題,提倡孩子聽話,這種模式有助於培養“工程師”,但不利於培養喜歡異想天開的企業家。對教育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而是思維的方法和想像力,愛因斯坦說得太對了——“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環繞著世界。” 中國素來重視教育,但方法需要改善:全社會要鼓勵啟髮式教育,從小培養孩子以興趣為牽引的學習,鼓勵學生異想天開,珍視孩子的“想像力”與“好奇心”,要改變“孩子聽話”才好的錯誤觀念。在這方面,馬斯克的成長經歷值得我們學習(時代之問:如何才能培養出下一個馬斯克?)。



(劉勝軍大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