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極具視覺衝擊力和心理舒適感的全球工業產值結構圖(2000年VS 2030年):
圖左,是2000年時候的全球工業結構。可見,當時美國還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工業產值全球佔比25%。日本第二,工業產值全球佔比11%。德國第三,工業產值全球佔比8%。而中國則排名第四,工業產值全球佔比6%,不到美國的1/4。
圖右,是聯合國工業組織預測2030年時候的全球工業結構。預計到2030年,中國工業產值將達到全球的45%,斷崖式世界第一。而美國則降至11%,日本降至5%,德國降至3%。也就是說,屆時,中國的工業產值將超過4個美國的體量,也超過了那時世界所有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工業產值總和(高收入國家的工業產值降至38%)。或者直白一點的說,屆時,全球每生產10件工業品,就有4.5件是中國製造。
自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只有兩個國家的工業曾一度佔據著世界主導地位(按工業產值達到40%),一個是英國,另一個是美國。
英國工業產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達到巔峰,19世紀60年代約佔全球工業總產值的42%。
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31%),一戰後美國工業產值佔全球的38%,二戰後美國工業產值佔全球的43%,從1894年到2009年的這一百多年,美國工業產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從2010年開始,中國工業產值超過美國。
到2023年,中國工業產值佔到全球的35%,相當於三個美國的體量,牢牢佔據第一的位置。美國第二(佔比12%),日本第三(佔比6%),德國第四(佔比4%)。
至此,全球工業中心完成了從西歐、北美、東亞的代際更替。
下面這張全球主要工業國的發電量表可以反映這一事實:
也是在2010年,中國發電量趕上美國。到2023年,中國發電量達到9456.4TWh(9.4564兆度),全球佔比31.6%,穩居第一。第二是美國,其發電量4494.0TWh(4.4940兆度),全球佔比15.0%。中國是美國的2.1倍。
目前,中國工業體系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全面覆蓋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其中,在500種主要的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如果按聯合國工業組織《工業化的未來》所預測的那樣,那麼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工業革命以來第一個達到佔全球工業總產值45%的國家。按歷史演繹,此後一百年,全球工業價值鏈將系統性重構,屆時就真的只有中國和外國了。 (物流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