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近期幾度跌入技術性熊市(熊市一般定義為近期高點下跌超過20%)。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在最新報告中表示,回顧歷史上的熊市,可以幫助我們判斷這一輪下跌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
雖然美股在川普宣佈對大部分國家關稅「緩徵90天」後出現反彈,但Oppenheimer認為,市場要真正反轉,還差幾個關鍵條件。他寫道:“估值還需要進一步修正,股市才可能進入新一輪'希望期',也就是牛市啟動前的強勁反彈階段。”
高盛團隊總結,歷史上的熊市大致可分為三種:
1. 結構性熊市
典型代表是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這類熊市由系統性風險和資產泡沫破裂引發,通常伴隨著物價劇烈下跌、銀行危機、經濟深度衰退。
2. 周期性熊市
這類熊市源自正常的經濟周期波動,例如昇息、利潤下滑或經濟即將衰退。它們雖然劇烈,但更具規律性。
3. 事件驅動熊市
由突發事件引發,如戰爭、油價暴漲、新興市場危機,或技術性市場失衡。它們往往不會導致全面衰退,市場通常能較快反彈。例如新冠疫情初期的市場暴跌,就是典型的事件驅動型熊市。
數據顯示,周期性和事件熊市的平均跌幅約為30%,但持續時間不同:
1. 周期性熊市平均持續約2年,完全修復需約5年;
2. 事件型熊市通常持續約8個月,1年內可基本修復。
相較之下,結構性熊市的殺傷力最大,平均跌幅可達60%,持續時間超過3年,修復周期往往長達10年。
Oppenheimer提醒:“熊市的類型往往事後才容易判斷,在當下很難界定。一輪熊市可能從某種形態開始,但最終變成另一種。”
高盛認為,這輪市場調整起初是典型的事件驅動熊市——導火線是美國突然大幅加徵關稅。年初時全球經濟基本面其實不錯,因此初期反應相對溫和。
但Oppenheimer警告,這輪下跌可能演變為周期性熊市,尤其是在經濟衰退風險上升的背景下。高盛已下調2025年美國GDP成長預期,衰退的機率也在上升。
目前美國股市估值仍處於歷史高位,失業率也處於極低水平,未來如果經濟下滑,估值和就業可能都將面臨調整。高盛的「多空指標」在4月8日仍處於高位,顯示市場短期仍有下行空間。
回顧自1980年以來的19次熊市反彈,高盛發現它們平均持續44天,MSCI全球指數在此期間平均反彈10%-15%。
但要看到真正的“反轉訊號”,Oppenheimer團隊認為需要以下四個條件同時具備:
1. 估值夠有吸引力
2. 投資人情緒極度悲觀,部位超低,具備反轉基礎
3. 政策支援到位(尤其是降息)
4. 經濟指標的「改善趨勢」出現(即成長加速度轉正)
目前來看,這些條件尚未完全滿足:
1. 美股估值依然偏高,尤其是市值與GDP比值仍處歷史高點
2. 降息預期尚不明朗,若未來經濟衰退風險升溫,聯準會才可能轉向
3. 高頻經濟數據仍偏弱,難言反彈
4. 投資者情緒已顯著轉空
Oppenheimer認為:“目前這輪熊市不像是結構性崩盤。企業資產負債表總體健康,銀行資本也較為充足,美股雖貴,但還沒到泡沫破裂的程度。”
這讓他更有信心認為:“本輪熊市的深度和持續時間,應該不會像歷史上的結構性熊市那麼嚴重。”
過去15年,美股大幅跑贏全球市場,估值也漲水船高。然而,這輪從美國科技股開始的下跌,讓非美市場暫時「脫鉤」了。
高盛指出,年初歐洲股市的表現反而強勁,背後有德國財政刺激預期和中國科技突破的支撐。
但隨著美股跌幅擴大、衰退預期升溫,非美市場也未能獨善其身。 Oppenheimer指出:“一旦美股跌幅超過10%,其他市場也難以倖免,只是相對跌幅可能較小。”
在當前美國高估值、高通膨、企業獲利承壓的背景下,國際多元化組態或許更值得考慮。
現在的問題不是“是否抄底”,而是“什麼時候抄底才合適”。如果你能辨識熊市類型、觀察關鍵訊號,再結合自身投資周期,也許熊市正是一場危機的機會。
高盛的結論是:這一輪下跌不像2008那樣徹底崩盤,更像是周期性調整。對投資人來說,或許不是立即衝進去,而是盯緊那四個關鍵訊號,做好準備,一旦「希望期」出現,就別猶豫了。 (產業研究報告)