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整車加稅最高145%零部件70%。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4月2日,川普簽署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佈美國對貿易夥伴加征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公佈《美國調整汽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公告》明確對汽車商品加征25%關稅的具體細節。具體為:對乘用車(含小型貨車及廂式貨車)和輕型貨車的8703、8704兩個子目下的17個稅號商品加征25%關稅。對關鍵零部件同樣加征25%關稅,共涉及美國稅則第40、70、73、83、84、85、87、90、94章的130個稅號商品,涵蓋了動力總成、鋰離子蓄電池、底盤部件、車身附件、電氣元件、智能駕駛等。
美國此前已多次對中國汽車商品加征關稅,本輪加稅生效後,對電動汽車和燃油車加征的額外關稅分別提升至145%、70%,大部分汽車零部件則高達70%。
美國是全球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2024年,美國汽車產量1000多萬輛,出口160萬輛左右;國內市場銷量大約1600萬輛,進口車約佔一半(主要來源地是墨加、日韓等)。
根據此前川普政府的對外表態,美國此次加征關稅的核心目標是減逆差、促回流、增稅收,重振美國經濟。
筆者認為,此次美國大範圍、大幅度加征關稅,震撼全球,衝擊全球經濟,並使其自身置於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之外。汽車是美國此次加稅的重點行業,中國是川普政府加稅的頭號目標,筆者認為,對美國來說,恐怕很難達到其促使汽車製造業回流的目標,長遠來看,對美國的負面影響要大於對中國的影響。
一、關於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主要影響在零部件領域,直接影響至少200~300億美元零部件對美出口,預計我對美零部件出口將出現斷崖式下滑。中國直接對美整車出口將可能停止,海外生產基地(如東盟)對美出口也面臨很大壓力。
1、直接影響我對美汽車零部件出口,可能出現斷崖式下滑。
美國多年來都是中國第一大汽車零部件出口市場。川普第一任期加征25%關稅,國內零部件企業為降低影響,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應對,對美出口有所下降。這次,我零部件企業海外投資的地區(如東盟國家)也被加征大額關稅,也直接影響中國企業海外生產基地的對美出口。
根據海關資料,2024年中國對美零部件出口額達171.5億美元(僅為海關稅則列明汽車或機動車輛用的零部件),佔中國零部件出口總額的15.6%,主要出口產品包括車身零部件、鋁合金車輪、動力總成及零部件、底盤零部件、輪胎、玻璃、電子電器等。此外,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額達153.2億美元,同比增長13%,佔中國當年鋰電池出口總額的25.1%。
考慮跨國零部件貿易的庫存期和切換供應商的周期,相關關稅加征措施實施後,一定時間後我對美零部件出口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滑。
2、由於中國政府的反制,對自美進口汽車產品也加征34%關稅,也將大幅提高國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成本(2024年自美進口19.2億美元,主要是自動變速器及零件、發動機零件、車身附件、底盤零部件等);同時,也倒逼主要外資車企加快美輸華車型中國本地生產。
3、對整車貿易的影響遠小於零部件。中國對美整車出口規模不大(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汽車整車只有10.7萬輛,僅佔中國汽車總出口量的1.8%),且主要是外資品牌出口為主。2024年中國自美進口整車10.9萬輛,同比下降13.5%,佔中國進口整車總量的15.5%。
4、美國對各國大範圍加征關稅,可能也給中國與歐盟、日韓、英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加強汽車產業的貿易投資合作帶來機遇。
二、關於對美國汽車產業的影響。綜合來看,美國此次加稅範圍是對幾乎所有整車(中重型貨車和客車除外)、絕大部分汽車零部件加征25%關稅,對美汽車行業是“重大打擊”,長期來看,對美國汽車產業的不利影響要大於對中國的不利影響。
同時,也要看到,川普大範圍加征關稅,也引發主要國家反制、國內外批評抗議,其實施期限、力度等也存在不確定性。
加征如此高的關稅,勢必嚴重衝擊美國與全球重要汽車零部件供應基地、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鏈最強的中國的合作,同時,對於歐盟、英國、日韓等也加徵了25%關稅,也勢必直接衝擊雙方的汽車產品貿易。據美國媒體報導,新的汽車關稅大多將以價格上漲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汽車價格將上漲數千美元。美國發佈的汽車加稅政策包含了《美墨加協定》成員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對於墨西哥和加拿大出口到美國的整車中的非美國成分,將加征25%關稅;零部件的加稅方式類似於整車,但細則尚未出台。由於美國汽車生產大量依賴進口零部件、美國市場供給高度依賴進口車、《美墨加協定》嚴苛的原產地標準,長期加征關稅勢必導致美國(或北美)汽車行業陷入孤立或半孤立狀態,導致美國打造以自己為核心的北美汽車產業生態圈。
2024年美國汽車零部件進口來源地Top20國家和地區(億美元)
由於車企推進本地生產和供應鏈本土化需要一個過程,對於美國來說,在殘缺的本土供應鏈基礎上推進本土製造,再加上熟練工人不足、勞動力成本高昂,必然意味更高的成本,汽車價格將大幅上漲。孤立或半孤立發展,與美國汽車業幾十年來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高效率、低成本佈局和全球採購背道而馳。面對日本、德國、中國、韓國等強大的競爭力,尤其是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和產業融合趨勢下,過度保護必然導致美國本土汽車產業鏈缺乏競爭,進而影響創新和效率。
三、關於川普政府追求的汽車製造業回流、大幅擴大產業規模這個核心目標,實現難度很大。原因是汽車供應鏈早已基於效率和成本形成了全球分工合作的生產供應體系,再加上美國的產業鏈、人工成本、投資和時間成本等不具優勢,重振汽車製造業並不容易。川普的易變性、只有四年的總統任期,更是無法給產業界穩定的預期。
美國今天以高科技和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取代了原來以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重大產業結構變化都伴隨著美國生產力的飛躍和經濟實力的增強。
美國汽車製造業外遷和全球佈局的核心推動因素是全球化。全球化有效發揮了各國的比較優勢,推動了車企和供應鏈企業全球佈局、全球採購、全球銷售,推動了汽車產業和市場的繁榮。幾十年的全球化,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圍繞整車生產,形成了北美、歐洲、東亞(中日韓)為代表的三個巨型集聚區,全球汽車產業中心從歐洲先是轉移到了美國,後轉到日本,現在是中國。這三個集聚區也是互相融合、彼此滲透,汽車整車、零部件出口額佔全球的比例分別達到了90%、96%(2022年)。正是全球化推動了美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特點是“金融化”和“去工業化”,汽車業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產業。1950年代,美國製造業的GDP佔比接近30%,而2023年,這個數字不到11%。
2024年美國汽車進口來源地Top20國家
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加墨協定)、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也直接導致了汽車整車製造及產業鏈佈局的“離美傾向”。這裡面真正的推動因素是商業和資本的力量,全球化推動企業把工廠搬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地方,搬到離市場更近的地方。再加上美國市場曾長期高度開放,這也從根本上導致在燃油車時代美國市場汽車價格全球最低。
幾十年的產業外遷過程,導致美國汽車產業鏈斷裂,很多零部件、原材料等,不得不依賴其他國家供應,使得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貿易逆差國。美國雖然在部分領域依然保持技術領先,有強大的汽車產業鏈企業,但供給能力卻不足。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美國作為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擁有市場龐大、創新環境和創新生態、金融體系、人才集聚、美元避險地位等諸多優勢,在美國高築汽車關稅壁壘的情況下,儘管面臨成本與合規挑戰,但對部分中國企業(尤其是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來說,只要選對了投資的具體地區和領域,對美投資仍具有一定吸引力。 (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