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一個美國年輕網紅的視頻,不僅引爆了整個中國互聯網,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成為了中國文化輸出的“自來水”。
這位網紅名叫小達倫‧沃特金斯(Darren Watkins Jr.),網名IShowSpeed。但在中國,網友們給他取了個更親民的名字──「甲亢哥」,理由是他活力滿滿,行為抽象,直播時也總處於亢奮狀態。他有多火?在2025年3月21日入駐抖音,到現在已經擁有了418.9萬的粉絲。
不僅如此,他在外網也同樣火爆,他是第一個用英文直播獲得百萬觀眾的主播,是在YouTube坐擁3760萬粉絲,為卡塔爾世界盃創作的視頻能獲得1.7億次觀看的“大網紅”。
那這樣的人會直播來中國旅遊,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從長城到少林寺,從成都巷子到深圳街頭,他邊走邊拍,邊笑邊喊。 「甲亢哥」的中國行引爆了國際互聯網,他的鏡頭打破了海外網友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也為他們創造了理解中國的新管道。
外網對於甲亢哥中國行的評價。
「甲亢哥」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使者,也沒有背負官方任務,但他的每一場直播,卻意外地打動人心。他的鏡頭裡,沒有劇本,沒有刻意引導,卻真實、鮮活地記錄了在中國的所見所感。看似是隨性的網紅旅行,卻意外地帶火了入華旅遊、文化體驗甚至中國科技的對外傳播。這一場影響甚遠的文化輸出,背後更是中國文旅與文化軟實力的強大的體現。
「甲亢哥」直播最直覺的效應之一,就是實打實帶動了海外網友對中國旅遊的興趣。據攜程資料顯示,自其中國行直播後,美國赴華遊客搜尋量暴漲65%,日本遊客激增112%。中國的旅遊業,正迎來一波暴風式的成長。
這種「內容帶動文旅」的現象,並非首次出現。早在潑天富貴撒向淄博時,我們就看到了短影片平台對旅遊業的幫助。不僅如此,前段時間的韓國也掀起了一番「中國遊」浪潮,尤其是時尚都市上海,成為了許多韓國年輕人或韓國部落客的首選。就這樣,「上海旅行」的熱度在韓國迅速飆升。在海外部落客們的分享中,中國高樓林立、出行便利、街道整潔、購物體驗先進……這讓不少外國網友坦言:「原來中國比我們想像中還要發達。」
因此,「甲亢哥」的這次爆火並不意外,因為中國本來就值得。
在他本身的流量加持下,長城、成都、河南、深圳……他走到那裡,那裡就成為外網熱議焦點。 YouTube上,少林寺一部電影播放量突破1.5億次;在Ins上,成都蓋碗茶與川劇變臉的視頻被讚爆且好評如潮;甚至一段采耳直播都能讓「折耳根」和「鵝毛棒」成為海外新潮詞彙。
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當一個地方具備了「可傳播性」──場景感強、文化特徵鮮明與參與性時,就具備了被全球感知的可能。「甲亢哥」的後空翻長城和花襖翻山越嶺火了並非偶然,他只是以內容創造者的身份,親自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景點宣傳的內容建構。而中國,只是展示了它本來的樣子。
那中國文旅的下一個階段,應該怎麼走?
首先,要承認看點不等於賣點。我們要學會用景,用城市,來講故事。像是成都的街頭藝術、長沙的夜經濟、洛陽的漢服節,這些能被參與、被記錄、被二創的細節,才是讓遊客願意按下錄製鍵的關鍵。
其次,文旅內容要做減法,而不是一味堆疊資訊。在當今時代,遊客更在意的是輕鬆、有趣、有反差感的體驗。例如讓遊客體驗一場非遺采耳,而不是講授長篇的採耳歷史;例如拍一條坐輕軌過樓的視頻,而不是寫一篇交通設施白皮書。把內容做輕,反而更容易打動人。
更進一步,還可以推動文旅IP化的發展,打造屬於城市的社群名片和數字標籤。就像東京有澀谷,首爾有弘大,紐約有SOHO,中國也可以讓寬窄巷子、淄博燒烤、鄭州功夫等,成為全球年輕人心中鮮明的記憶點,而不是只靠一次偶然的出圈。
從「甲亢哥」的火,我們也可以看見文化輸出的新方式。
就像很多海外網友在彈幕裡寫的:他在六個小時裡拆穿了我所有對中國的偏見。這句話看似隨意,其實道出了一個關鍵點──真實,是最有說服力的傳播。我們過去談文化輸出,常常講要講好中國故事,但什麼才叫好故事?今天的答案也許已經改變了。
「甲狀腺亢進」鏡頭下的中國,有高鐵上不掉線的2K直播,有能送餐的機器人,有價格親民卻性能超強的小米SU7,還有能送外賣的無人機、能載人飛的無人駕駛直升機……這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日常,在海外觀眾眼裡卻是未來世界。他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國家的高科技,而是科技和生活已經無縫融合的樣子。
不再是宏大敘事,不是標籤,不是知識普及,而是──一個年輕人用手機直播自己的旅程,去體驗那個國家的真實生活,是一個陌生城市的人對你說一句你好,一個夜市小攤老闆和你開了個玩笑。
在「甲亢哥」這樣的創作者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現今社會所偏愛的講述方式:主觀、情緒化、隨機但又不失真誠。他們不需要講一整套邏輯,只需要一段真實反應、一段好笑互動,就能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觀眾對這個國家產生新的興趣。
不是標準答案的傳播,而是現場反應的記錄。而這種讓人有參與感的文化正成為連結世界的鑰匙。它讓人卸下防備,不再讓人覺得我是在被說服,而是我願意一起玩。
不只是在「甲亢哥」的鏡頭裡,他們不再是背景,而是這場文化交流的主角。
這種震撼,是最直接的文化吸引力。
所以,今天中國的文化輸出,不再依靠喊口號、講道理,而是靠真實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不是告訴別人我們有多好,而是讓他們自己看見、自己感覺:原來你們的生活這麼有趣,我也想去試試。
「甲亢哥」的火爆也在中國本土平台之間引發了一場激烈的流量爭奪戰。 B站、抖音、小紅書、芒果TV等平台都在第一時間加入進來,體現了中國平台對於現今趨勢和當下熱度的敏銳。在這場現象級的傳播當中,誰能最快抓住甲亢哥的熱度,誰就能收穫最多年輕使用者的關注與停留時間。
與此同時,各地文旅部門也迅速做出反應,生怕錯過這潑天的流量。河南少林寺的接待人員連夜上線直播帳號,成都火速推出甲亢哥同款蓋碗茶打卡地圖,深圳甚至組織了接待團隊協助拍攝。城市與平台的連結背後,其實是一次集體性的城市營銷實驗——所有人都在搶佔那一瞬間的熱度,希望讓自家城市成為下一個出圈的主角。
這不僅是一場比誰能抓住流量的競賽,更是對文化傳播方式、媒介機制以及地方資源整合能力的全方位考驗。
如果說「甲亢哥」的中國行是一場全網關註的文化傳播,那麼它的核心驅動力,其實來自一個關鍵詞:Z世代。
Z世代,也被稱為網絡原住民世代,通常指1995年後出生的人群。他們生於社群媒體時代、長於短影片平台,對資訊的接受方式、文化的理解路徑、表達的偏好方式,都與以往截然不同。他們從不將內容視為消費品,而是參與場,從不滿足於被動觀看,而是習慣共創、共感、共鳴。
而05年出生的「甲亢哥」,就是Z世代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名年僅20歲的創作者,他不像傳統主持人那樣嚴謹條理,也不像老一代網紅那樣追求完美人設。他情緒真實,表達直接,行為衝動卻真誠有趣,正是Z世代偏好的內容人格體。
Z世代不信權威,但信同理;不愛說教,但愛身臨其境;不喜歡被安排好的敘述,卻會被情緒波動、臨場反應打動。因此「甲亢哥」的鏡頭之所以能被廣泛接受,不是因為它多專業,而恰恰因為它不專業——那種無剪輯、無劇本、無修飾的體驗式直播,那種有情緒就直接表達的方式,讓人覺得他就像你身邊的朋友,一個不懂中國、卻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的20歲年輕人。
他的反應有多誇張,他的觀眾就有多共鳴。例如他在採耳時尖叫老媽,在高鐵上大喊這也太快了吧,在少林寺苦學功夫後認栽我放棄了……這一切不是劇本,而是Z世代最擅長的情緒輸出型敘事。正是這種不設防的表達,讓他在短時間內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邊界,建立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數字時代文化連結感。
不僅如此,「甲亢哥」每一次爆梗的背後,都是成千上萬Z世代使用者的再加工:小紅書上的甲亢哥遇見我本人日記,抖音裡的反應視頻和表情包製作,微博上層出不窮的甲亢語錄合輯,甚至包括少林寺師傅也因為教他功夫而走紅,開始開啟直播…
Z世代傳播文化的方式,不再是我講你聽,而是我們一起玩。
所以,Z世代改寫的不只是外交文化的語氣和手法,更是話語結構。他們不在乎說話的人是誰,而是更在乎說話的人是否真實、有趣、可互動。他們不看你講得多深奧,而看你是否像我,像我們。這種結構變化,意味著一個根本轉變:未來的文化交流,不再靠強調差異、輸出價值,而是透過生活的交叉點,建構認同和親近感。
「甲亢哥」的出現只是一次觸發。未來將有越來越多Z世代創作者、遊客、留學生、在華生活的外國人,成為新的文化傳播節點。他們不一定說中文,不一定懂歷史,不一定是專業人士,但他們有鏡頭、有表達、有連結力。
他們就是新一代的民間文化使者。他們的語言不是標準口音,而是表情符號、Vlog、彈幕、剪輯。他們建構的,不是抽象的文化印象,而是具體的生活記憶。而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在這裡找到值得說的故事、值得記錄的經驗、值得分享的時刻。
「甲亢哥」的中國行火了,但它帶來的遠不只是笑聲和流量。這場中國行浪潮的背後,是讓世界看見真實的中國日常,聽見我們生活的聲音,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連結。 (傳媒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