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認證
小小天下
一起去發現全球最新發生的小事,大事。。
6月澳洲房價報告,房價連漲6個季度,4城房價創新高!
澳洲房產網站Domain最新發布的房價報告顯示,全國多個大城市的住宅與公寓價格在最近一個季度繼續攀升,創下歷史新高。這是住宅連續第六個季度增長,公寓則連續第五個季度增長,標誌著澳洲房地產市場的強勁勢頭。 綜合首府城市概覽 綜合首府城市的住宅與公寓價格均達到了新的紀錄水準。住宅價格季度成長率與前一季基本保持一致,但相較於2023年的季度漲幅有所放緩。對於公寓而言,季度成長率較上一季明顯放緩,是自2023年初以來最弱的成長結果。這也導致了綜合首府城市的住宅與公寓年度漲幅首次出現放緩。 城市洞察-住宅市場 雪梨、布裡斯班、阿德萊德和珀斯的住宅價格達到了歷史新高。其中,雪梨和阿德萊德的季度住宅價格漲幅大致減半,而霍巴特的住宅價格則有所下降,而達爾文則基本持平。 相比之下,墨爾本、布裡斯班、坎培拉和珀斯的住宅價格在季度與年度增長率上都出現了加速。特別是珀斯和布裡斯班,房價上漲速度約為上一季的1.5倍,是去年同期的兩倍。這項加速推動柏斯的年度漲幅達到17年來最高點(23.8%),布裡斯班則達到兩年來的最高點(16.9%)。 墨爾本和坎培拉這兩個先前復甦緩慢的城市也出現了改善跡象。墨爾本住宅價格錄得了兩年半以來最強勁的季度漲幅,堪培拉則實現了正向的季度漲幅,使年度變化首次回到正值區域,這是近2年以來的首次。 值得一提的是,柏斯住宅價格首次突破80萬澳元大關。過去一年裡,其價格上漲速度為每天448澳元,創下了該市歷史上最大的漲幅。雪梨(109%)和墨爾本(92%)是僅有的兩個房價類型間存在記錄性差價的首都城市-即住宅價格約為公寓價格的兩倍。 城市洞察-公寓市場 布裡斯班、阿德萊德和珀斯是唯一擁有公寓價格歷史新高的城市。除阿德萊德和坎培拉外,所有首都城市的季度公寓價格漲幅均出現放緩。 雪梨公寓價格1年半來首次在一個季度內下跌,而墨爾本和達爾文的公寓價格跌幅為2023年3月以來的最大。在阿德萊德、珀斯和坎培拉,公寓價格在六月季度的表現超過了住宅價格。 阿德萊德公寓價格首次超過50萬澳元。 自2005年至2008年間連續11個季度增長以來,布裡斯班公寓價格經歷的最長連續增長期。在過去一年裡,其價格平均每天上漲249澳元,創下了該市歷史上第二快的漲幅速度。 阿德萊德公寓價格在過去一年平均每天上漲182澳元,創下了該市歷史上第二快的漲幅。珀斯的公寓價格以17年來最高的年度漲幅(25.5%)達到了歷史新高。 (美亞置業)
日產2024年Q2財報分析:營收成長與利潤下滑的雙重挑戰
日產汽車的問題在25財年第一季(2024年第二季)的財報裡面充分暴露出來: ● 本季營業收入為29,984 億日元,年增2.8%,增加807 億日元。 ● 但營業利潤年減99.2%至9.95 億日元, ● 利潤總額年減60.9%至651 億日元, ● 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年減72.9%至286 億日元, 這個資料是在銷量比較平穩的情況發生的,在全球零售銷售方面,日產的表現相對平穩,總銷量為78.7萬台。 Part 1 財務表現與市場反應 ● 從整體銷量來看,日產第二季銷量為78.7萬台,在不同市場的表現差異顯著: ◎ 在中國的和歐洲的銷量分別為16.7萬和79萬台成長了3.3%和7.6%, ◎ 但在日本和北美銷量分別為9.8萬台和32.3萬台則分別下降了8%和1.7%。 北美是日產最大的市場,也是日產的利潤來源,由於競爭激烈日產在北美加大了銷售費用。 在北美市場,日產面臨總行業成長低於預期的問題。美國市場銷售的下降主要受到Rogue和Sentra車型年款更替延遲、部分高利潤產品老化以及市場轉移到混合動力車的影響。 ◎ 其他幾個市場,日產的表現都比較一般。日產採取了多種措施以應對銷量下滑和市場變化。例如,在日本市場,儘管整體銷售下降,但Kei車市場的表現良好,特別是DAYZ和ROOX車型。 ● 從財務角度看,日產的淨收入小幅增長至約3兆日元,但營業利潤卻大幅下降至10億日元,淨收入也降至286億日元,主要受到多個負面因素的影響,如銷售表現不佳、原料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這些因素共同壓縮了公司的利潤空間。 面對這些挑戰,日產準備自救,主要想法改變產品結構,加大了在資本支出(CAPEX)和研發(R&D)上的投入,分別達到1008億日元和1479億日元,對未來的持續投資,以確保其產品線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Part 2 面向未來的展望與策略 展望未來,日產對2024財年的預期進行了調整,整體銷量預計會略有下降,但預計收入將上升至14兆日元,全年營業利潤預計為5000億日元,調整反映了日產對庫存管理和新車型更替改採取的措施。 日產將在接下來的季度中推出一系列新車型,包括在美國市場的INFINITI QX80、Nissan Kicks、Armada和Murano,以及在歐洲市場的Qashqai、X-Trail和Juke的e-POWER變體等。 這些新車型的推出,預計將幫助日產提高銷量和市場份額。在中國,目前營運利潤層面,日產通過合資企業還是能賺個3.94億營業利潤,無非是不斷控制規模和成本,想要讓合資企業進一步提升,難度比較大了。 小結 日產汽車在第一季面對了多重挑戰,雖然公司透過增加投資、調整策略和推出新車型等措施,展現了其復甦和保持市場競爭力的決心,但市場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日產寄望憑藉持續創新和靈活應對策略,在未來幾季實現業績的穩定和提升。 (芝能汽車)
市值近35億,保時捷或將入股這家電池企業
據外媒報導,德國電池製造商瓦爾塔(Varta)於7月21日表示,該公司正在討論兩種重組方案,或將使豪華跑車製造商保時捷入股。 兩個重組方案分別為一個潛在的新投資者方案(其中涉及現有的奧地利大股東Michael Tojner和保時捷),以及另一個金融債權人方案。 據悉,瓦爾塔市值4.4億歐元(約合34.5億元人民幣),其曾在本月早些時候表示,正在與保時捷就投資其大型鋰離子電池業務部門V4Drive的可能性進行談判,兩家公司已經簽署了一份不具約束力的投資意向書,並正在敲定細節。如果合作達成,保時捷將擁有V4Drive的多數股權。 事實上,保時捷與瓦爾塔早有淵源。 資料顯示,瓦爾塔1887年成立於德國哈根,隸屬於Clarios柯銳世(原江森自控能源動力),是歐洲最著名的汽車蓄電池品牌,已裝備數以百萬計的汽車、多用途車、重型貨車、摩托車、摩托艇、露營車等,包括寶馬、福特和梅賽德斯-奔馳等一流汽車製造商。 瓦爾塔的V4Drive部門成立於2021年,致力於開發和生產用於電動車的大尺寸鋰離子電池。 在V4Drive部門成立的這一年,發生了幾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首先是這一年4月,瓦爾塔推出了首款適用於電動車的21700型V4Drive電池,該電池具有快充性能,可在6分鐘內充滿。 其次是在這一年,保時捷成為了V4Drive電池的第一個主機廠客戶。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除了有可能收購瓦爾塔外股權外,保時捷早已開始籌劃電池佈局。 在電池材料方面,2022年5月,保時捷參投了美國鋰矽電池研發商Group14 Technologies的C輪融資,投資額為1億美元,用於生產矽負極材料。 Group14起源於一家研發生產碳材料的公司EnerG2,2016年4月正式分拆獨立。該公司的核心技術為矽碳負極材料SCC55,其容量是石墨負極材料的五倍,能夠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50%,可以做到10分鐘內的極快充電。同時,該材料易於使用,可實現商業規模生產,可無縫連接到任何鋰電池生產線或電池設計中,可實現下一代鋰矽和固態電池。 今年6月4日,Group14宣佈,其與歐洲、亞洲和北美的三家頂級電動汽車(EV)及兩家消費電子(CE)電池製造商成功簽署了五項多年約束性承購協議,累計最低承購金額超過3億美元。 根據保時捷先前計畫,Group14將向Cellforce集團提供產品。 Cellforce集團是保時捷與德國特種電池製造商Customcells Holding於2021年成立的合資公司。該公司計畫在未來為小型系列化生產、賽車和高性能車輛開發和生產使用矽負極的高性能電池。 在電池方面,去年7月,據彭博社報導,保時捷正在與潛在合作夥伴洽談建立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產能將高達20GWh,投資或將高達30億歐元。報導稱,保時捷正在考慮靠近德國、美國和加拿大的地區,最終選址的主要因素將取決於當地電價是否有競爭力以及再生能源的供應。 (鋰電派)
日經新聞—在日本企業中消失的外籍CEO
日本龜田制果的會長兼CEO Lekh Raj Juneja (左)正在探索米餅和米的可能性(新潟市) 中山淳史:在股票總市值排名前100的日本企業中,在海外出生的外籍CEO目前實際上只有3人。三菱化學集團前社長Jean-Marc Gilson在今年3月底以近乎被解僱的方式退出社長職位。企業的CEO有軟著陸型和硬著陸型… 中山淳史:印度出生的Lekh Raj Juneja來到日本今年是第40年。他先進入了乳化劑企業太陽化學,經過樂敦製藥,後來跳槽到生產「柿子種」的龜田制果,在2022年就任會長兼執行長(CEO)。 雖然Lekh Raj Juneja並非是在一家企業內部慢慢培養起來的人才,但日本出生者也不在少數的社會招聘人才中,他與日產汽車前會長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等“來幫忙的外籍CEO」有所不同。 「日本人已經忘記了進取精神,但技術還在」。雖然Lekh Raj Juneja 在2008年加入日本國籍,但海外出生帶來的敏銳觀點仍體現在發言中。 現在致力於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大米創新(Rice Innovation)”,也就是探索用大米製造食物的新可能性,“把大米產地的企業打造成全球性企業”。 Lekh Raj Juneja充分利用在名古屋大學留學所取得的農學博士學位的知識,每個月都在總部所在的新潟、東京和海外奔波。 軟著陸型CEO和硬著陸型CEO都很稀缺 在日本,像Lekh Raj Juneja這樣出生在海外的經營者想必已成為普遍的存在了吧?雖然很想這麼認為,但或許日本的現實情況卻正好相反。 在股票總市值排名前100的日本企業中,在海外出生的外籍CEO目前實際上只有3人(在韓國創業,把總部移到日本的NEXON除外)。即奧林巴斯的Stefan Kaufmann(2023年就任)、半導體測試裝置巨頭愛德萬的Douglas Lefever(集團CEO,2024年就任)、以及武田藥品工業的Christophe Weber(2014年就任)。 從左到右分別為Lefever、Weber、Kaufmann Lefever和Kaufmann屬於進入海外法人後顯露頭角的內部晉陞組。與龜田制果的Juneja相似,可以說是「軟著陸型」。與此相對,在海外活躍的經營者受到邀請,非連續性地擔任一把手則是「硬著陸型」。 硬著陸型的領導更加罕見。在6月的股東大會上卸任董事的三菱化學集團的Jean-Marc Gilson在今年3月底以近乎被解僱的方式退出社長職位。現在只剩下武田的Weber一個人,可以說是「瀕臨滅絕」。 對變化遲鈍的日本的評價低 或許有人會說「因為是和平時期」。此外,在經營的多樣性這一點上,重點轉移到了董事會和執行董事整體。日產在經歷戈恩的一系列事件之後,12名董事中有5人是外國人。日立製作所也提出,2030年度使外國人和女性董事(執行董事和理事)的比例分別達到30%。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引人關注的資料。在瑞士IMD商學院6月發表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日本的排名從去年的第35位下降到第38位(對像是67個國家和地區),看不到恢復的跡象。 接受調查的對象為在各國工作的商務人士(關於日本,包括日本人和外國人在內共計數百人),詢問“能否提供容易開展工作的環境和有利於職業發展的機會?”,進行綜合評價。 看到評價的要點之後筆者想到的是,日本無論是政府或企業都對變化反應遲鈍。雖說日本是「好客」的國家,但組織趨於內向,一旦發生文化對立或衝突,就有可能排斥異文化。 以三菱化學的Gilson為例,在其任職的後半段,企業內部就出現了「不理解日本市場」等批評聲音。但是,考慮到日本的人口減少和中國崛起,他瞄準石油化學項目重組的方向並沒有錯。雖然課題擺在眼前,但最近10年沒有任何重組動向,一直敷衍了事的組織是否也有可能有問題呢? 從橄欖球聯賽看人才的良性循環 在美國科技巨頭「GAFAM」中,有2家企業是軟著陸型,星巴克等硬著陸型企業在平時和非常時期都具有存在感。與沒有框架的外籍CEO共享最佳歸著點,巧妙的使用,只有這樣的組織才能恢復強大。 提到這方面在日本做得好的案例可能是體育界,例如橄欖球。 在日本的社會人橄欖球聯賽“JAPAN RUGBY LEAGUE ONE”,最近數年為了尋找活躍平台而來到日本的海外明星選手不斷增加,LEAGUE ONE聯賽的活躍程度不亞於歐洲和南半球的強大聯賽。可以說這是日本2019年成功舉辦橄欖球世界盃以及日本國家隊選手此後仍保持技術水平的現狀所帶來的最大成果。 首次在JAPAN RUGBY LEAGUE ONE奪冠的TOSHIBA BRAVE LUPUS TOKYO的選手們(5月,國立競技場,KYODO) 擁有2名紐西蘭國家隊隊員、上賽季(5月結束)的聯賽霸主TOSHIBA BRAVE LUPUS TOKYO的總經理熏田真廣表示:「我們並不是想用超級明星來讓球隊變強。理想是讓外國人理解球隊的戰鬥方式,打造球員之間互相提升的平台」。 有趣的是在「Division 1(一級聯賽)」的12支隊伍中,有8支隊伍的總教練或主要教練是外國人。開始形成了高水準的教練、指導人員、超級明星相互吸引進入日本的循環。 並不是說必須增加外國人。而是讓優秀的人才自由往來,互相探索成長。如果日本企業不能建立這樣的平台和循環,成長就會存在極限。 (日經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