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在其4月11日發布的中國股票策略報告ADR delisting concerns rise again… expect less impact this time中,探討了美國上市的中國存託憑證(ADR)可能被摘牌的相關問題,分析了潛在影響、市場反應及風險。
美國財政部長表示,美國上市的中國ADR 可能被摘牌作為貿易談判條件之一。先前在2021-2022 年,類似擔憂曾導致ADR 相關股票平均下跌22%。不過此次潛在影響可能更容易控制,原因包括:許多大型ADR 已實現雙重上市;雙重上市公司中,香港持股比例在過去三年提高了30 個百分點,達到總市值的60% 左右;南向資金對香港市場的持股比例從2021 年市值的5% 升至目前的11-12%。儘管如此,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仍可能在短期內對股價造成壓力。
ADR 摘牌擔憂由來已久,2021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出台的摘牌規則引發投資者擔憂,後因審計程序達成協議而暫時解決。目前,估計約有230 家在美上市的中國ADR,總市值約4,600億美元,低於2021年末的1.1 兆美元(此處指ADR 在美國的市值部分)。
若ADR 從美國摘牌,可能產生以下影響:一是進入美國更龐大資本池的管道受限;二是交易量下降,香港市場歷史交易速度比美國低0.2%;三是加劇美中金融脫鉤擔憂;四是因投資者基礎流失和流動性降低,估值倍數可能下降,但難以量化。不過近年來ADR 的融資規模已縮小,香港市場的角色日益增強,香港市場的交易量也顯著上升,交易速度幾乎與美國持平。香港聯交所先前已發布ADR 在港二次上市的要求,目前一些未在香港雙重上市的大型公司,如滴滴、拼多多和滿幫集團等,根據香港上市要求似乎有資格進行二次上市。
回顧2021年12月SEC 新上市標準推出以及2022年3月阿里巴巴被列入潛在禁制令名單這兩起事件,ADR股價平均下跌22%。受影響最大的股票包括:未雙重上市的股票;高負債且現金流為負的公司,如電動車和資料中心相關企業;小市值股票。此外,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IE)結構的公司可能成為《美國優先投資政策》的目標。根據這些標準,報告篩選出了潛在受影響最大的股票。
報告指出,中國股市面臨房地產市場硬著陸、貨幣貶值引發資本外流、結構性改革進展緩慢等風險。政府政策若未能妥善應對這些風險,可能會衝擊市場,例如過度的刺激政策可能影響經濟轉型並增加政府和國有企業債務。此外,報告中的資訊不構成投資建議,過往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人應謹慎決策並尋求專業建議。 (資訊量有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