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國積極推動減碳政策,國際品牌在選擇供應商時,不僅考量價格、品質和服務,還愈發重視供應鏈對減碳目標的貢獻。為了滿足綠色供應鏈的需求,企業除了直接使用綠電外,也可以透過購買綠電憑證來達成目標。這已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綠電憑證 I-REC 與企業永續
1. 綠電憑證的類型
綠電憑證主要分為兩類:
地區型憑證:如台灣的 T-REC、日本的 J-Credit,只在特定區域內認可。
國際型憑證:如 I-REC,由國際非營利組織推動,具備完善的交易機制,適用於全球。
2. 購買 I-REC 的理由與注意事項
達成國際減碳目標:許多企業如台達電、鴻海等,承諾在 2050 年前達到 100% 使用再生能源。購買 I-REC 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
符合綠色供應鏈要求:國際大廠如 Apple、Google 等,要求供應鏈符合減碳標準。購買 I-REC 有助於滿足這些要求,提升市場競爭力。
注意當地能源政策:購買 I-REC 時,需考慮憑證是否可在當地使用,以及當地的能源法規。
二、碳權交易與臺灣市場
1. 碳權交易的市場機制
碳權交易主要透過兩種市場機制:
強制性碳市場:由政府設定減量目標,分配碳權給受管制企業,即總量管制碳權(Allowance)。
自願性碳市場:企業主動執行減碳專案,經認證後獲得減量信用額度(Credit),可進行交易。
2. 取得碳權的方法
國內途徑:透過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抵換專案」申請碳權。企業執行減碳專案,經查核減量績效後,可申請核發減量額度。
國外途徑:在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如 Verra 或 GS 下申請認證,獲得碳權證書。
3. 臺灣碳交易所的影響
2023 年,臺灣成立了碳交易所,為企業提供:
國內碳權交易:上架經核可的減量額度,進行交易。
國外碳權服務:協助企業買進國外碳權,在本地市場交易。
碳諮詢與教育:提供專業諮詢和培訓服務。
4. 企業的應對策略
進行碳盤查:了解自身碳排放現狀,為制定減碳計畫奠定基礎。
制定減碳計畫:採取能源效率提升、設備更新等措施降低碳排放。
積極參與碳交易:透過購買碳權,達成法規要求和企業減碳目標。
三、森林碳匯與碳權的轉換
1. 碳匯的概念與種類
森林碳匯(綠碳):樹木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儲存。
海洋碳匯(藍碳):海洋生態系統,如紅樹林、濕地,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
土壤碳匯(黃碳):土壤中的碳儲存,包括農田、草地等。
2. 森林碳匯的計算方法
不同樹種的固碳能力不同,例如:
相思樹:每公頃可吸收約 380 噸二氧化碳。
光臘樹:每公頃可吸收約 345 噸二氧化碳。
3. 森林碳匯轉換為碳權的流程
申請條件:須為人為管理的新植林,樹齡小於 22 年。
計算基線排放量:評估原有林地的碳排放,新增的碳吸收量可申請碳權。
第三方認證:經環保署或國際機構認證,取得可交易的碳權。
4. 企業開發森林碳權的挑戰
專業知識不足:需要了解林業管理、碳計算等專業知識。
時間成本高:樹木成長需要時間,短期內難以看到顯著的吸碳效果。
方法學尚未完善:國內相關計算方法和標準仍在建立中,增加了開發難度。
延伸閱讀:森林碳匯如何轉森林碳權?了解碳匯、碳權差異及計算方法
四、綠電交易現況
1. 綠電交易的重要性
使用再生能源是企業減碳的重要途徑。綠電交易讓企業能夠採購符合標準的綠電,滿足自身和供應鏈的永續發展需求。
2. 企業購電的多元管道
直接購電:與再生能源發電業者簽訂長期購電合約(PPA)。
透過售電業者:由售電業者提供彈性的綠電供應,適合用電量較小的企業。
購買綠電憑證:透過購買 T-REC 或 I-REC,證明使用再生能源。
3. 綠電供應方式的比較
獨立型直供:發電業者直接供電給企業,不經過台電系統,免除輸配電費用,但需要自行建設電網。
併網型直供:部分電力由發電業者供應,其他由台電提供,需支付部分輸配電費用。
轉供:完全透過台電的輸配電系統供應綠電,雖需支付輸配電費用,但供電穩定,建置成本低。
4. 臺灣綠電交易市場的現況
需求持續增加:2022 年綠電轉供量達 11 億度,較前一年成長 6 成。
供給有限:大部分再生能源由台電保證收購,流通至市場的綠電比例較低。
價格較高:市場供不應求,綠電價格平均每度至少 5.5 元以上。
五、結論
企業在追求永續發展的道路上,面臨著來自政策、供應鏈和市場的多重挑戰。整合使用綠電憑證、參與碳權交易和積極進行綠電交易,是企業達成減碳目標、提升競爭力的有效策略。面對全球減碳趨勢和日益嚴格的法規要求,企業應及早布局,採取全面性的永續發展策略,與合作夥伴共同創造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