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個新廣東!

新年新開局,廣東拼經濟!

01 再造一個新廣東

新年一開年,廣東就有了新動作。

1月28日,大年初七開工第一天,廣東省委、省政府2023新春開年召開了第一場會議——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

參會人數達1000人,其中參會企業超500家。同時,大會以視頻直播形式開至全省各地市、縣(市、區),分會場參會人數達2.5萬人。

怪不得大家都說“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這一次廣東要再乾十萬億出來,為此整個領導班子和核心企業代表紛紛都參與其中。

這是疫情以來廣東省召開的規模最大的會議,而這一次廣東再次沖到了發展的第一線。


會上,省委書記黃坤明的一番話更是振奮人心:再造一個新廣東!

“紮紮實實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

要知道廣東省的GDP是超十萬億的量級,也就是未來要繼續幹到二十萬億以上!

話音未落!

深圳全球招商大會,315個項目簽約,投資總額8790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達2.5萬億元。

2023年,廣東2023年計劃重點建設項目1530個,年度計劃投資1萬億元。

可以說,廣東這是要再造一個“新廣東”!

這話能說出來,是有底氣的。

就在本月中旬,經濟第一大省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也新鮮出爐:預計202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8萬億元,連續34年居全國首位。


廣東近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1979年到1988年,江蘇、山東曾輪流位居全國首位,直到1989年被廣東所取代,坐上全國第一寶座,藉著珠三角的發展一坐就是34年。

2021年,廣東省宣布2021年GDP達12.4萬億元,中國第一個12萬億大省誕生;GDP首次超過韓國、加拿大!

到了今年已經接近排名第八的意大利,遠超西班牙、澳大利亞、荷蘭等國,要追法國英國了。

而這次會議的目的很明確:動員全省上下快速投入高質量發展;要在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再次搶跑!


02 全力拼經濟

當下廣東經濟的形勢,用“時不我待”來形容最為恰當。

回顧2022,“衝擊-修復”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主要軌跡,從應對疫情的短期內停產停業停學到復工復產復市,如何恢復經濟成了眼前最重要的問題。

這一幕不由得讓人想起那句經典的電影台詞:

“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有多麼了不起,我是要告訴別人,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是的,務實的廣東人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牛,而是希望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和外貿大省,重新恢復往日的勃勃生機。

拼經濟、打硬仗,將是接下來一段時間廣東經濟發展的高頻詞。

投資消費進出口,除了投資的規模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為全國的貿易大省,廣東更是時時跑在全球一線市場前面。

早在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前,廣東省就已經開始對經濟的複蘇和發展進行佈局。當國內其他省份意識到“出海搶單”的重要性時,廣東第一批經貿團已滿載而歸。

去年7月底,廣東省商務廳就發布《關於收集企業包機參加境外國際性展會需求情況的通知》,開始提前謀劃包機出行。


8月和12月,廣深兩地先後舉辦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深圳全球招商大會,意向投資總額雙雙超過8000億元。

11月,廣州市商務局便組織了近40家外貿企業,包機前往東南亞參加廣東(馬來西亞)商品展和亞太區新加坡美容展,助力企業搶訂單、拓市場、建渠道。

廣東多地的經貿代表團,腳步橫跨歐洲、東盟、東亞等多國,第一時間出海搶訂單,穩定市場。

到了今年春節還沒放假,廣東各地紛紛宣布後疫情時代的發展目標。

廣州:狠抓大產業、大平台、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地區生產總值預期目標增長6%以上。

深圳:福田區、羅湖區、龍華區、光明區都將2023年增長預期目標定至6.5%及以上。

珠海:全面打響產業項目落地攻堅年行動。今年GDP增長目標為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

佛山:必須拼出“佛山功夫”,不走老路、勇蹚新路。確保GDP增長6%,工業投資增長15%。

東莞: 2023定位“招商年”,實施“全員招商”,加快產業立新柱。爭取實現GDP增長6%。

中山:以起步即衝刺的精氣神苦幹實幹開新局。實現今年GDP增長6%,力促工業投資增長60%......

一時之間,廣東經濟發展動能可謂洶湧澎湃,向全世界展現出一個拼命抓經濟的超級大省形象。

“敢為天下先”的廣東,正再次點燃大家二次創業的衝勁!


03 後疫情時代,看好廣東

廣東擁有無數個“第一”的頭銜:第一經濟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工業大省、第一外貿大省、第一財政大省、第一養老金貢獻大省……

無數個“第一”背後,更是一份“責任”。

就拿財政來說,2021年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41萬億元,同比增長9.1%。而位居第二的江蘇財政總收入為10015億元,約為廣東的7成。

從各地總財稅來看,廣東還是對全國財力淨貢獻最高的省份。

2021年8個對中央財政有淨貢獻的省份,廣東淨上繳中央稅收為8901.61億。不僅上繳數據遠遠超過了我國所有的省市,也沒有拿到多少中央轉移支付。

所以淨上繳中央稅收也是最高的,是我國最踏實的現金奶牛!

廣東經濟之強弱,事關的不只是一省一地的得失,更關係全國財政、養老金等支出的可持續性。

穩住廣東,才能穩住全國經濟大盤!

貿易貿什麼,投資怎麼投?

這切實關係到中國在全球利益鏈的分配,過去用拖鞋換飛機的模式肯定不可持續,只有新產業、只有新經濟才能夠撐起我們十幾億人的新未來。

而廣東的戰略方向越來越清晰,在全球比較優勢的競爭中越發奮進。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新形勢,加上高規格的領導班子,我們可以更加堅定地看好廣東,相信廣東!

其一,早在2008年,廣東就率先進行產業轉型,創新型經濟走在全國前列。

這幾年廣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鍊是中國新能源的核心基石。比亞迪去年一年賣出將近兩百萬輛新能源車,而小鵬、廣汽埃安在短短的時間就已經乾出千億的估值,這些新產業就是廣東未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就是我們中國未來的新財富。

除此之外,廣東的生物製藥更是湧現了一大批細分領域的核心龍頭。邁瑞醫療、廣藥集團、健帆生物等等在國內外攻城略地,為廣東的高質量發展打下新基礎。

而一些新的獨角獸大疆無人機、樹根互聯、遠想生物等等都是未來百億千億級別的新勢力。

優秀的產業才能有高利潤,才能發得起高工資,才能為千千萬萬個新家庭創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其二,在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引領時代,廣東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提升。

廣東擁有廣州深圳兩大超級城市,而且擁有全球最大的城市集群,這些城市很多都衝擊千萬級別的人口,而且擁有許許多多細分領域的產業鏈,再加上港澳的加持,粵港澳大灣區這一世界級灣區,無論是產業、人才還是資金集聚,都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接下來以廣東省為主體,港澳為雙翼的灣區發展格局會持續進化,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的粵港澳華人華僑資本和實體經濟社群,通過自己數百年海外財富沉澱和經驗積累,為粵港澳國際化提供最強大資本和人力支持。


他們會是中國特色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世界最強大商團,讓廣東邁入一個全新的高度!

其三,廣東的產業鏈供應鏈配套設施十分雄厚,更能在後疫情時代迅速復蘇。

現代經濟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更是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這方面廣東的先發優勢非常明顯,在華強北你可以在十五分鐘內輕鬆找齊手機所需的任何一個零部件,從服務器到手機殼隨便幾個供應商就可以給你配齊。這也就意味著企業運營的邊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從更為關鍵的工業來看,廣東是中國的製造業重鎮,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互聯網產業十分興盛,也是國內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區域。

全省共有22個工業百強區,2個工業百強縣,工業百強區榜單前6名均被廣東包攬。在先進製造業百強城市榜單中,廣東省10個城市和珠三角9個城市全部上榜。其中,深圳排名第一,廣州排名第三,領跑全國。


智能手機產量佔全國43.9%,集成電路佔全國17.3%,家電製造業工業總產值約佔全國40%。無人機產量佔全國的90%。

這也難怪黃書記說出:

不可能繼續拼土地、拼價格、拼勞動力,對這個問題,全省都要有清醒的認識。

因為,廣東早已率先開啟新一輪產業鏈供應鏈升級,找到了經濟新的增長點。

廣東未來的增長在於底蘊、在於科技、在於創新、在於人才、在於區位優勢、在於先進產業鏈供應鏈集群。


04 尾聲

1979年4月,老領導到北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向中央匯報時,曾經鄭重提出:“廣東鄰近港澳,可以發揮這一優勢,在對外開放上做點文章。”

雖然有反對意見,但這個構想得到許多其他中央領導人的支持。鄧小平對此非常贊同,並追溯陝甘寧的傳統,提出“特區”的概念。

談到配套資金曾說道:

“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後來的事實也是如此:上下齊心,廣東從零開始,幹到現在積累了百萬億的家業,廣東不愧是廣東!

在當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世界的目光都盯著中國,從台海到地緣周邊各個區域都密切關注著我們,美國佬更是時時刻刻給我們使絆子。

如何穩住經濟大盤,如何殺出一條“血路”,問題又一次擺在我們面前。

而廣東領導班子的聲音震耳欲聾:高質量發展!

共富靠什麼?就是要靠共創共建,做大蛋糕才有未來,而只有高質量的發展才能夠讓我們的奮鬥找准方向,才能讓我們在變幻莫測的新世界中佔據新優勢。

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引領潮流!(葉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