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歐洲經濟為何無力與美中競爭



歐盟是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但近年正在失去優勢,其國際競爭力在過去二十年間不斷遭受蠶食。
官方資料顯示,去年歐盟經濟產出增長了0.4%,而美國和中國分別增長了2.5%和5.4%。從1993年到2022年,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近60%,而同期歐洲的增幅不到30%。
在美國和中國對產業進行巨額財政投入的情況下,歐盟在全球市場的競爭能力面臨嚴峻的挑戰。而在如何走出困境方面,歐盟各成員國尚存諸多分歧。歐洲經濟無力與美中競爭,這到底是為什麼?近日,美國《紐約時報》推出專文分析,特摘編如下:


歐洲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份額正在萎縮,人們越來越擔心歐洲大陸再也無法跟上美國和中國的步伐。

“我們太小了,”義大利前總理恩裡·科萊塔說,他最近向歐盟提交了一份關於這個單一市場未來的報告。

“我們沒有什麼雄心,”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的負責人尼古拉·坦根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美國人更勤奮。”

“歐洲企業需要重拾自信,”歐洲商會協會宣稱。

造成所謂“競爭力危機”的原因有很多:歐盟的監管法規太多,而該組織在布魯塞爾的領導層權力太小。金融市場過於分散;公共和私人投資過低;企業規模太小,無法在全球範圍內競爭。

歐洲央行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說:“我們的組織、決策和融資都是為‘昨日的世界’而設計的——新冠疫情之前,烏克蘭危機之前,中東爆發衝突之前,大國對抗回歸之前。”德拉吉目前正在領導一項關於歐洲競爭力的研究。

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來自中國的廉價出口、以及對美國軍事保護的基礎性依賴都不能再被視為理所當然。

與此同時,中美正投入數千億美元,擴大自己的半導體、替代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並顛覆世界自由貿易體制。


中美競爭之下,歐盟在全球市場的競爭能力面臨嚴峻的挑戰。


私人投資也同樣滯後。例如,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顯示,歐洲大型企業在2022年的投資比美國大型企業少60%,增長速度卻只有美國大型企業的三分之二。人均收入平均比美國低27%。生產率增長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而能源價格卻高得多。

德拉吉稱,“徹底變革”是必要的。在他看來,這意味著大幅增加聯合開支,徹底改革歐洲繁瑣的融資和法規,以及整合小型公司。

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日益加劇的國際衝突,以及各國日益利用國家政策來引導商業,讓二十多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行動的內在挑戰變得更加嚴峻。想像一下,如果美國的每個州都有國家主權,只有有限的聯邦權力來籌集資金資助軍隊等事務,那會怎樣。

歐洲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來跟上形勢。去年,歐盟通過了一項綠色協議工業計畫,以加速能源轉型。今年春天,歐盟首次提出了一項工業防務政策。但與美國和中國動用的資源相比,這些努力都顯得微不足道。


歐盟正在加速能源轉型。


研究公司Rystad能源在分析報告中表示,歐盟“在可再生能源、清潔技術產能和國內供應鏈投資方面,距離其雄心勃勃的能源轉型目標將很遙遠”。

在德拉吉看來,僅在數位化和綠色轉型方面,歐盟的公共和私人投資每年就需要再增加5000億歐元(合5420億美元),才能跟上步伐。

他和萊塔的報告都是受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的委託撰寫,目的是在今年秋季開會制定歐盟下一個五年戰略計畫時,供政策制定者參考。

在歐洲和其他地區,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傾向於開放市場,對政府干預持懷疑態度。但歐洲許多高級官員、政界官員和商界領袖越來越多地表示,需要採取更積極的集體行動。

他們認為,如果不集中公共資金,並且建立一個單一的資本市場,歐洲將無法在國防、能源、超級計算等領域進行有效競爭所需的投資。

而且,如果不整合小公司,歐洲就無法與那些更有能力吞下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巨型外國公司相比。

德拉吉舉例說,歐洲至少有34家主要行動網路,而中國有四家,美國有三家。

萊塔說,為研究他的報告,他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走訪了65個歐洲城市,親身體驗了歐洲特有的競爭力缺陷。他說,“乘坐高速列車在歐洲各國首都之間旅行”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深刻的矛盾,體現了這個單一市場的問題。”

然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能會違背政治理念。歐洲大陸的許多領導人和選民都對就業、生活水平和購買力深感擔憂。


歐洲許多領導人和選民都對就業、生活水平和購買力深感擔憂。


但他們又不太願意給予布魯塞爾更多的控制權和財務力量。他們往往不希望看到本土品牌與競爭對手合併,或者熟悉的商業慣例和行政規則消失。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繁文縟節造成的新混亂。

今年,憤怒的法國和比利時農民封鎖了道路,傾倒大量糞便,以抗議歐盟環境法規的大量增加,這些法規規定了他們對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種植時間表、區域劃分等等。

對希望利用經濟焦慮的極右翼政黨來說,指責布魯塞爾也是一種便捷的策略。法國反移民的政黨國民聯盟黨稱歐盟是“人民的敵人”。

目前,民意調查顯示,右翼政黨有望在歐洲議會贏得更多席位,使得這個立法機構更加分裂。

在國家層面上,政府領導人會熱衷於維護自己的特權。過去十年來,歐盟一直試圖建立一個單一的資本市場,使跨境投資變得更加容易。

但包括愛爾蘭、羅馬尼亞和瑞典在內的許多小國反對將權力移交給布魯塞爾或修改本國法律,擔心這會使本國金融業處於不利地位。

民間社會組織也對權力集中感到擔憂。上個月,歐洲的13個團體寫了一封公開信,警告說,更大程度的市場整合將損害消費者、工人和小企業的利益,並賦予企業巨頭過大的影響力,導致價格上漲。他們還擔心,其他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優先事項會被擱置一邊。

十多年來,歐洲在資本投資、研發和生產率增長等幾個競爭力指標上一直落後。但根據麥肯錫的報告,歐洲在減少排放、限制收入不平等和擴大社會流動性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與美國的一些經濟差距是自願選擇的結果。歐洲和美國之間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差距,有一半是由於歐洲人選擇在一生中平均工作更少的時間。

有人警告說,如果歐洲人想要維持生活水平,這樣的選擇可能是一種奢侈。布魯塞爾研究機構勃魯蓋爾的高級研究員西蒙·塔利亞皮耶特拉說,管理能源、市場和銀行業的政策過於分散。

“如果我們繼續存在沒有良好整合的27個市場,”他說,“我們就無法與中國人或美國人競爭。” (東方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