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浪來襲,中國如何化危為機?


熱!熱!熱!入夏以來,地球似乎突然進了一個烤箱,開始了炙烤模式。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預測,2024年躋身史上5個最熱年份的機率高達100%。

熱浪席捲之下,目前印度已經報告了1萬多例中暑案例,超過200人死亡。而沙烏地阿拉伯則有1000人死在了炎熱的太陽之下。

更令中國人驚訝的是,就連歐洲都扛不住了,遊客被熱死的新聞不斷傳出,有關部門警告說,2022年歐洲熱死6萬人的悲劇可能會重演。

說到這,可能中國人就不理解了,感覺熱就開空調啊!人家印度買不起空調,只能用飲料瓶做土空調,咱可以理解,可是你歐洲大都是發達國家,不會連個空調都沒有吧?

說對了,還真沒有。

在歐洲,有不到5%的法國家庭和英國家庭裝有空調,在德國這一數字僅為3%,這個比例,其實不比印度的2%高多少。哪怕像義大利這樣炎熱的南歐國家,空調普及率也不足50%。

為啥歐洲明明是發達國家,空調普及率卻這麼低呢?一句話不是不想裝,是真裝不起啊!

以德國為例,買一台空調的價格大約在600歐元左右,基本上是四五千塊人民幣,是中國的2倍左右。但是安裝費卻是天價,高達1500多歐元,比空調還貴!而且從預約到安裝,差不多要2周時間,等安裝完畢,最熱的時候也就過去了。


而且就算你裝上了,因為歐洲擁有全球最貴的電費,所以也往往出現“買得起、用不起”的尷尬局面。

所以,很多歐洲國家為了應對熱浪,只能開始各顯神通。

北愛爾蘭地區頒布限水令,寶貴的水資源用於保障製冰,如果發現用軟管澆灌庭院,就會處以1000磅的處罰。而法國則更神,提醒民眾如果熱得睡不著,可以把被單放冰箱裡冷凍一兩個小時,這樣能有助入眠。

好傢伙,這是認為睡著了就不會熱了嗎?

相比來看,現在無數中國人肆意在空調房裡面吃冰凍西瓜,可以說是非常幸福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歐洲水深火熱,而中國人可以這麼愜意呢?

這就要感謝中國發達的空調產業了。

目前,中國城鎮空調普及率已經達到了70%以上,南方甚至達到了90%!而中國的家用空調產能,也佔據了全世界的80%以上。


產能高了,因為規模效應,成本自然也就下來了,讓幾乎所有的城鎮家庭都買得起空調,這就是製造業大國給民眾帶來的福利。

不過,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之下,中國空調市場的的格局,近幾年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我們都知道,在此之前,空調市場的品牌格局非常固化,格力、美的、海爾穩坐第一梯隊,而奧克斯、海信、TCL也基本把剩餘市場瓜分得一乾二淨,新品牌想突圍非常困難。

而今年一季度,空調線上銷量方面,華凌和小米已經衝刺到第三和第四位。

那麼,為什麼今年的空調市場排名,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


中國空調崛起,和前些年中國的城市化處理程序有很大關係。

城市化處理程序的加快,帶來大量人口遷入城市,新建和裝修的住房需要配備各種家電,如冰箱、洗衣機、電視等,從而拉動了家電市場需求,空調就是其中一項。

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飽和,空調市場也步入了存量市場的新階段,價格戰成為取勝的重要手段。

這樣一來,就對空調廠家的成本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原因很簡單,原材料方面,塑料隨石油漲價而漲價,壓縮機也因稀土漲價而比去年貴,銅價就更不用說了,就連人工成本也在年年上升,但你敢在終端的產品上提價嗎?

在價格戰的大形勢下,顯然不敢。


所以,一個空調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就成了能否在價格戰中堅持下去的關鍵,如何儘量壓縮中間環節的利潤損耗,是每一個空調企業要解決的事情。

同時,空調的銷售管道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過去大家買空調,要麼去專賣店,要麼去大的電器賣場。但現在呢?往往是手機一點,空調就送到家裡了。

這樣一來,傳統品牌苦心經營的線下銷售管道為主的格局進一步被打破,線上線下整體市場份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線下門店也不再是決勝唯一途徑。

所以,在消費者習慣已經改變的當下,只有佔據消費者心智、線上上佔優勢的品牌,才能佔據有利地位。

除此之外,隨著年輕一代的結婚生子,消費者除了考慮價格,對空調的智能化和特殊功能也產生了新的要求。對年輕人而言,好看、好玩、好用、潮酷的體驗感,是否足夠的個性化,是否有互動體驗,顯得尤為的重要。

可以說,誰能迎合這些新的市場需求,誰就能在新增市場中站穩腳跟。

而以上這些新的變化,也徹底改變了中國空調市場格局,以華凌/小米為代表的空調新勢力的崛起,就是最典型的表現。


近幾年,要說空調新勢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米。


2023年,小米空調的銷量達到440萬台,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9%。2024年,更是幹到了全國第四。

而此時,距離小米空調初創,也不過7年時間。

無數老牌空調企業都想搞清楚,小米成功的秘訣在那裡?

首先,自然是小米的一貫路線----超強性價比,在同等價格下,相較於、傳統品牌,小米空調的參數表現較為出色。

比如,以市場主力1.5匹空調掛機為例,小米空調宣傳最多的巨省電PRO售價約2399元,而格力暢銷機型雲佳系列呢?大促價格為2649元,比小米巨省電PRO貴了近250元!而小米最暢銷的機型巨省電僅1799元,更是比格力便宜了近850元!

那有人問巨省電和巨省電PRO有沒有差別呢?組態上可以說天差地別,巨省電是一款站在PRO款機型背後收益的機型,那為什麼使用者都選擇價格低的,而不是選擇組態好的機型呢?

受大環境的影響,消費者在購買空調時不再僅僅追求品牌效應,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實際性能和性價比,可以說,誰賣的便宜,誰就可以打動使用者的心。

那麼小米為什麼能做到極致性價比呢?除了小米堅持的“薄利路線”和“線上路線”之外,還和小米在做手機歷程中積累的強大供應鏈管理能力有關,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可以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使小米降價空間遠超對手,實現了產品的高性價比。

其次,小米是做手機出身,特殊的經歷讓小米顯然比傳統空調廠商更懂使用者尤其是年輕使用者。

年輕使用者喜歡什麼?智能化!

所以,小米在智能化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深度融合小米生態系統,提供了智能家居體驗,很符合小米公司“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的願景。


比如,支援語音操控,一句“小愛同學”就能輕鬆實現空調的開關和溫度調節、通過米家APP輕鬆實現空調的遠端控制、根據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選擇製冷方案,比如上班後關空調,下班後提前開空調等等。

智能化設計滿足了現代年輕人對便捷生活的追求,也為小米空調贏得了大批忠實粉絲。

也正是因為如此,小米空調的進步速度非常驚人,第三方機構預計,到2026年小米空調出貨量有望超過小米電視,成為小米IoT業務營收最高的品類。

當然,小米空調雖然崛起迅速,但其經營模式也有自身的短板,那就是生產外包的代工模式和性價比路徑依賴以及售後服務體系還在逐步完善。

我們都知道,小米沒有自己的空調生產廠,其產品主要都是代工企業生產的,代工方包括長虹、TCL等,雖然這種模式可以有效省去了重資產投入,有利於降低成本。但代工模式,同樣意味著品質控制力較弱,過於依賴合作夥伴,以及供貨能力受代工廠訂單安排影響等等,哪怕自建了工廠,也只是組裝廠而已,零部件供貨仍然對外依賴。

所以,小米的性價比模式,確實走市場捷徑獲取了巨大成功,但因為核心技術儲備不足、產品研發依賴合作夥伴,所以導致小米始終依靠性價比一招;長此以往,極易陷入品牌形象低端化、產品低端化的陷阱中,想升級高端,也變得困難重重,在這方面,小米手機衝刺高端乏力,就是慘痛的教訓。

當小米計畫2024年年產600萬台空調,這種模式的短板就可能會逐漸暴露出來。


而真正有實力向傳統空調巨頭髮起挑戰的,則是另一個空調新勢力品牌----華凌。


說華凌是新勢力,其實並不精準,因為華凌早在1985年就創立了,是中國知名的家電老品牌,2004年10月,華凌歸入美的集團旗下,並在2019年1月,以年輕化新品牌形象回歸市場,專攻電商管道。

背靠美的這棵大樹,華凌既能共享美的數十年空調領域的核心技術沉澱,還能享受美的完整的售後體系,同時也能根據自身特點,打造出符合自身定位的產品。

這些都是新興品牌很難在短時間內發育起來的能力。

更關鍵的是,華凌除了過硬的品質和售後,在價格方面也和小米一樣,同樣為性價比而生、同樣具備超強的性價比。

比如今年夏天,華凌的HEPro系列因為標配雙排冷凝管、電子膨脹閥等高組態,一直被各大博主所推薦,而價格呢?只有2000元左右,甚至比小米Pro款空調價位還低,所以被稱為“華凌神機”;不過,性價比高的空調有很多,但是被稱作“神機”的只有華凌,這是為什麼呢



華凌空調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品質還非常超群,力求給使用者更智能、舒適的體驗。

那麼問題來了,華凌是如何在超高的品質之下,還保證如此極致的性價比的呢?

一方面,是因為華凌自產自研自銷全鏈路營運模式。

目前,華凌擁有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超千人專家級科研團隊,六大生產基地精益製造,千萬套產能保障,完全不依賴代工,所以從研發設計、材料供應、生產製造到品控管理,都能自主控制。

這樣既可以保障下線產品質量可靠性,又縮短了外部供應鏈條取得成本優勢,降低經營成本和銷售價格,讓利於消費者。


另一方面,在於華凌的生產規模。

華凌廣東生產基地,是國內專業化、規模化、自動化水平最高之一的空調生產基地之一,年產量突破300萬台,生產線能同時生產多種型號產品。

我們都聽過商業中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叫“規模效應”,指的是隨著規模的擴大,商品成本減少,規模越大成本越低。

華凌如此巨大的生產規模,不僅可以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也帶來了更強的供應商議價能力,反映在產品價格上,就形成了相對於其他品牌的價格優勢。

除此之外,在售後體繫上,華凌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空調不像電視機,賣了就基本不管了,空調賣出去之後,還有大量的裝機、維護、移機的工作要做,這就導致空調企業非常依賴類似於汽車4S店模式的售後體系,但這就需要巨大的管理成本和投入。

而華凌呢?一方面,專注線上,節約了大量管道成本。另一方面,還能共享美的完善的售後體系,不用再投入重金重新搭建建售後體系。

這也是華凌相比其他品牌,在成本控制上佔盡優勢的原因。

這樣來看,華凌衝進前五的秘訣,其實就是最大化地壓縮生產、銷售、售後的成本,最大化地讓利給消費者,用低利潤高性價比,來在空調行業的群雄混戰之中,搶佔市場。



所以,華凌的自產自研自銷全鏈路營運的經營模式,相比一些新勢力友商來說,

更容易厚積薄發,

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可以更敏銳的捕捉市場需求,

能更有針對性的快速推出迎合市場、引領潮流的明星產品,

用更為網路化的行銷模式搶佔消費者心智,打出差異化的組合拳。

這樣一來,華凌就能最大化的將技術+規模+網際網路行銷結合的自產、自研、全產業鏈發力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目前,華凌登上前五榜單,已經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那麼在未來,華凌空調在不懈努力之下,

是否能登上中國空調銷量第一的寶座呢?

大家的觀點是如何? (壞土豆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