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升級,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征145%關稅,歐盟憂心廉價商品湧入,成立“進口監控小組”應對。
文章分析中國經濟承壓、德國產業風險及歐盟的兩難處境,探討如何在保護本地經濟與維持開放市場間尋求平衡。
在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總部伯雷蒙大樓(Berlaymont)內,一支新團隊“進口監控工作組”(Import Surveillance Task Force)近日悄然啟動。
它的使命是密切追蹤全球商品流向的變化,探究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實施的新關稅是否正重塑貿易格局。
現如今,中國商品需面對高達145%的關稅,較上月暴增七倍。這一舉措標誌著全球兩大經濟體已徹底陷入貿易戰。儘管美國暫時豁免了電子產品的關稅,但緊張局勢並未因此緩解,反而愈發加劇。
廉價的鍋具、吸塵器和洗衣機會否如潮水般湧入歐洲市場?歐盟會否——用稍顯誇張的說法——淪為美國不再需要的商品堆場?這些疑問正是工作組亟待解答的核心問題。
“我們必須防範貿易轉向帶來的間接衝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近期明確指出。為此,她的機構致力於建構“紮實的證據基礎”,以支撐未來政策的制定。
經濟學家們普遍認同布魯塞爾的擔憂不無道理。“美中之間的高關稅已高到令人卻步,”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創新與國際競爭研究中心主任迪爾克·多澤(Dirk Dohse)教授分析道。若這種局面持續,雙方貿易很可能陷入近乎停滯的狀態。
正因如此,多澤進一步指出:“中國生產商將不可避免地加大對歐洲市場的滲透力度。”他解釋說,中國國內需求目前“極為疲軟”,而亞洲其他市場已接近飽和,難以消化更多商品。
對中國而言,貿易戰帶來的挑戰不容小覷。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通過最新模擬分析了貿易戰對主要經濟體的深遠影響。
結果顯示,從2025年至2028年,美國和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因當前關稅水平分別下降1.1%。相比之下,中國的GDP降幅更為顯著,達到2.9%。IW經濟學家因此斷言,中國有可能會成為這場博弈中的“輸家”之一。
這一結果的背後,與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密切相關。IW經濟學家於爾根·馬特斯(Jürgen Matthes)闡釋道:“出口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愈發舉足輕重。”由於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早已無法支撐增長目標,大量優惠銀行貸款和其他補貼因此源源不斷地流向出口導向型產業。
儘管近期中國經濟顯現出些許穩定的跡象,商業氛圍略有回暖,但馬特斯警告:“新關稅的衝擊正直接威脅這一脆弱的復甦勢頭。”
回顧去年,作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中國出口商品總值約3.8兆歐元,其中對美出口約4000億歐元。而美國對華出口僅略超1000億歐元,由此形成近3000億歐元的巨額順差,佔中國總貿易順差的近三分之一。
在對美出口中,電動車雖在歐洲引發熱議,但電子產品、電氣技術和機械製造才是主力軍,家具和玩具等消費品同樣佔據重要地位。馬特斯預判:“隨著美國市場收緊,這些商品將積極尋找新的出路和市場。”
“中國高度依賴出口來消化其工業過剩產能,”中國問題專家、前歐洲議員萊因哈德·布蒂科弗(Reinhard Bütikofer)在周四的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活動上強調。一旦美國市場關閉,這些商品“必然會流向其他地區”,而歐洲無疑是首要候選地。
中國商品在競爭中毫不遜色。多澤分析:“它們在技術上完全具備競爭力,(...)價格極具優勢。”更重要的是,中國長期存在的過剩產能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政府通過鼓勵國內競爭催生了大量生產商,卻未能預料到國內需求的疲軟以及高關稅的衝擊。過去一年多來,多個行業已頻頻抱怨廉價商品的湧入。
若這股浪潮繼續高漲,德國經濟可能首當其衝。多澤指出,對於太陽能板等德國已無顯著產業的領域,影響尚可承受。然而,在化工和機械製造等關鍵行業,廉價商品的衝擊可能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危及企業的生存。
歐盟因此陷入兩難境地。
一方面,西方夥伴美國正築起貿易壁壘,川普對歐洲進口普遍加征10%關稅,汽車更是高達25%。
另一方面,東方夥伴中國可能將過剩產能傾瀉至歐洲,拖累本地經濟陷入惡性的價格競爭。
為了避免這一局面,歐盟委員會可能出台針對性的限制措施。馬特斯建議:“歐洲企業和歐盟必須密切監控這一趨勢。”(...)採取保護措施將是合理的選擇。
多澤也表示:“歐盟對電動車加征關稅是基於中國高額補貼的正當舉措。”他認為,理想的目標是推動中國削減補貼,同時為歐洲企業爭取公平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然而,目前討論的最低價格政策可能適得其反。相比之下,進口配額雖非最佳,但更可行。
早在今年3月底,布魯塞爾已對免稅進口鋼材設定了數量限制。在對其他商品採取類似措施之前,歐盟正優先嘗試外交途徑。
馮德萊恩日前與中國領導人通電話。據會談摘要,雙方探討了建立機制以監控潛在的貿易轉向問題。
儘管這一進展聽起來有些模糊,但布魯塞爾與北京的溝通管道至少保持暢通。相比之下,與華盛頓的聯絡則顯得明顯冷淡。 (德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