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必要,中國明年政策會很鬆。
2024年12月9日(周一),中國年終政治局會議正式召開(2015-2023年的年底政治局會議召開時間分別為12月14日、9日、8日、13日、6日、11日、6日與8日),並於當天下午發佈新聞稿,篇幅為1743字(2023年為2001字),接下來就是馬上就要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了。
本次年終政治局會議沒有提出具體的量化目標,但在表述上出現了一些新提法,且新提法的姿態是相當積極的,這其中的原因有三個,
(一)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最後一年,為此新聞通稿提出要“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按照“2025年底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十四五規劃與遠景目標來看,2021-2035年期間年均經濟增速至少需要達4.80%左右、2021-2025年期間年均經濟增速需要達到5%左右。因此,2025年的經濟增速目標仍會有明確要求,預計仍會按照5%左右的目標進行設定,最低也會取4.5-5%的區間目標進行設定。
所以從歷史上看,五年規劃的最後一年和第一年通常均是政策比較鬆的時間(如2010年、2015年以及2020年),其它階段的政策鬆緊則主要看當時的內外部環境。
(二)為應對可能的外部衝擊準備,即川普上台後的地緣博弈會進一步加劇,外資外貿等領域面臨的衝擊可能會出現超預期的情形,這無疑將給中國的外需帶來相應衝擊,故此次表述的諸多新提法和力度上的超預期實際上是在為2025年面臨的不確定性做準備。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是把“外部衝擊”和“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放在一起考慮的,足見當前決策層對外部衝擊是有清醒認知的。
(三)2025年還是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後的第一個完整年,三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將有很大一部分在2025年落地實施。
本次會議的逆周期調節前面附上“超常規”這一定調,和之前“加強逆周期調節”這一傳統表述相比,極為振奮人心。同時,在宏觀政策上,也提出“更加積極有為”,這一表述和“超常規”相呼應。“超常規”對應著“超預期”,即一旦經濟基本面弱勢格局較為明顯以及外部衝擊較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將會告別小步快跑、扭扭捏捏的傳統政策邏輯,寬鬆政策的力度會著重於從根本上扭轉市場預期的角度出發。
(一)本次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一表述比2023年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積極……適度加力”的姿態更高,也更積極,意味著在已出台“增量財政政策”的基礎上,2025年的財政政策力度仍然值得期待,赤字規模、赤字率均會突破前高。
(二)實際上,目前決策層的思路已經發生變化,2019年以來的財政政策均更加強調精準,故積極的財政政策前面常會附上諸如“加力提效”“積極有為”“增質提效”“提升效能”等定語,此次表述上的變化意味著財政政策的積極將會朝著市場期待的方向走,即赤字規模與赤字率會提升、聚焦化解債務與風險以及擴消費的財政支援力度也會加大。
(一)相較於財政政策而言,貨幣政策的表述最為直接,即“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是自2009-2010年之後時隔十四年再次使用“適度寬鬆”這一表述,和2011年以來一直使用的“穩健”表述相比,姿態更為積極。
(二)就中國貨幣政策的定調而言,一般有五個範疇,從松到緊依次為“寬鬆”“適度寬鬆”“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因此“適度寬鬆”的表述意味著2025年的貨幣政策基調首先肯定是比2011-2024年期間松的,即不僅結構上要松,且總量上也會更鬆。
(三)當然,不能簡單拿2025年與2019-2010年相比,畢竟兩個階段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有所不同,但是這次新聞通稿起碼說明,相較於財政政策而言,貨幣政策仍然是更為值得期待的,是最不會扭扭捏捏的。
和2023年的“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相比,本次會議提出“穩外貿、穩外資”,表述上看沒有明顯變化,但考慮到川普上台後將要再次發起的貿易戰,意味著貿易保護主義之風將會再次對中國的外貿外資產生衝擊。因此,穩外貿、穩外資不僅是2024-2025年的重點任務,大機率也會是未來幾年的重點工作。
本次新聞通稿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
(一)“大力提振消費”的落腳點應是降低消費成本、放鬆與消費有關的各類政策限制,同時輔之以特別國債等支援性工具。當然,這裡的消費還包括住房消費,故可以預期的是住房消費政策的寬鬆力度也會比較大,包括但不限於房貸利率、公積金貸款利率、稅費成本等。
(二)“提高投資效益”的提法對應原先“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這一提法,這一變化可能有三層意思,一是投資重價不重量,即規模不是第一位的、不會大規模上量;二是市場引導類的投資需要發揮作用,即政府產業基金的作用可能會有所提升;三是投資的方向將會向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方面聚焦。
(一)本次新聞通稿還有一些表述值得關注,如“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強預期管理,提高政策整體效能”等,這裡不再贅述。
(二)雖然年終政治局會議新聞通稿出現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新提法,但是市場也不應過度興奮,畢竟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對外部衝擊的一種前瞻表態。也即,只有當外部衝擊較大時,“超常規”的政策力度才有可能真正超預期。
(三)當然,大的方向來看,2025年政策力度會比較大的市場共識早前已經形成,且筆者也認為即便沒有外部衝擊,當前內部壓力也在呼喚真正超預期、大力度的政策出台。
(四)就新聞通稿的表態來看,貨幣政策的“超常規”是最為確定的,財政政策的“超常規”目前還不完全確定(雖然很有必要),這意味著股債雙牛的政策支撐是存在的。 (行業報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