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
建構全方位新媒體媒合平台,提供閱聽眾、最優質的服務。 經營團隊皆為資深媒體人,具備新聞敏銳度,實務經驗豐富,可運用各自專長,打造出最具特色且最吸睛之新媒體。
《黃捷慘遭起底打臉!嗆羅智強下台反被轟:忘記民進黨曾力挺公投綁大選?》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公投法修正草案,引發朝野激烈交鋒。民進黨立委黃捷在會中砲轟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提案,要求行政首長若三個月內未執行公投結果應下台負責。她更將矛頭指向國民黨立委羅智強提出的「公投綁大選」提案,指稱違背2021年412萬民意,怒轟「羅智強應該先下台作為表率」。 黃捷慷慨激昂地表示,2018年公投綁大選造成「慘痛經驗」,才促使修法將兩者分開,強調「知錯能改,不應以錯再錯」。不料,這番言論立即遭到在場立委強力反擊。 羅智強當場反擊,一句「公投綁大選不是在野黨的首題,是民進黨長期的主張」,直接讓攻防形勢逆轉。他更嗆「不要把自己的神主牌砸在地上」,瞬間戳破黃捷的政治攻擊。 賴士葆也在會中指出,黃捷發言前應該「先做功課」,強調公投綁大選並非在野黨首創,而是民進黨長期以來的重要理念。這番說法不僅讓黃捷的指控顯得蒼白無力,也突顯出攻擊對手前未充分掌握歷史事實的窘境。 針對自身提案,賴士葆進一步說明,其修法主張並不包含總統、副總統,而是針對如經濟部長、環境部長等行政首長。他以核能政策為例,直言民進黨政府「為了意識形態硬是要非核」,強調修法必要性。 這場政治交鋒,不僅暴露出黃捷對公投歷史脈絡的認知不足,也凸顯出朝野對公投制度的根本歧見。這場因公投綁大選而起的政治攻防戰,預料將進一步升溫,各政黨的歷史立場也將持續受到檢視。
《走訪1300位長者、收藏1.5萬件文物 沈春池基金會7年成果大公開》 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策畫舉辦、在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展出的「漂流與離散─遷臺歷史文物展」,今起開展,本次展覽精選了多件珍貴的文物,涵蓋1949年以來的遷臺記憶與故事。展期從即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全展免費參觀,歡迎踴躍前往觀展。 本次「漂流與離散─遷臺歷史文物展」源自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畫。此計畫自2017年以來,已走訪1300多名遷臺一、二代長者、製作超過500支影音紀錄片,典藏逾1.5萬件文物,並陸續出版同名系列叢書《我家的兩岸故事》等。豐富的影音及文物為基礎而開展的「我家的兩岸故事」也在兩岸七個城市間舉辦,全方位展現遷臺記憶的珍貴篇章。 本次「漂流與離散─遷臺歷史文物展」展覽以兩個月展期、三檔展覽規劃以及七大展櫃的形式,將基金會收藏的萬件近代文物精選展出,透過照片、信札、實體文物、手稿及圖文創作等珍貴藏品,呈現大時代下兩岸故事的真實歷史紀錄,並在三個檔期中分別舉辦三次不同面向的座談,讓觀者更能體會每個展物的背景故事及蘊含意義。 第一展期展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經典藏品如:故宮押寶人「索公」索予明的至寶─藍背心及銀圓。當年因國共內戰,故宮70萬件精選藏品兵分三路撤退到基隆,當時負責押運國寶來臺的索予明,只帶著母親親手為他縫製的保暖藍色背心與兩枚銀圓,沒想到母子倆無緣再見,背心及硬幣竟成為母親最後留給他的物件。 此外,基金會也特別展出索予明工作時,詳細記錄國寶狀況而留下珍貴手寫的文物資料卡,在當年沒有電腦的時代,藏品造冊可以想見是相當浩大的工程,這些前輩們對國寶保存所做出的努力更是令人敬佩。 第二展期則是以「胡一刀」,胡秀苑醫生的照片與手稿為主軸,記敘這位醫德濟世、極為傑出的外科醫生,他的學醫歷程與所見所聞,在當時掃描與影印技術都尚未成熟的階段,胡醫生以「手繪」的方式,精細地畫出人體各類器官剖面,刻苦學習外科知識,最終成為一名懸壺濟世的仁醫。另外基金會也以「精選典藏」為題,分享基金會蒐集文物時的有趣小故事、捐贈物主的起心動念是什麼等等,逗趣詼諧的內容想必能令您會心一笑。 第三展期則以逃難手稿、遺族學校通訊錄為展出重點,並舉辦「舊物絮語」講座,分享來臺之後食衣住行育樂與社會氛圍等生活類的文物故事。如早年的醫美或是限定時期流通的金圓券、愛國獎券等。愛國獎券於1950年代至1980年代風靡臺灣,版面設計從名勝古蹟到歷史人物、各式慶典,內容無所不包;一張區區5元、10元的購買金額,卻有可能兌換到20萬的鉅額獎金,金額足以在當時台北市鬧區買下一棟透天厝,這讓當時的人民都為之瘋狂,進而造成一股潮流,再再凸顯了當時人民的生活風貌。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漂流與離散─遷臺歷史文物展」呈現的歷史不僅是個人生命的片段,更是社會共同記憶的一部分。希望透過這次展覽,延續遷臺人物為後代留下的寶貴精神,也讓更多人理解這段歷史的深層意涵,珍惜和平的重要性。
《八訪達賴、七闖北韓!胡婉玲掌中央社 前同事力挺:新聞專業有目共睹》 前民視新聞傳播群副總胡婉玲接任中央社長引發熱議,包括有中央社董事認為她不適任而辭職,新聞界出身立委也質疑其色彩。在一片批評聲中,曾為胡婉玲同事的資深媒體人陳芯凝在媒體專欄投書表示,細數胡的新聞戰功,包括八次專訪達賴、七次去北朝鮮獨家專訪,報導泰北異域行系列還獲「曾虛白公共服務獎」;2018年前進ISIS庫德族採訪更入圍亞洲電視獎,新聞專業受肯定,對於胡婉玲擔任中央社社長應先看她怎麼做,不必急著否定。 陳芯凝在風傳媒「陳芯凝觀點」中指出,胡婉玲被指「新聞品味」有問題應該是在民視時訪問印度神童阿南德,但她反而認為,相較於國內外眾多新聞媒體或自媒體節目,只是轉述阿南德自己發佈的影片內容時,只有胡婉玲是真正訪問到阿南德,並當面挑戰阿南德,這才是更負責任的做法。 至於如何才夠格擔任中央社社長?陳芯凝認為,現今中央社的功能,除擔負國家通訊社角色外,還須和其他媒體競爭,社長擔負的責任更重大。她檢視中央社前幾任社長的資歷和條件,前社長張瑞昌任職6年,新聞資歷包括朝日新聞客座研究員、中國時報執行副總、時報周刊總編輯等職。前任社長、也是中央社第一位女社長曾嬿卿,擔任過財訊雜誌總編輯和副社長,任職中央社期間,還兼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委員,先不管他們「資歷」是否非常適任,但就任此要職時卻未被如此關注。 曾為胡婉玲的同事,陳芯凝說,至今猶記得胡婉玲跑新聞衝勁十足,在華視和民視共八次獨家專訪達賴喇嘛,「若她很不專業,老先生(指達賴喇嘛)也不會無聊到接受她八次專訪吧!」胡還曾七度到長期鎖國的北朝鮮獨家專訪,「這是何其艱難,國外其他大媒體記者也未必做得到。」對於胡婉玲報導泰北異域行系列獲「曾虛白公共服務獎」,陳芯凝反問,「連曾任中央社社長的曾虛白都認可的子弟兵怎麼就不適任了?」 陳芯凝說,胡婉玲在繁忙新聞工作中完成法學和商學兩個博士學位,並陸續在世新大學、台北大學任教,很佩服胡婉玲一直這麼努力。她認為,這項任命恐怕還會熱議些時日,對胡主持風格指手劃腳大有人在,還有「政治正確」的說法也從沒少過,但民進黨當朝,任何人事案都難完全免除政治色彩,應該平心靜氣看待此事,先看看胡婉玲就任後做得如何,不必急著否定。
《2024人工智慧與法律研討會聚焦AI基本法 產官學攜手因應數位時代挑戰》 Chat GPT引發全球對生成式AI的關注,生成式AI的發展無疑為許多領域帶來了機會和挑戰,面對這些道德、法律、社會與政策議題,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舉辦的「2024第七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盛大登場」,今年聚焦在美國出口管制法規對台灣AI產業的風險及應對策略。與會所有人都認為「人工智慧基本法」必須儘快立法,立委吳宗憲特別呼籲政府應該關注能源問題,讓台灣有穩定且價格合理的能源,AI產業才能安心發展。 研討會由本會朱兆民董事長開場引言,表示AI發展是未來趨勢,法律也必須隨之興革,才能因應AI時代的需求;並由多位重量級嘉賓蒞臨開幕致詞,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 林明昕、法務部部長 鄭銘謙、立法院委員 吳宗憲、Taiw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 Stanford美國史丹佛台灣科學及科技中心主任 張瑛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委蘇振綱和實踐大學董事長謝孟雄。這些嘉賓從各自領域探討生成式AI帶來的法律、道德和政策挑戰,活動的開場即特別強調了國內外專業人士的結合,象徵著跨國、跨領域力量的聯手,共同應對AI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全新挑戰。 政務委員林明昕指出,「人工智慧基本法」是當前重要的立法工作,在AI的發展與監管上,基本法可以起帶頭作用,讓其他作用法有依循的方向,以求兼顧產業發展與人權保障;同時,政府也正在盤點需要配合AI發展修正的法律,以因應AI時代的需求。立法委員吳宗憲也呼應政務委員林明昕,表示立法院一直都很關注人工智慧基本法的立法,並肯定政府對於AI發展的用心;但也提及政府應該同時關注能源問題,讓台灣有穩定且價格合理的能源,使AI產業能夠安心發展。 此外,美國史丹佛台灣科學及科技中心主任張瑛芝提到,科技與政策應該要相互溝通,才能跟得上發展快速的AI時代;台灣的科技實力是世界有目共睹,相信在AI時代,只要我們秉持平權、開放及公開的態度,台灣一定能有更好的發展,並有能力為全人類謀福利。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張麗卿強調,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技術進步,但同時也伴隨著複雜的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在法律和政策的層面。」本次研討會,基金會特別邀請到產官學界的講者,共同參與討論,從基本生成式AI技術的介紹與風險、創新架構AI的前景與挑戰、到生成式AI模型在技術發展和法律合規方面可能遇到的風險,藉由產官學界的合作,將有助於形成更全面、前瞻性的解決方案,推動AI技術在確保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持續創新發展。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朱宸佐則表示, 台灣在全球AI產業鏈中的角色不容忽視,尤其在面對國際政策的變動,如美國的出口管制法規,台灣的企業和政府需要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才能在技術與法規的交叉影響下,保持競爭力。此外,美國對中國大陸日益嚴格的出口管制法規對臺灣的 AI 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臺灣在 IC 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和 AI 伺服器代工等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競爭優勢,但高度依賴美國、日本和歐洲的關鍵技術、設備和原材料,使得臺灣的 AI 產業鏈必須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規定,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挑戰。 基金會此次也盛重邀請到國際人工智慧法律專家前來分享,包含德國維爾茲堡法學院 Eric Hilgendorf教授、西班牙康普斯特拉大學Dr. Dr.h.c.mult. Miguel Abel Souto 教授、奧斯納布魯克大學Georg Gesk教授,分享國外最新的AI基本法的立法趨向,希望能為台灣的AI法律發展提供借鏡。 基於對於AI監管及法律教育的重視,永齡基金會亦持續支持,並邀請到全球AI大師:工業大數據專家、馬里蘭大學講座教授暨工業人工智慧中心主任李傑教授(Dr. Jay Lee),分享AI最新發展及在其他產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